- 銀行技術手冊:數字化轉型與競爭優勢重塑
- (英)蒂姆·沃克 (英)盧西恩·莫里斯
- 3397字
- 2025-07-11 16:37:55
2.2 現金貨幣、黃金貨幣和數字貨幣
雖然銀行業早已存在,但是以錢幣形式作為貨幣的概念是后來才發展起來的。在錢幣發行之前,許多形式的物品都曾作為保存價值的工具被使用過。從貴金屬,如黃金、銀等,到日常物資,如動物牙齒、牛、羽毛、毛皮、米、鹽、貝殼等,商品貨幣的范圍非常廣泛。在古代中東地區,特定重量的貴重材料(主要是銀)曾被當作貨幣。這些貴重材料的重量單位被稱為“謝克爾”,這可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貨幣單位之一,至今仍在使用。
大英博物館珍藏了目前已知的最早的一批鑄幣,這些鑄幣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50年左右,它們出土自土耳其西部,這里存在過呂底亞王國。鑄幣通常是按照固定的重量和尺寸(包括密度和成分)鑄造的金屬物品,上面刻有特定的圖案,證明其得到了官方的承認。人們認為,呂底亞人在公元前660年左右就已經發明了錢幣,當時的呂底亞王國擁有大量以銀金礦(一種天然的銀汞合金)形式存在的黃金,因此,呂底亞人可能是開創錢幣鑄造先河的人。同時,也有觀點認為,中國在同一時期也發行了錢幣。此后,大概在不早于公元前650年及不晚于公元前500年的一段時期,古希臘的很多城邦也開始發行本城邦的錢幣。由于最早的呂底亞錢幣是用銀金礦鑄造的,因此即便是兩枚同樣大小和形狀的錢幣,它們的重量也可能不同,這引發了人們對錢幣價值的質疑。隨著時間的推移,呂底亞人發明了一種新的制造錢幣的方法,使用這一方法制造的相同大小的錢幣具有相同的重量和純度,從而保證了錢幣的價值。呂底亞人按照這種嚴格的重量標準制造了各種尺寸的錢幣,使得每種尺寸的錢幣都有其特定的價值。這種保持特定錢幣特定價值的方法也促使錢幣在社會中廣泛流通。
貨幣體系的建立標志著銀行業向前邁出了重要一步。貨幣體系使得價值被廣泛認可且易于攜帶的錢幣在市場上流通,使其可用于進行各種商品和服務的交易。盡管錢幣一直存在貶值的風險,但自其出現以來,錢幣一直被證明是一種非常靈活的保值手段。
錢幣(以及后來的紙幣)成功的關鍵在于其保值特性。在歷史上,錢幣能夠保值的原因如下。
第一,錢幣通常由貴金屬鑄造而成,其本身就具有價值。錢幣持有者無須依賴發行機構償還錢幣的價值,因為錢幣的價值理論上是相對穩定的(當然,如果用于鑄造錢幣的金屬價值發生變化,錢幣的內在價值也可能會發生變化)。雖然在實際上,錢幣的面值通常略高于其金屬價值,但這并不重要,只要市場參與者一致認為錢幣的面值大體上代表著錢幣的實際價值即可。采用貴金屬鑄造錢幣的一個潛在風險是,隨著經濟的發展,用于鑄造錢幣的金屬可能變得稀缺,因此人們可能被迫采用其他的價值交換方式(如銀行本票和存單)。
第二,與當今普遍存在的情況一樣,錢幣具有基于代幣的價值——錢幣的價值不同于(通常大于)其原材料的價值,錢幣的價值是建立在持有者對發行機構的信任之上的。在這種情況下,發行機構被要求對錢幣的價值承擔責任,從本質而言,即要求發行機構對本票承擔責任。當然,這也適用于紙幣,這就是許多現代紙幣上有向持有者的支付承諾聲明的原因。理論上,錢幣或紙幣的持有者可以要求發行機構支付相應的款項,只要持有者能夠交出對應的錢幣或紙幣,就應該得到同等價值的黃金。
代幣的使用要求發行機構持有相應數量的黃金儲備,以對其發行的錢幣的價值進行擔保。如果沒有充足的黃金儲備,或者人們失去對這種支付手段的信任,代幣就會失去其價值。從19世紀開始,金本位制得到了廣泛推廣,各國通過法律要求銀行將發行的貨幣與其黃金儲備直接掛鉤。然而,這顯然與一個國家持有的外匯儲備量直接相關,在經濟困難時期這樣做會讓國家陷入困境,例如世界大戰以及20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經濟大蕭條,這些都給維持金本位制的國家帶來了壓力。在經濟困難時期,政府的外匯儲備通常會因為支付軍隊費用或資助社會項目而枯竭。法國和德國在1914年暫停了金本位制(盡管法國在1928年恢復了金本位制,但法郎的價值只有使用金本位制之前的五分之一,隨后法國在1936年放棄了金本位制),英國在1931年放棄了金本位制,許多國家在1932年后也紛紛放棄了金本位制。