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諧管理理論:創建可能的新世界
- 席酉民 韓巍 葛京 劉鵬等
- 1655字
- 2025-07-04 13:28:01
人類的管理活動充滿不確定性、多樣性,根本上是演化的,但我們依然有可能找到某些規律,即適應演化的特定“結構和機制”,發現人為干預的可能性、必要性。這要求在方法論上需要采用多元范式去“描述、呈現、詮釋、反思”,而不是采用任何“決定論—真理論”的設想。面對UACCS環境帶來的挑戰,和諧管理理論給出了一套運用人類擁有的知識、經驗和一定的創造力,圍繞目標“從好到更好”演化發展的框架和論述。該理論啟發人們形成能夠應對復雜問題的和諧心智,在管理決策過程中審慎地推動諧則、和則的互動耦合,以構建管理生態系統,掌握并運用共生與博弈的機理與思路,成就一番有價值的事業,收獲幸福的人生。
第1章 導言
本書探討管理活動在人類有限理性的干預下進行演化的特征、模式、機理與策略等議題。人類的有限理性一直是管理研究關注的焦點。對管理活動中參與人的有限理性,通常有兩類闡釋:一類認為,人雖然不具備完全理性,但還是有一定的理性,因而可以積極認知和學習、辨識環境中的機會和威脅、建構與創造新穎事物等;另一類認為,人的理性是有限的(或有局限性的),因而需要通過流程、組織結構等外在因素克服人類理性的局限性。這兩類闡釋都有大量擁躉,但都很難刻畫或有意忽視情感、信任、意志、身份認同(identity)等因素——它們常被著名管理學者詹姆斯·馬奇以“愚蠢術”的名義加以研討。理解管理活動中人的有限理性及其原因,不論從理性的光芒和價值的角度看,還是從理性存在局限性的角度看,信任、意志、信念、倫理等都參與其中、纏繞(entwinement)互動,起著無法被忽視的作用。這一研究進路迫切需要深入、充分的考量。在本書中,我們將提出一套理解人類有限理性干預下管理演化的框架和論述,研究在UACCS環境下,人們如何在應對管理問題、進行理智決策的過程中加入信任、意志、信念等方面的考量。
管理活動發生于特定情境中,相應地,富有啟發的管理知識依賴于特定的情境理解。情境在此處是廣義上的,不僅指管理活動發生的直接、具體情境,還涉及制度、文化、歷史、傳統智慧等。和諧管理理論構建情境理解的努力著重于以下方面。首先,針對典型的現實管理問題展開設身處地、抽絲剝繭的探究,辨識并確立對問題本身和情境的多層次、整體性理解。這一點,在從和諧理論創立初期對大型工程項目中內耗的考察,直至現在對數字化、智能化、深度互聯的生態管理與治理問題的研究中,均有體現。
其次,通過對“管理知識形成脈絡”的分析,建立和諧管理的知識基礎、對話的參照系。我們從對西方管理理論叢林的批判性反思中認識到,在看似繁榮的管理時尚、層出不窮的新管理概念潮流下,管理實踐者時常無所適從,因為缺少應對UACCS環境中管理問題的新綜合框架,這類框架要既具有整體性、穿透力,又可快速應變且有可行動性。中國管理學在改革開放后取得的成就離不開學習、掌握現代科學方法和源自西方的管理理論。然而,隨著中國管理實踐的不斷突破,甚至進入需要實踐與理論創新的“無人區”,如今再繼續套用西方現有管理理論,就會產生對本土實踐研究不透、原創性中國特色不足等問題。
我們判斷,目前中國管理學發展面臨著“克服現有管理理論塑造的思維定式”和“在無人區尋找新方向”的雙重挑戰,管理學研究突破需要完成“放下不合時宜、沉重的舊理論工具”(Weick,1996)和“借助生態隱喻想象和啟發出新可能性”的雙重任務。中國企業的影響力日增和企業家的實踐創新為完成這雙重任務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但還不夠。應對UACCS環境中的問題,還需要融合東西方智慧以促成理論創新,因為不論面對數字化、智能化等新技術應用引發的社會范式變遷,還是世界格局動蕩帶來的新挑戰,東方或西方的智慧各有利弊,但很明顯都不足以獨自應對。和諧管理研究正是在此情境下踏上了探索的新旅程。
本章把重點放在從當下的觀察和思考切入,扼要地介紹和諧管理的新進展,便于讀者一窺我們思考的結晶——哪些得以延續凸顯,哪些被改變以及有哪些新突破,進而引向本書的重要定位:考察和諧管理理論構建與應用的歷程。正所謂“不回望無以展望”,我們相信,本書對連接和諧管理研究的過去、現在和未來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