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知思維模型
- 圓中
- 2337字
- 2025-07-08 12:01:19
框架效應
——做框架,幫你引導他;知全貌,防人誘導你
針對同一件事,使用不同的表達方式,可能會讓人做出完全相反的決策。
框架效應(Framing Effect)是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尼曼和行為科學家阿莫斯·特沃斯基共同提出的一種認知偏誤,即人們會根據相同問題的正面或負面的描述,而產生不同的決策行為。它建立在前景理論(以及認知理論和動機理論)的基礎之上。
1981年,丹尼爾·卡尼曼做過一個經典實驗——用不同的框架描述同一件事,聽者做出了相反的決策。
假設美國正在準備應對一種罕見的疾病,這種疾病的暴發可能會導致600人死亡。這里有兩種框架,對各方案實施后產生的后果估算如下:
正面積極框架:
使用A方案,將有200人生還;
使用B方案,將有1/3的概率600人生還,2/3的概率無人生還。
負面消極框架:
使用C方案,會有400人死亡;
使用D方案,會有1/3的概率無人死亡,2/3的概率600人死亡。
卡尼曼發現,在正面積極框架描述下,人們普遍選擇規避風險的選項,即方案A,而在負面消極框架描述下,人們普遍選擇風險大的選項,即方案D。實際上,方案A與C、方案B與D導致的結果是相同的,不同的只是描述的方式。
框架效應的根源是“趨利”和“避害”
“趨利”和“避害”是人最基本的兩大特質。依托于此,框架基本分為“得利”與“失利”或“受害”與“避害”兩種屬性。上述例子中,正面積極框架所描述的“生存”被人們視作“利益”,在面對兩個有關“利益”的選項時,人們傾向于選擇“確定的收益”,而非“有概率的獲得(不獲得)”;相反在負面消極框架中描述的“死亡”被人們視作“損失”,在面對兩個有關“損失”的選項時,人們傾向于選擇“有概率的損失(不損失)”,而非“確定的損失”。
無處不在的框架效應,會引導人們做出特定決策!
在購物的過程中,人們喜歡購買滿減、打折、有贈品、可試用、先用后買的商品。以滿減為例,因為在正面積極框架下,滿減的金額在購物過程中被消費者視作“利益”。消費達到一定金額,就一定可以獲得這一確定的收益。這樣,“趨利”的特性就會讓人在購物時弱化對商品價格、質量、服務的關注。
還是購物。人們也喜歡購買帶運費險、七天無理由退換貨、包教包會、終身售后等服務的商品。因為在負面消極框架下,消費者被提示了自己的商品可能有損壞、用了不合適、買了不會用等被視為“損失”的情況。雖然這種“損失”只是有可能發生的,但在反復網購的行為下,這種情況仍然可以被視為“一定會發生”,是一種確定的“損失”。這樣,“避害”的特性就會讓人在購物時避免遭受這種確定的損失。
其他例子還有“殺菌效果99.9%”要比“只有0.01%的細菌”更好賣,“負增長”要比“下降”更好聽,“又瘦了10斤”要比“現在還是有點兒胖”更讓人高興……在事實不變的情況下,框架效應告訴我們,怎么說比說什么更重要。
框架效應無處不在
從客觀角度來說,它是信息在傳遞過程中受到限制而形成的,無論是主動限制還是被動限制!信息是我們了解世界的重要途徑。在信息傳遞過程中,信息會因各種原因被篩選、加工(主動或被動),從而形成框架效應。
信息加工、傳遞的過程受到三個方面的限制:客觀信息暴露的有限性、主觀觀察信息的有限性和個人表達轉述的有限性。
方面1:由于事物發生和展現的方式各異,導致向外傳達的信息受到限制,形成了客觀信息暴露的有限性。這種有限性意味著我們只能獲取到部分事實,無法全面了解事物的全貌。(對得失的展示有偏差)
方面2:由于觀察事物的手段、角度不同,我們能夠獲取的信息是有限的,這就是主觀觀察信息的有限性。如果我們對于事物的認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就會忽略一些重要的細節。(對得失的關注有偏差)
方面3:由于信息傳遞者自身的認知水平、信息整理能力以及表達手段的差異,所能夠傳遞的信息是有限的,這就是個人表達轉述的有限性。這種有限性可能導致信息在傳遞過程中出現失真、遺漏或誤解的情況。(對得失的理解有偏差、表達不全面)

主動制造有利的框架效應
通過對框架效應的根源和其形成過程的了解,我們可以主動制造框架效應,也就是通過有技巧地描述利害關系(當然不是編造作假),引導對方做出對自己有利的決定。
前面說,通過加強對確定收益的描述來促使消費者做出購買決策,是最常見的框架效應的應用。除此之外,如果是合作,強調彼此合作更加明確有利的前景和合作收益(如流水、銷售額、交易量等),減少說明風險概率的不確定,會更容易促使合作的達成。
我們應該知道怎么利用框架效應,也應該知道怎么防止自己受到框架效應的影響。
框架效應是在信息傳遞過程中受到限制而形成或造成的,那么相反,只要避免信息受限,就可以跳脫自我或對方的框架引導,平衡得失,做出正確的決策。
比如,作為買家,我們要學會貨比三家,比較不同店鋪內相同或相似商品的價格,或者比較相同店鋪不同時間段內的商品價格變動,這樣就可以更好地了解商品實際的價值和價格走勢,降低框架效應中不同描述帶來的影響。如果是合作,在雙方合作之前對項目本身進行更多的資料積累、行業普查或對合作公司進行背景調查,了解更多合作可能產生的問題,以此大幅度降低合作潛在的風險。
為了避免掉入框架效應的陷阱,我們應該更加重視獨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維的運用,尊重數據調查和客觀事實。了解事物越全面,即知道的信息越多,就越清晰利害得失的關系。
有時候“全部真相”“事實全貌”并不容易得到,所以我給大家一個實用建議:當面對一個可能造成框架效應的信息時,我們可以切換一下信息的表述方式,以創造另一個“框架”,然后讓自己在這個框架下重新決策,以對比前后決策是否一致。回到最初卡尼曼的試驗,當我們面臨A、B兩個方案時,可以試著把它們換成C、D兩種說法,再選一次。這樣就能知道自己是否被框架效應所影響,也能更接近事實的“全貌”。
跳出框架,衡量框架,制造框架,使用框架,才能發揮框架效應的最大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