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改變
- 直播:打賞的大佬都是歷代皇帝
- 我是流和氓
- 2799字
- 2025-08-26 00:00:00
郝俊走出攤位區,徑直往市場辦公室走。市場經理老王正對著賬本皺眉,見他進來,趕緊起身:“郝老師稀客,剛才外面的動靜我聽說了,攤主們意見不小啊。”
郝俊坐在椅子上,指尖敲著桌面:“王經理,我不是來添亂的。這市場我來逛了五年,看著它從熱鬧到冷清——前幾年周末能擠滿人,現在工作日半天見不著幾個買主,為啥?因為‘坑’太多,名聲壞了。”
老王嘆口氣:“我知道,可沒辦法。真東西少,攤主們要吃飯,只能靠仿品蒙人。”
“蒙人走不遠。”郝俊拿出手機,翻出之前做的筆記,“我有三個建議。第一,分區經營。把市場分成‘古董區’‘仿古工藝品區’‘舊貨區’,明碼實價。古董區只準賣經鑒定的老物件,掛鑒定證書;工藝品區標明‘現代仿品’,主打工藝;舊貨區賣老家具、舊書這些,不較真年份,圖個懷舊。”
他頓了頓,翻到第二頁:“第二,搞‘鑒寶日’。每周六請專家坐班,免費給買主鑒定,也幫攤主估東西。真東西能賣出價,仿品也能知道自己的工藝值多少,賣得踏實。”
“第三,做‘文化市集’。”郝俊指著窗外,“這市場老房子多,適合搞體驗活動。教大家拓印古錢幣、修復舊書、仿做青花瓷——讓來的人不光買東西,還能學知識,年輕人肯定愛來。”
老王捏著筆,在賬本上畫圈:“分區我想過,就怕攤主不愿意挪地方。鑒寶日請專家得花錢,文化市集更得投錢……”
“錢能掙回來。”郝俊打開后臺數據,“上次直播,‘清代瓷碗鑒別’引來了三萬多流量。要是市場規范了,我帶粉絲來逛,幫你們宣傳,客流量至少漲三成。真東西賣得好,攤主能掙更多;工藝品區明著賣,回頭客也會多——長遠看,比現在靠蒙人強。”
他指著隔壁“仿古工藝品”攤位的李叔:“李叔明著賣仿品,上個月流水比以前高了兩成。買主知道不坑人,反而愿意常來。”
老王盯著賬本上的攤位費欠款,忽然拍了下桌子:“干了!就按郝老師說的來!分區的事我挨家勸,鑒寶日的專家我去請,文化市集的場地我來清——總不能看著這市場黃了!”
第二天一早,市場貼出通知,紅紙上寫著“本周起分區經營,周六首開鑒寶日”。攤主們炸開了鍋,老張第一個找到老王:“我那銅爐咋辦?”老王指著工藝品區:“您明著標‘現代仿古,工藝擺件’,郝老師說您那爐的鎏金工藝不錯,能賣上價。”
李姐摸著剛做的“工藝擺件”標牌,忽然笑了:“昨天那姑娘買了盤子,今天又帶朋友來,說要挑個花瓶配著擺。”
周六鑒寶日,郝俊帶著楚蕭闌來幫忙。專家剛坐下,就有買主抱著個瓷瓶來:“您看這是乾隆的不?”專家看了眼底款:“現代仿的,但畫工好,值兩百。”買主沒生氣,反而笑了:“沒事,我就喜歡這圖案。”
文化市集開起來那天,年輕人擠著學拓印。蘇茵茵穿著漢服,教大家用古法染布,旁邊的舊書攤前,有人蹲著翻1980年的雜志,笑得直拍腿。
老王站在門樓上,看著人來人往,給郝俊打去電話:“郝老師,今天攤位費全收齊了,還有攤主問能不能加個‘老物件修復’區!”
