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銀行技術手冊:數字化轉型與競爭優勢重塑
- (英)蒂姆·沃克 (英)盧西恩·莫里斯
- 2394字
- 2025-07-11 16:37:54
2.1 銀行業簡史
雖然將銀行業稱作最早形成的專業化行業是一種頗有意思的說法,但事實并非如此。有人可能會爭辯:如果沒有金錢,也就沒有銀行業,而沒有銀行業,就很難將其他行業稱為真正的專業化行業。銀行業的歷史至少可追溯到四千年前。有證據表明,古巴比倫王朝曾提供一系列的銀行服務,將資金的往來收支記錄在泥板上。最初,和其他早期文化一樣,這種服務主要是對糧食的存儲和擔保,然后這一功能逐漸延伸到其他農產品上,最后延伸至貴金屬。這種為有價物品開具的收據顯然具有一定價值,這樣的價值可以用來換取其他物品,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有人可能會將自己的有價物品的所有權轉讓給他人。銀行業的另一發展路徑起源于寺廟的貸款服務,最初,在農作物豐收后,農民以種子谷物償還各種貸款,隨后又出現了以特定重量的金屬(如銀)為形式的貨幣貸款,債務人以貨幣支付利息。在公元前18世紀,古巴比倫的統治者漢謨拉比就已制定出管理銀行業務的法律,以及關于資金預付和貸款利率的規定。這些法律被列入《漢謨拉比法典》,該法典被刻在一塊石板(石碑)上,后于1901年在伊朗被發現,這塊石板(石碑)現存于巴黎盧浮宮博物館中。綜上所述,古巴比倫人早期的這些銀行業實踐活動實際上體現了銀行的三個核心方面:有價值物品的保管、借貸和存款所有權的轉移(即支付)。
在隨后的時間里,地中海文明出現了早期的銀行業行為,古希臘的海洋文明對借貸業務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公元前4世紀,在古希臘文明中已經出現私人和公共機構接收存款、提供貸款、結算賬款(即轉移存款的所有權)和兌換貨幣的行為。之所以出現兌換貨幣的行為,是因為在這個時期,古希臘各城邦發行的不同貨幣已開始在市面上流通,因此,四處行商的商人有時候需要兌換不同城邦的貨幣。商人可以用他們的船只作為抵押借取海運貸款,如果船只在返航前沉沒,債務將一筆勾銷。這種海運貸款的利率最高可達30%,具體視風險程度而定。
在埃及的托勒密王朝時代(公元前305年至公元前30年),皇室的糧食倉庫發展成為皇室銀行,這些皇室銀行運作著聞名于世的銀行轉賬系統。該銀行轉賬系統的基本運作模式是銀行的每個客戶開有一個賬戶,客戶向該賬戶存款(當時存入的通常是糧食),然后銀行就對這筆存入的糧食進行記錄。在銀行內部,銀行負責整合所有存入的糧食,將糧食合并存入一個大型倉庫,而不需將每個客戶存入的糧食分開保存。然后,客戶如果與其他客戶發生借貸關系,就可以要求銀行將其儲存的部分糧食轉移給與其存在借貸關系的客戶,而銀行則只需要相應地更新其賬戶記錄,并不需要對所存糧食進行任何實物轉移。具體表現為,埃及人通過這項記賬轉移程序向政府支付生產農作物所應繳納的稅款,政府也以同樣的方式向其官員支付薪酬。這個記賬轉移程序相當于如今的信用轉賬。銀行將存款人的轉賬記錄送到首都亞歷山大城。此外,存款充裕的客戶還可以向第三方開出支票,獲得支票的第三方可以向任何一家國有銀行出示支票并請求銀行付款。需要注意的是,支票兌現程序與轉賬或信用轉賬程序是不同的,具體體現在收款人只要向銀行出示支票,就可以從銀行處收到現金或現金等價物,而付款人只需通過轉賬或信用轉賬程序直接指示銀行付款,相應的款項就會進入收款人的賬戶。在當時,該銀行轉賬系統利用所構建的銀行網絡實現了不同銀行機構之間的款項支付,是獨一無二的。
隨后,銀行業在商業市場上的重要性不斷上升,并最終成為促進商業發展的一個決定性因素。羅馬人對銀行業做了進一步的規范,銀行崗位得到了國家的認可(國家有時甚至直接任命銀行官員)。羅馬法律甚至規定,銀行對存放的資金要承擔無限責任(18世紀的英格蘭也采用了這項規定)。羅馬法律還對銀行記錄交易的方式做出了規定。盡管如此,羅馬人也并沒有發展出與埃及銀行網絡相媲美的中央銀行和轉賬支付網絡。
當然,在古代,銀行業的發展并不局限于地中海地區。有證據表明,在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前1200年的印度,以及在公元前3世紀的中國也存在銀行業務。事實上,在這些地區,銀行業的發展歷史可能更為悠久。
在西羅馬帝國滅亡后到11世紀這段時期,關于歐洲銀行業的文獻記載極少,根據不同的作者記錄,在這一時期,由于許多王國發行的貨幣規格不同,所以當時銀行業的主要功能是兌換貨幣。在意大利倫巴第,第一代銀行家已經懂得使用復式記賬法,這種記賬法是現代會計學的基礎之一,也是銀行業的雛形。隨著商人在意大利國家政權中的影響力日益擴大,銀行業對經濟的重要性也隨之提升。15世紀,美第奇家族建立了著名的銀行王朝;16世紀,里亞爾托廣場銀行(Banco della Piazza di Rialto)在意大利城邦威尼斯成立,用以保管商人的資金。相較于早期的私人銀行,這家聞名遐邇的銀行的效率和安全性都更高。與早期的私人銀行一樣,商人在這家銀行進行交易時,無須使用實體貨幣進行交換。
1668年,瑞典國家銀行成立,隨后英格蘭銀行(1694年)和蘇格蘭銀行(1695年)成立。各國政府出于各種原因設立國家銀行。瑞典國家銀行是在瑞典第一家特許銀行——在由瑞典國王私人擁有并控制的斯德哥爾摩銀行倒閉后成立的,目的是提供商業銀行服務(保管存款和提供貸款)。斯德哥爾摩銀行之所以會倒閉,是因為它發行的貸款票據(包括向國王發行的)的價值超過其持有的存款,當貸款票據的持有者紛紛找銀行兌現時,斯德哥爾摩銀行沒有足夠的存款來支付。與現代中央銀行被授予自治權的情況相似,瑞典議會從斯德哥爾摩銀行的倒閉中吸取了教訓,并從國王手中奪回了對瑞典中央銀行的控制權。英格蘭銀行的建立是為了向政府提供資金。蘇格蘭銀行是為了向蘇格蘭企業提供銀行服務而成立的商業銀行,最初被禁止向蘇格蘭政府提供貸款。然而,蘇格蘭銀行在成立后的一年內就開始發行紙幣,從而減少了市場上使用重硬幣的需求。此后,國家銀行往往在各自國家的銀行業中發揮基礎性的作用,并逐漸演化為各國的中央銀行。中央銀行通常負責管理貨幣政策的實施(包括控制紙幣的發行),為支付系統提供結算賬戶,并監管整個銀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