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制定銷售策略要考慮的變量

策略銷售是一種為了應對訂單變化而產生的方法論,那么到底會有哪些訂單變化呢?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先了解客戶是怎么買東西的。

一、大單客戶是怎么買東西的

先讓我們進入一個虛擬的會議室。這是客戶的一個內部會議,他們要在會上決定選擇哪家供應商。

現在,大家都在會議室落座了。

陳副總(主管信息化):“開始之前,先給各位領導介紹一下項目情況,集團從去年開始決定建立覆蓋全集團的數字化系統,其中包括生產、采購、人力資源、銷售、財務等部門。經過幾個月的調查和評估,現在到了確定供應商的時候。”

王總經理:“各位,這次的數字化建設關系著我們未來五年的集團戰略,董事長和我都非常重視。未來戰略能否實現,取決于我們一直在做的流程再造項目的結果,而數字化又為流程提供了支撐。所以,我們今天的選擇至關重要,是成為行業標桿還是成為行業笑柄,就看各位今天的決策了。”

陳副總:“前期我們找了多家供應商,在座的大部分領導也都聽過它們的方案。經過第一輪篩選,還剩兩家,一家是瑞和公司,另一家是飛捷公司。瑞和是行業老大,和我們合作差不多有15年了,雖然合作過程中有些磕磕絆絆,但是總體上還是很不錯的。飛捷近年來崛起比較快,發展也不錯,以前沒合作過,不知道具體怎么樣?!?/span>

李副總:“陳總,你說得太‘客氣’了,什么叫磕磕絆絆?我們被瑞和害慘了,月底結不了賬,倉庫無法發貨,客戶對我們非常不滿意。叫它的人來服務,承諾的2小時到,結果等了8小時也沒到,到了也解決不了問題?!?/span>

陳副總:“這只是偶然現象,畢竟意外難免?!?/span>

劉副總:“從預算的角度出發,我比較支持瑞和,它這次給咱們的優惠力度比較大。飛捷還是貴了點,我認為首先要控制預算。”

楊副總:“我倒覺得不能僅僅考慮預算,飛捷的營銷系統還是很有特色的,客戶關系管理系統對我們部門的幫助也會很大,而且還能幫我們做一些管理流程的優化,花錢不在多少,關鍵是有沒有效果。”

徐副總:“我覺得這個項目也沒那么著急,就像王總說的,這關系到未來五年的集團戰略?,F在看,我們的基礎還比較薄弱,業務流程還沒有固定下來,現在急著上軟件,可能事倍功半。當然,這要看王總和董事長的想法?!?/span>

王總經理:“我不預設立場,還是要大家一起做決策?!?/span>

…………

這幕場景幾乎出現在每個大單的決策過程中,它關乎著我們的命運。盡管決策過程不一定表現為會議的形式,也許是當面匯報,也許是書面報告,但結果都一樣。只是作為銷售人員,我們可能永遠沒有機會直接參與。

策略銷售主要針對的是大單,涉及復雜采購,而復雜采購最本質的特點就是集體決策(小單或者To C(面向消費者)銷售基本上都是個人決策)。除了我們在前面談到的訂單金額大導致參與采購的人多、人多導致意見多、意見多導致決策周期長,大單還有以下三個完全不同于小單的特點。

一是決策過程偏理性。雖然個體行為不可預測,但是集體很少沖動決策。什么是決策過程偏理性呢?就是客戶的采購以預期利益(包括個人利益和組織利益)和獲得預期利益的概率為決策依據。TO B采購更多是通過過程的理性來實現想要的結果。雖然其中也會包含感性成分,但仔細思考后不難發現,感性也是尚未被發現的理性,而理性則是經過萃取的感性。

二是兩層決策。大單參與采購的人多,這一特點決定了大單由集體決策。集體決策并不是個人決策的簡單疊加,而是指兩層決策,先進行個人決策,再進行集體決策。也就是每個采購參與者先決定買誰家的產品(比如上文中,陳副總偏向瑞和,楊副總偏向飛捷),然后博弈一番,最后力量強的一方說了算。個人決策仍然適用《技能篇》里談到的決策模型,但是集體決策要復雜很多。這是傳統的顧問式銷售沒有涉及的領域。

