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知思維模型
- 圓中
- 2103字
- 2025-07-08 12:01:21
首因效應與近因效應
——一頭一尾,都很深刻
1957年,心理學家洛欽斯(A. S. Luchins)明確了一個心理學效應——首因效應(Primacy Effect),主要是指人會根據最初接收到的信息形成一種不易改變的印象。首因效應又叫第一印象效應或第一刻板印象效應。
假設你入職新公司,剛開始時表現得非常社恐,即使與同事熟識之后打開了話匣子,他們也會認定你比較內向,你的所有交往動作都是被迫迎合。如果你頭幾天就像個自來熟,與周圍同事打成一片,即使之后你不怎么說話,他們也會認定你是一個外向的人,不說話只是工作認真或有心事。這就是第一刻板印象。它會直接影響人們對關于你的更多信息的解釋。
同年,洛欽斯又通過實驗發現了近因效應(Recency Effect)。所謂近因效應,是指當人們接觸一系列事物時,最新出現的刺激會影響人們對這些事物的印象。
比如在這樣的句型中:
你各方面條件都很好,就是有時候……
你的成績非常理想,不過這個小地方……
你聰明、善良、英俊、瀟灑、小心眼……
人們往往會因為這種表達方式的順序,而把注意力放在最后出現的“有時候”“小地方”“小心眼”上,從而輕視了“各方面都很好”“成績非常理想”以及“小心眼”前面的“聰明”“善良”“英俊”“瀟灑”這四個優點的分量。
生活中,我們經常受到首因效應和近因效應的影響。很多時候,兩個效應會同時起效。那么,“第一眼”和“最后一眼”,哪個對人的影響更大呢?
心理學家自然也對這個問題充滿疑惑,他們不斷進行實驗探究其結果。1959年,心理學家米勒(N. E. Miller)和坎貝爾(D. T. Campbell)通過實驗發現:首因、近因孰強孰弱,與兩者的刺激間隔時間和反饋評價時間有很大關系。
說個例子比較好懂:公司開總結大會,你和同事依次匯報。
1.如果流程是在整體匯報后讓領導馬上對大家的總結進行評價,那么首因效應和近因效應效果差不多,若想給領導留下印象,選第一個或最后一個匯報都可以;
2.如果匯報結束后,擱置一周再讓領導評價,那么首因效應會更有效,此時你選第一個匯報會給領導留下深刻印象;
3.如果每天由一個人匯報,一周后才輪到最后一個人匯報,并在最后一個人匯報后馬上由領導做出總體評價,那么近因效應更有效,你選最后做匯報會給領導留下深刻印象。
上面三個情況反映了“首因效應與近因效應”和“刺激間隔與反饋快慢”之間有著這樣的關系:
1.首次刺激和最后刺激發生后,馬上進行反饋,首因和近因的效用相同;
2.首次刺激和最后刺激發生后,延遲一段時間再進行反饋,首因效應影響更大;
3.首次刺激發生后,延遲一段時間發生最后刺激,并馬上進行反饋,近因效應影響更大。
如果用圖形表達,會更好理解。
首因效應反映的刺激曲線更像一個直角梯形,而近因效應反映的刺激曲線更像一個直角三角形。這里圓點是評價點。
1.二者比較靠近時(刺激間隔時間短,反饋時間點近),高度一樣(二者效用相同)。

2.二者比較靠近時(刺激間隔時間短,反饋時間點遠),梯形高(首因效應影響更大)。

3.二者間隔變遠時(刺激間隔時間長,反饋時間點近),三角高(近因效應影響大)。

后來有心理學家通過實驗得出結論:認知結構簡單的人更容易受到近因效應影響;認知結構復雜的人更容易受到首因效應影響。比如,一個簡單直接的老板,看你這次表現好就會對你大加贊賞,你下次表現差就會滿口指責,下下次,他還會根據你的優秀表現再對你大加贊賞;而一個復雜的老板,面對一個信得過的人,即使對方偶爾失誤一次,也不會影響他對這個人的基本看法,而面對一個沒給他留下好印象、只是最近表現好的人,老板還需要再觀察一陣才能對其做出新的評價。
還有學者發現:與熟人交往時,近因效應作用大;與陌生人交往時,首因效應作用大。比如,一向愛干凈的你今天沒洗頭,很快會被同事發現并被問起緣由(近因效應)……新認識不久的朋友,今天看到他行為舉止大大咧咧,但你還是會對他在與你第一次見面時的禮貌舉止印象更深,所以會覺得“這個紳士今天有些放飛自我了”。
看到這里,你有沒有一點兒似曾相識的感覺?這兩個效應像不像峰終定律?峰終定律指出,人們對體驗的記憶只集中在體驗過程中的關鍵時刻。這些關鍵時刻通常包括峰值和終點。峰值即體驗的最高點和最低點;終點,即體驗的最后一點。
首因效應、近因效應與峰終定律是有些相似的。那么它們之間有什么聯系?這里分享一下我的看法:
在峰終定律里,首因效應(第一印象)可以作為它的一個“初始偏見系數”。
如果第一印象為“正”,即最初印象良好,那么這個偏見系數會放大這個人的精彩,縮小他的糟糕。相反地,如果第一印象為“負”,即一開始就討厭這個人,那么偏見系數會放大他的糟糕,縮小他的精彩。
總體來看,第一印象很重要,但并不是影響一個人在他人心中最終印象的決定性因素。如果不能逃離首因效應(第一印象不好),后面就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創造無法被人忽視的精彩,來弱化偏見系數。
至于近因效應,對應的就是終值體驗。最后一眼、最后一次、最后一點,這些本身就有非凡的意義。

以上二者對比,只是筆者的粗淺理解,并不能算一個“答案”,但它至少可以為我們心中那個小小的疑惑暫時提供一個“解釋”。如果腦海里總有一個不解的疑問,誰都會不舒服,所以讓問題假裝有個答案,心里就不慌。等得到了真正的“答案”后,再替換原有的“解釋”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