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一本書掌握HR必需AI技術:從招聘、培訓、激勵到戰略決策的全流程優化作者名: 趙冬存本章字數: 1433字更新時間: 2025-07-03 16:41:03
推薦序二
當計算機遇見人力資源管理:一場跨學科的效率革命
作為一名計算機科學家,我常年沉浸在代碼與算法的世界,致力于讓機器看懂醫療影像、預測工業設備故障。某天,一位HR朋友半開玩笑地抱怨:“你們這些計算機科學家總想著改變世界,卻沒人幫我們解決每天篩選幾百份簡歷的苦差事。”這句話讓我陷入深思:技術的真正價值,或許在于讓每個普通人的工作更從容、更高效。正因為如此,《一本書掌握HR必需AI技術:從招聘、培訓、激勵到戰略決策的全流程優化》讓我倍感欣喜——它如同一座橋梁,將我熟悉的AI技術與人力資源管理的現實需求緊密相連。
一、從像素到人才畫像:計算機視覺的跨界啟示
在計算機視覺領域,我們訓練AI識別X光片中的腫瘤、監控視頻中的異常行為。這些技術看似與人力資源管理風馬牛不相及,實則蘊含共通的邏輯:從海量數據中提取關鍵特征。本書第三章提到的“AI面試輔助”正是這一邏輯的應用。
讀取簡歷如同人工閱片:HR逐字閱讀簡歷,尋找關鍵詞,與醫生尋找病灶何其相似;
AI Agent好比AI賦能的CT機:自動提取候選人的技能標簽(如“Python熟練度”)、項目經驗強度(如“主導過三個跨部門項目”),并生成直觀的人才畫像。
這種方法與我的團隊在IEEE Transactions on Image Processing發表的“醫療報告生成模型”不謀而合:AI負責處理結構化信息,而人類則專注于進行綜合判斷。通過算法減少重復性勞動,這正是技術最樸素卻最實用的價值。
二、機器學習不僅能預測設備故障,還能預警人才流失
在工業AI研究中,我們利用傳感器數據預測機械故障;同樣,在人力資源管理領域,員工行為數據也能被用來預測離職風險。
類似工廠預警系統:通過分析員工的OKR(目標與關鍵結果)進度、會議發言頻次、審批流程響應速度等數據,標記出“潛在離職傾向者”。
更具人性溫度:AI不僅提供冷冰冰的數據,還會溫馨提示HRBP,“該約張工喝杯咖啡了”。
這種“技術理性與人性關懷”的平衡,與我在數字健康領域的研究理念相通:AI提示風險,醫生決定干預方式。既依托科學依據,又保留人性化的調整空間。
三、給技術人的跨界建議:從“炫技”到“解決真問題”
在ICML(國際機器學習大會)、NeurIPS(神經信息處理系統會議)等AI會議上,我常看到研究者們追逐模型精度,卻鮮有人關注技術落地“最后一公里”的難題。本書的價值在于,它通過真實的工作場景,告訴大家如何讓AI真正服務于HR:
降低使用門檻——從非計算機專業人士的角度,告訴大家如何使用AI;
適配業務需求——AI系統應錨定HR的專業知識,例如海氏素質詞典、薪酬模型等標準,通過算法封裝賦能業務,而非強行重構業務邏輯。
這提醒我們,技術應以解決問題為導向,而非讓業務屈從于技術。
四、給人力資源管理行業從業者的“科技樹”加點指南
有朋友問我:“AI時代來了,我需要學Python嗎?得看懂算法嗎?”我的回答是:完全不需要!例如,本書已將復雜技術封裝成“即插即用”的工具箱:
像查字典一樣找工具——附錄1、附錄4、附錄5按場景列出了105個工具,遇到問題時可按圖索驥;
像玩游戲一樣試錯——書中提供了多個提示詞模板,HR可根據實際需求靈活調整。
不是只有深奧的表達才算技術,任何能實際解決問題的都可以被稱為技術。
技術本身沒有邊界,但應用需要落腳點。本書正是這樣一個落腳點——它告訴我們,無須等待通用AI的到來,今天的工具已足以讓工作更美好。
偉大的技術,往往源于對他者痛點的真切體察。
這本書,正是將技術與痛點結合起來的生動實踐。
劉俊
蘭卡斯特大學計算機與通信學院教授
IEEE、ACM期刊高級編輯
CVPR、ICML等頂級會議領域主席
斯坦福大學全球前2%科學家
2025年3月9日于英國蘭卡斯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