三是存在集體決策帶來的動態性,即變化。想想為什么會有變化?除了一些客觀因素(如經濟波動),還有多人博弈所帶來的不穩定性。

策略銷售要解決的問題就是當訂單出現變化,尤其是對自己不利的變化時,需要通過模型找出應對辦法,我們將其稱為策略。因為大單頻繁變化,銷售人員需要不斷地制定策略。這就像一個足球教練,他會在比賽前制定策略,比如防守反擊、兩翼齊飛。但是比賽時他依然需要站在場邊,根據比賽的變化隨時調整策略,比如,失球后,馬上調整為高位逼搶策略。

大單的偏理性決策讓我們有了建立模型的可能,而兩層決策則讓我們不得不建立模型,因為決策過程太復雜了,經驗不夠用了,這決定了模型的必要性;大單的頻繁變化決定了模型的重要性,因為變化如此頻繁,必須有科學的算法,否則一著不慎,滿盤皆輸。

建立策略銷售模型的目的就是利用集體決策的規律性,掌控這種采購過程中的不穩定性,制定策略,采取行動,從而讓自己始終處于相對有利的位置。

了解了大單的這些特點,我們再來看看客戶做出采購決策會考慮哪些方面的問題,以便我們提煉訂單的關鍵變量。只要能控制關鍵變量的變化,我們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訂單。

管理學大師詹姆斯·G.馬奇(James G.March)在《決策是如何產生的》一書中論述了采購決策涉及的四個問題。

1)有關“備選方案”的問題:明確哪些方案是可選的,如果只有一個方案可選,就不用決策了。

2)有關“期許”的問題:了解每個備選方案可能產生什么結果(組織利益),這個結果出現的概率有多大;買東西就是為了獲得想要的結果,決策者要考慮方案產生的結果是否符合預期。

3)有關“偏好”的問題:了解每個備選方案可能產生的結果對決策者來說有多大價值(個人利益),即對個人的好處。

4)有關“決策規則”的問題:如何基于各個備選方案可能產生的結果,在這些方案中進行選擇。

簡而言之,對采購方來說,做出采購決策就是回答以下四個問題。

1)找哪些供應商提供方案?

2)每個方案為組織帶來的價值是什么,獲得該價值的概率有多大?3)每個方案給參與采購的決策者帶來的個人好處是什么?

4)用什么方法遴選出最好的方案?

以此為基礎,再結合銷售工作,適當擴展一下,我認為采購方無非要回答以下八個問題。

●買不買?

●買什么?

●買誰的?

●怎樣評估?

●誰來評估?

●什么時候買?

●花多少錢買合適?

●買給誰?

誰能影響這八個問題的答案,誰就能拿到訂單。其實,所有銷售策略都是為了影響這八個問題的答案,而策略銷售模型的變量也幾乎都在這八個問題里。

二、影響采購決策的變量

為了批量生產策略,我們需要建立一個模型。盡管模型未必能完全模擬現實世界,畢竟會有意外,但是一個正確的模型應能反映現實世界的基本規律。如果我們能模擬出訂單的運作機理,那么對拿下訂單來說將意義重大。

要建立模型,首先要確定模型的各個變量。就像SWOT分析模型一樣,需要先確定四個變量:優勢、劣勢、機會、威脅。有了這些變量,銷售人員才能根據變量去收集和梳理信息。有了信息,才能輸出策略。

確定變量,換種說法就是確定我們要得到哪些信息才能完全理解一個訂單。這是一個看似很容易,實際上非常困難的事情。說它容易,是因為幾乎每家公司都有一張項目表(又稱訂單表、客戶表),用于描述一個訂單要收集的信息;說它困難,是因為很少有公司能正確地描述這些信息,因而也很難給出正確的策略。

不能完全理解訂單,就意味著做很多訂單都是依靠“黑箱效應”:做成就是“搞定人”了,沒做成就是“沒搞定人”。這樣做訂單沒有過程,只有結果;沒有改進,只有重復。而要完全理解一個訂單,又何其艱難。

由于建立模型要遵循一個原則——必須可以以此模型為依據制定策略,進而影響客戶的采購決策,因此類似興趣愛好之類的將不作為變量,因為它們對大單的影響微乎其微。

其次,我們還要對各個變量進行分類,以便確定分析訂單的順序。讀過《孫子兵法》的人可能都清楚,《孫子兵法》分為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層面。宏觀考量道、天、地、將、法這五件事;中觀考慮整體布局、指揮系統、后勤系統;微觀考慮軍形、火攻、行軍等。宏觀決定打不打,中觀決定朝哪里打,微觀決定怎么打。