郝俊望著窗外的陽光,聽見電話里傳來的笑聲,忽然覺得,所謂規范,不是把市場框死,是讓每個來的人都能找到自己想要的——買主能踏實挑,攤主能安心賣,歷史的溫度,才能順著這些老物件、新工藝,慢慢傳到更多人手里。
古玩市場最角落的鐵皮棚,曾是趙大爺的地盤。他總穿著件洗得發白的藍布褂子,蹲在地上翻麻袋里的舊貨——銹跡斑斑的銅鎖、缺頁的舊書、掉了瓷的搪瓷缸,都是從廢品站論斤收來的。
“趙大爺,這鎖能開不?”有人問。他就掏出根細鐵絲,手抖著捅鎖孔,半天打不開,臉漲得通紅。其實他眼神早花了,三年前在工地上摔了腿,干不了重活,才來市場討生活。收來的舊貨賣不上價,有時一天掙的錢,不夠買個饅頭。
賣舊書的老王更難。他守著個一米寬的小攤,書堆得比人高,最上面擺著本缺皮的《三國演義》,是他孫子唯一的課外書。孫子生了場病,住院費欠著,他就把收來的稍微值錢點的書,偷偷賣給“走鬼”(流動商販),換點零錢。有次被買主發現書里夾著張民國郵票,他紅著眼說:“我真不知道,不然早賣了給娃買藥。”
李姐的仿瓷盤攤位,總擺著個掉漆的保溫桶。每天中午,她就從桶里掏出冷饅頭,就著咸菜啃——孩子在老家上學,學費要按月交,她不敢買熱飯。有回下雨,攤位漏雨,她抱著瓷盤往棚子底下跑,摔在泥里,膝蓋磕出個血口子,爬起來先看盤子碎沒碎。
改革通知貼出來那天,趙大爺蹲在鐵皮棚前,盯著“舊貨區”三個字發呆。老王把書攤往指定區域挪時,手抖得差點把書摔了。李姐抱著瓷盤站在工藝品區,看著旁邊掛著“工藝擺件”的牌子,嘴唇抿得發白。
第一周,生意沒見好。趙大爺的舊貨攤前沒人停,老王的書堆蒙著灰,李姐的瓷盤擺得整整齊齊,卻只賣出去兩個。
第二周,鑒寶日來了。專家路過趙大爺的攤,指著個缺嘴的粗瓷碗說:“這是民國的,鄉下農家吃飯用的,有生活氣,能賣五十。”趙大爺愣了半天,把碗擦得锃亮,擺在最前面。那天下午,個搞民俗研究的年輕人買走了,說要放博物館做展品。
老王的書攤前,來了群學生。他們不挑值錢的,專撿舊課本、老雜志。個戴眼鏡的姑娘說:“我爺爺總提他小時候的課本,我想找幾本給他看看。”老王找出1950年的算術課本,姑娘捧著書笑,給了他一百塊:“不用找了,您留著給孫子買糖。”
李姐的攤位前,來了對新婚夫妻。他們指著嬰戲圖盤說:“擺新房里,比那些塑料花有味道。”李姐鼓起勇氣說:“這是我照著老樣子畫的,釉色沒老的亮,但瓷是好瓷。”妻子笑著掏錢:“就沖你實誠,再來兩個!”
月底,趙大爺數著錢,去藥店給腿買了膏藥,走路不那么瘸了。他把收來的舊農具擦干凈,擺成一排,旁邊寫著“民國農家工具,見證種地人的日子”。
老王給孫子交了住院費,醫生說恢復得不錯。他在書攤旁搭了個小桌,擺上放大鏡:“免費看老書,不買也能翻。”每天下午,總有幾個老頭蹲在那,翻著五十年前的報紙,念叨著過去的事。
李姐給孩子寄了新書包,附了張紙條:“媽現在賣自己畫的盤子,掙錢踏實,你好好念書。”她開始在盤子上畫市場里的故事——趙大爺修鎖的樣子,老王翻書的樣子,畫完擺在攤前,標著“市場生活系列,每個故事都真”。
文化市集辦起來后,市場里多了個“老物件故事角”。趙大爺抱著舊瓷碗,講鄉下奶奶用它盛過粥;老王翻著舊課本,說當年怎么在油燈下讀書;李姐舉著新畫的盤子,笑:“這上面的人,都是咱市場的街坊。”
有天傍晚,郝俊來逛,看見趙大爺正教個小伙子修銅鎖,老王和幾個老頭在講老報紙上的新聞,李姐的攤位前,有人舉著盤子拍照,說要發朋友圈:“這盤子里的故事,比博物館的古董暖。”
市場經理老王算著賬,發現攤位費不僅收齊了,還多了筆錢,打算給攤主們修修棚子。他望著夕陽里的市場,那些曾經蒙著灰的舊物件,如今都透著光——不是因為值錢了,是因為每個物件背后的人,都挺直了腰桿,把日子過成了能說出口的故事。
底層的心酸,從不是賣仿品的錯,是沒機會把真實的日子擺出來。如今,舊貨區的銅鎖會說話,工藝品區的瓷盤有溫度,連空氣里都飄著踏實的味道——那是改革最實在的樣子:讓每個認真生活的人,都能被看見,被尊重,被生活溫柔接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