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谷關(guān)的晨霧還未散盡,尹喜捧著竹簡,皺著眉頭向老子請教:“先生,世人皆追求完美無缺,為何不可?”
老子撫須笑道:“你看那初生的朝陽,光芒四射卻并非圓滿;山間清泉,叮咚悅耳卻偶有碎石阻隔。世上本無十全十美之事,完美不過是虛幻的執(zhí)念。就像有人非要打磨出毫無瑕疵的玉器,反而破壞了天然的紋理。但極致不同,匠人雕琢玉器,雖不苛求完美,卻能將每一道紋路都打磨得恰到好處,這才是值得追求的境界。”
見尹喜若有所思,老子又道:“你說身心合一,可曾見過完全沒有雜念的人?嬰兒尚會啼哭求食,成人又怎能時刻保持心如止水?眞正的修行,是像春日柔風般,將氣息、思緒慢慢收攏,即便偶有波瀾,也能歸于平靜。”
“那治國之道又當如何?”尹喜追問。
老子望向關(guān)外的百姓,緩緩道:“你看那湛藍天空,偶有云彩飄過才顯靈動;治國亦如此,若用刻板規(guī)矩束縛百姓,反倒失了生機。眞正愛民,當如春雨潤物,既有法度,又存彈性。天門開合,牽動世間萬物,再精妙的謀劃也難顧全所有細節(jié)。與其依賴后天所學的權(quán)謀技巧,不如順應民心。就像讀書萬卷,若只會照搬他人之言,終究是紙上談兵,唯有將所學化為己用,方見眞章。”
“道生萬物,德養(yǎng)萬物。”老子拿起案上的陶罐,“這陶罐由泥土而生,匠人塑型時不強行扭曲,燒制時順應火候,方得實用之器。人若能在育人、治國時,不肆意干涉天性,不將焦慮傳遞他人,便是身懷大德。”
“那何為玄德?”尹喜目光灼灼。
“玄德如大地,承載萬物卻不索取。”老子輕輕敲了敲桌案,“對他人的引導,要有分寸;見人上進,應助力而非打壓;自身有憂,莫將負面情緒轉(zhuǎn)嫁。唯有懂得這般包容與克制,方能近道。”
尹喜聽完,肅然起敬,將這番教誨深深記在心中。此后,他常以老子所言自省,力求在修身治國中踐行玄德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