與此類似,策略銷售模型也將變量分為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層面。以此為依據,我們一共找到了六大變量:理想訂單、我方資源、單一采購目標、采購流程、競爭對手、采購影響者。其中,有些變量下面還有子變量。

1.宏觀層面的變量

宏觀層面的變量有兩個:理想訂單和我方資源。這兩個變量基本決定了要不要做訂單,做了之后要不要半路撤出,以及對切入點的選擇。

1)理想訂單:即對客戶和訂單進行總體評價,以確定要不要做訂單或者要不要半路撤出。

2)我方資源:即我方投入的資源,主要包括人力資源和時間資源。策略銷售不僅要評估客戶和競爭對手,更要評估自己,先要看自己的本錢夠不夠打這場仗。

2.中觀層面的變量

中觀層面的變量有三個,分別是單一采購目標、采購流程和競爭對手。

1)單一采購目標(single purchase objective,簡稱SPO):包括使用范圍、客戶期望、簽約時間以及客戶預算。站在客戶的角度看,采購目標就是買給誰、買什么、花多少錢買合適、什么時候買。

2)采購流程:采購流程分為五個階段,即訂單之前、需求形成、方案評估、采購決策、簽約之后,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策略。

3)競爭對手:包括對競爭對手的研究和與競爭對手的位置關系。從某種程度上講,這決定了要不要進入,進入后怎么打擊。對客戶而言,競爭對手也是為其提供可選方案的供應商。

3.微觀層面的變量

微觀層面只有一個變量:采購影響者。這也是六個變量中最為復雜的一個。

采購影響者是銷售人員每天最頻繁使用的變量。它包括采購角色、影響程度、結果與個人的贏、政治結構、覆蓋程度、采購意愿、協作程度七個方面的內容。

如果說“理想訂單”是銷售人員與本次采購項目的一場對話,“我方資源”是銷售人員與自己公司的一場對話,“單一采購目標”是銷售人員與客戶采購目標的一場對話,“采購流程”是銷售人員與客戶采購決策過程的一場對話,“競爭對手”是銷售人員與競爭對手的一場對話,“采購影響者”是銷售人員與參與采購決策的人的一場對話,那么策略銷售就是銷售人員與訂單的一場對話。通過這一場場對話,銷售人員可以全面厘清訂單信息,為后續制定銷售策略打下基礎。

可能你會問,為什么是這些變量,而不是其他變量?原因很簡單,客戶怎么買,你就怎么賣。所謂銷售,就是通過影響客戶的采購行為拿下訂單。而上述變量基本涵蓋了影響客戶采購行為的所有關鍵要素,所以是恰當且全面的。

可能你會發現有些你經常說到的要素沒有被列入,如需求、性格等。之所以沒有列入,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這些因素藏在了某些要素的后面,如需求藏在了客戶期望后面;二是有些因素不涉及策略,或者說不重要,如客戶的性格是強勢還是溫和,這對訂單幾乎沒有什么影響。

我曾聽過一位老師講課,他在講對采購影響者的分析時提出了一個問題:要想“搞定”一個人,到底要了解這個人的什么信息?

這位老師說要全方位地了解一個人,從九型人格到興趣愛好,從學術背景到社會關系,能了解到的都要了解。他還推薦了一張包含66個選項的表格,但其中大部分選項背后都沒有策略,或者沒有真正管用的策略。這樣的表格不僅會增加銷售人員的工作量,而且根本無法落地執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无锡市| 青州市| 开远市| 托克逊县| 舟山市| 广饶县| 华坪县| 甘泉县| 饶阳县| 苗栗县| 蓬莱市| 宁晋县| 鄂托克旗| 沛县| 洛隆县| 大邑县| 贵南县| 岐山县| 水富县| 韶关市| 林芝县| 南丹县| 峡江县| 高阳县| 隆安县| 岚皋县| 耒阳市| 高平市| 桂东县| 永寿县| 射洪县| 乾安县| 万安县| 吉首市| 孝义市| 绩溪县| 迭部县| 温宿县| 逊克县| 山东省| 屏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