1933年,美國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例如禁止銀行發行黃金、禁止黃金出口,并規定人們持有金條屬非法行為,同時,美國聯邦儲備系統發行不以黃金為擔保的票據,從而導致美元貶值,不再與黃金等值,這些政策暫停了金本位制下的兌換。通過實施這些政策,美國為政府發行有價值的法定貨幣奠定了基礎,這些法定貨幣之所以有價值,是因為發行者對其價值做出擔保。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西方主要國家同意采用金匯兌本位制[1],這些國家的貨幣與美元的匯率是固定的,美元可根據這些國家的要求兌換成黃金。這種約定一直持續到1971年。1965年,法國政府決定將其持有的美元兌換成黃金,推動了金匯兌本位制的終結。到20世紀70年代初,美國履行協議的能力開始面臨各種經濟和政治上的挑戰,例如,國內失業率和通貨膨脹率居高不下。此外,當時的美國貿易平衡正從盈余轉向赤字,加劇了問題的嚴重性;同時,美國印刷的美元已超過可兌換成黃金的數量。1971年5月,聯邦德國退出金匯兌本位制,之后其他西方國家也迅速采取相應措施贖回其美元儲備。1971年8月,美國終止了美元對黃金的兌換,實際上是終止了金匯兌本位制協議。20世紀期間,金匯兌本位制的使用逐漸減少,到20世紀末,幾乎所有國家都放棄了金匯兌本位制。
[1] 在金本位制下,公眾可以用紙幣兌換等值的黃金,而匯率(每單位貨幣兌換的黃金重量)通常是固定的或穩定的。在金匯兌本位制下,一些國家同意將其貨幣與另一個國家的貨幣(儲備貨幣)的匯率固定,而儲備貨幣與黃金的匯率是固定的。因此,如果一個國家收集了大量的儲備貨幣,它就可以根據需求將其兌換成已知數量的黃金。1944年的布雷頓森林會議建立了以美元為儲備貨幣的黃金兌換標準,1美元相當于1/35金衡盎司的黃金。
現今的狀況是一個頗有意思的局面,我們身處于一個使用法定貨幣的世界中——貨幣之所以成為法定貨幣僅僅是因為發行機構宣布這是法定貨幣。在實際操作中,發行機構通常無須持有充足的黃金來擔保其所發行的錢幣的價值。在大多數情況下,這個系統能夠維持良好的運作,但也有面臨壓力的時刻。陷入困境時,政府往往選擇通過印鈔來解決眼前的問題。雖然印鈔有助于發行機構解決一些短期問題,但卻不可避免地帶來長期的困擾。大量印鈔會引發大規模的惡性通貨膨脹。一旦發生這種情況,就會損害經濟,使儲蓄變得毫無價值,并會導致資金流向持有更可靠貨幣的地區。
在現代社會,法定貨幣已經從硬通貨(錢幣)向數字貨幣轉變。意味著現代經濟體中的貨幣量遠高于鑄幣的實際價值,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對現金的依賴已經大大降低。例如,當客戶向銀行貸款時,銀行在其后臺的數據庫中設立一個貸款賬戶,將貸款賬戶中的余額設置為負的貸款金額,并將相同的金額存入客戶的賬戶中(即將其添加到銀行平臺中記錄的賬戶中)。實際上,銀行已經通過這樣的操作創造了一些財富。如果這名客戶用這筆貸款向這家銀行的另一名客戶(商品賣家)支付貨款,那這家銀行只需要將錢從這名客戶的賬戶轉到這名商品賣家的賬戶上就可以了,而不需要轉移現金。這意味著,如果銀行的客戶只通過在該銀行的賬戶之間轉賬來進行款項往來,那么銀行永遠不必考慮是否有充足的資產維持正常運營。然而,在現實中,銀行客戶往往還需要向賣方在另一家銀行的賬戶轉賬來完成支付(使用借記卡或信用卡向賣方支付也是一樣的),此時,第一家銀行必須向第二家銀行轉移相應資產。在現代支付系統中,這些資產通常是中央銀行或其他受信任方持有的銀行資產(通常稱為儲備金),其中可能包括黃金,但也可能只是銀行存放在中央銀行的資金。當然,這種儲備金是有限的,因此,如果一家銀行過度發放貸款,那么其發放的貸款總額很可能會超過其在中央銀行的儲備金。為防止這種情況發生,銀行監管機構會根據銀行在中央銀行的儲備金對銀行的放貸額度進行限制。請注意,一般而言,隨著銀行市場份額的增加和規模的擴大(例如,業務增長比競爭對手更快,以及通過收購或合并擴大規模),銀行的流動貨幣也會增加。此外,一般情況下,銀行每天需要處理數百萬次銀行間的小額轉賬交易,因此,為了結算支付款項,銀行之間只進行凈額轉賬。在電子支付主導的時代,數字貨幣的價值將遠超流通紙幣的價值,多國中央銀行的數據也證實了這一點。
在未來,貨幣可能完全數字化。特別是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尤其是區塊鏈等技術的出現,以及網絡安全性的進一步提升,數字貨幣的流通變得更具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