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走后大半年,我終于鼓起勇氣推開他的臥室門。陽光透過紗窗照進來,灰塵在光束中緩緩浮動,像一場無聲的雪。我拉開那個老式樟木衣柜,里面整齊掛著的,全是我們這些年給他買的新衣服——有些連價簽都沒拆,塑料包裝袋上還凝結著細小的水珠。
妻子站在我身后,突然“啊“了一聲。她的手指輕輕觸碰一件黑色POLO衫的領口:“這是咱們結婚那年買的,他只在婚禮上穿過一次。“我湊近看,發現領口內側還留著干洗店的標簽,上面印著的日期——我們的結婚前的日子。
衣柜里的衣服像一本無聲的日歷,記錄著我們自以為是的孝心。那件白色夾克是妻子懷孕那年買的,說是要讓爺爺體面地見孫子;深灰色羽絨服是我升職后硬塞給他的,標簽上價格刺痛了我的眼睛;最底下還壓著兩套全新的睡衣,包裝袋上印著“純棉““舒適“的字樣,卻從未有機會證明自己。
“爸就是犟。“我聽見自己的聲音在空蕩蕩的房間里回響,“給他買什么都不穿。“
記憶突然閃回到兩年前那個悶熱的下午。妻子舉著父親縫補的襪子,像舉著某種罪證:“都什么年代了還補襪子?“那雙灰襪子后跟打著歪歪扭扭的補丁,針腳粗得像蜈蚣的腳,是父親拿著母親之前用剩下的黑線縫的。我解釋說他就愛穿舊衣服,妻子卻紅了眼圈:“可那些衣服都破得不成樣子了。“
我們第一次給父親買衣服的經歷堪稱一場戰役。商場里,妻子拿著軟尺比劃,我舉著手機跟父親電話:“爸,你腰圍多少?““二尺久...不對,現在都三尺了吧...哎,別買了!“電話那頭傳來父親不耐煩的嘟囔。最終我們買了三個尺碼的同款褲子,想著總有一條合適。
回家后,父親像個不情愿的模特,被我們擺弄著試穿新衣。那件煙灰色襯衫套在他瘦削的身板上,竟意外地合身。妻子拍手叫好,父親卻在鏡子前轉來轉去,眉頭皺成“川“字:“太緊了,勒得慌。“他的手指在領口處不停地拉扯,仿佛那布料是某種刑具。
“哪里緊了?“我不解地問,“這不正好嗎?“
“你懂什么,“父親瞪我一眼,“干活不方便。“
我們不得不又跑了兩次商場,才找到令他滿意的“寬松款“。那是一件大兩個碼的白色上衣,穿在身上空蕩蕩的,風一吹就像鼓起的帆。妻子偷偷撇嘴:“像穿了麻袋。“我卻突然想起小時候,父親總是這樣穿著寬大的衣服下地干活,衣擺在風中獵獵作響,像一面永遠不會倒下的旗幟。
堂姐訂婚宴那天,父親果然又穿上了他那件發黃的老式襯衫。領口已經磨出了毛邊,袖口的紐扣也掉了一顆。我沉下臉時,妻子在桌下掐我的手:“爸舒服就行。“父親似乎察覺到了什么,整場宴席都坐得筆直,像個犯錯的小學生,連夾菜都只夾面前的。
后來我們學乖了,買衣服專挑寬松款式。每個季節都會拎回幾袋新衣,父親總是客氣地道謝,然后轉身就把它們掛進衣柜深處。偶爾我們突擊檢查,會發現某件T恤有穿過的痕跡,但洗得干干凈凈,熨得平平整整,又悄悄回到了衣架上。
“你說爸是不是不喜歡這些衣服?“整理遺物時,妻子突然問。
我拿起一件連包裝都沒拆的羊毛衫,手指撫過上面細密的針腳:“可能他只是舍不得吧。“
這個認知像一滴冰水落入后頸。我想起父親那代人經歷過的饑荒,想起他總把好吃的留到“特殊日子“,結果往往放壞了;想起他工具箱里那些用膠布纏了又纏的老舊工具,明明有新買的卻舍不得用。對他們來說,好東西是要“留著“的,至于留到什么時候,大概是一個永遠不會到來的“好日子“。
我的眼淚會不自覺的打轉,直到自己想明白后。原來父親不是不喜歡,而是太喜歡了。喜歡到要把它們珍藏起來,喜歡到覺得平凡的自己不配穿戴,喜歡到要把這些體面留給某個想象中的、值得盛裝出席的時刻。
我抱著那些衣服,把臉深深埋進去。布料上還殘留著淡淡的樟腦丸氣味,混合著父親特有的味道——機油、煙草和陽光曬過的棉麻。這個味道讓我想起小時候,父親總愛用他寬大的衣服裹住我,那時的衣料也是這種味道,溫暖得像個小宇宙。
“爸,你真傻。“我對著空蕩蕩的房間說,“衣服買了就是要穿的啊。“
窗外,一片樹葉飄落在窗臺上。我忽然明白,這些嶄新的衣服就像父親沒說出口的愛,被精心收藏,妥善保管,卻很少有機會展示給人看。而現在,它們永遠失去了被穿上的可能,就像我永遠失去了告訴他“不必節省“的機會。
妻子輕輕合上衣柜門,那些嶄新的衣服重新隱入黑暗。但我們都知道,在這個樟木打造的方寸之地,封存著一個老人最樸素的珍惜,和一個時代最溫柔的固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