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岐山書院:桃李不言天下計
- 長安策:歷史系研究生的盛唐攻略
- 燚昊
- 3156字
- 2025-07-01 00:41:15
蜀中,成都府西郊,浣花溪畔。
曾經的“浣花別業”已徹底改頭換面,一座依山傍水、規模宏大的嶄新建筑群拔地而起——**岐山書院**。它沒有長安國子監的森嚴規制,沒有江南園林的精致婉約,卻透著一股迥異于時代的磅礴氣象與實用主義風格。
***依山而建,巧奪天工:**書院背靠青城余脈岐山,借山勢分層而筑。下層是開闊的廣場、演武場(用于基礎體能和紀律訓練)、巨大的物料堆放場和工坊區(“天工坊”);中層是鱗次櫛比的講堂、藏書樓、學生宿舍、膳堂;上層則掩映在蒼松翠柏之中,是山長居所(李珍)、核心教習精舍以及守衛森嚴的“天工秘藏”所在。溪水被巧妙引入,驅動著水車,為工坊提供動力,也灌溉著開辟出的試驗田。
***格局開闊,兼容并包:**建筑多用青石、巨木,堅固樸實。巨大的窗戶保證了充足的光線。講堂內,沒有高高在上的師位,而是環形布置的桌椅,便于討論。藏書樓(“集賢閣”)正在瘋狂充實,不僅有搜羅來的儒家經典、史書子集,更有大量李珍口述、張翰組織編纂的“岐學”教材:《基礎算學》、《格物初探》(物理、化學基礎原理與實驗)、《農工改良精要》、《地理圖志》(含簡易世界地圖)、《岐王軍制與后勤管理簡述》、《醫護營實錄》等等。這些書冊,皆用活字印刷(書院自制)批量印制,紙張亦是書院工坊改良所產。
***“天工坊”:技藝的圣地:**位于山腳下的“天工坊”戒備最為森嚴,由魯大親自坐鎮。這里不僅有改良的冶金爐、紡織機、水力鍛錘,更有進行秘密研究的獨立區域。火藥配方、灌鋼工藝、神臂弩核心部件制造等“天工”之秘,在這里被嚴格保護、持續改良,并謹慎地探索著民用轉化的可能(如開礦爆破、水利工程)。魯大不再是單純的鐵匠,而是“格物院”院正,帶著一群挑選出的、簽下死契的精英弟子,在探索未知的道路上跋涉。
**開院之日,盛況空前,卻又別開生面。**
沒有朝廷大員的冠蓋云集,沒有繁復的祭祀禮儀。山門前,李珍一身簡樸的儒衫,王妃崔氏身著素雅衣裙,張翰、魯大、柳成等核心皆作教習打扮。前來觀禮的,有蜀中官員(好奇居多)、本地士紳(觀望)、更多是聞訊而來的寒門學子、軍中遣派的進修軍官、民間工匠、甚至還有少數大膽的商人子弟。
李珍的聲音通過簡易的鐵皮喇叭(格物院小發明)清晰地傳遍全場:
“今日,岐山書院,開院納賢!本院宗旨,非為科舉晉身之階,非為清談玄理之所!乃為**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習經世致用之學,育匡時濟世之才!**”
“無論出身門第,無論士農工商!凡有志于學,有慧根,肯實干,愿以所學利國利民者,皆可入院求學!”
“本院設諸科:”
“**明理院:**授算學統籌、格物致知(物理、化學)、天文地理。窮究萬物之理,拓展認知邊界!”
“**經世院:**授農工改良之術、水利營造之法、商貿管理之要、岐王軍制與后勤之精髓。所學即所用,立竿見影!”
“**文華院:**授經史子集,然非尋章摘句,旨在明理修身,知興替,辨忠奸,養浩然之氣!兼授《忠義孝悌新解》,化育人心!”
“**格物院(需考核):**授高階技藝,究天工之秘,為百業之先導!”
“**杏林院(由王妃主持):**授基礎醫理、辨識藥草、外傷急救、防疫之法。醫者仁心,普惠眾生!”
此言一出,全場嘩然!打破門第之見,招收工商子弟?教授被視為“奇技淫巧”的格物、百工之術?甚至與經史并列?這簡直是顛覆千年傳統!
“肅靜!”張翰作為書院“監院”(總管),威嚴出聲,“山長有言:紙上談兵,空誤國事;格物致知,方為真學問!爾等且看——”
他一揮手,書院大門轟然洞開!
*明理院外的空地上,幾名教習正帶領學生進行簡單的力學實驗:杠桿省力、滑輪組、水的浮力…直觀的現象讓圍觀者嘖嘖稱奇。
*經世院的試驗田里,新式的曲轅犁、耬車正在演示,引來老農的圍觀和贊嘆;一旁的水力紡紗機發出有節奏的聲響。
*文華院廊下,張貼著大幅的《大唐疆域圖》和《簡易寰宇圖》,引得學子們指指點點,爭論不休。
*杏林院外,王妃崔氏親自示范傷口清洗、包扎,并講解“病從口入”的防疫觀念,許多帶著孩子的婦人看得格外認真。
*最引人注目的是格物院外圍展示區:一架改良的神臂弩(民用版,威力削弱)被固定在架子上,旁邊擺放著灌鋼打造的農具樣品,以及魯大設計的新式水車模型。雖不見“掌心雷”,但那肅殺與精密結合的氣息,已足夠震撼。
“此乃‘岐學’!”李珍的聲音再次響起,充滿力量,“非為標新立異,實為補傳統學問之不足!大廈將傾,非一木可支;盛世重光,需百工并舉!岐山書院,愿為天下有志有才之士,開此新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岐學之光,終將燎原!”
**書院的生活,緊張、充實而充滿活力。**
***學子眾生相:**有出身貧寒、渴望改變命運的青年,如饑似渴地學習算學格物;有被軍中派來進修的年輕校尉,對后勤管理和簡易醫護如獲至寶;有世代工匠之子,在經世院和格物院找到了理論支撐,技藝突飛猛進;也有少數抱著獵奇心態的士族子弟,在接觸到實用知識后,漸漸改變了觀念。
***教學相長:**李珍親自講授《格物初探》和《地理圖志》,將現代科學理念融入古代認知體系,常引發激烈辯論。張翰負責統籌和算學,嚴謹周密。魯大授課充滿激情,帶著弟子在“天工坊”邊做邊學。王妃崔氏的杏林院最受百姓歡迎,她編寫的《婦幼保健簡方》被大量印制,流傳甚廣。柳成則化身“商道”教習,傳授情報分析思維在商業上的應用。
***實踐為本:**書院強調動手能力。算學課要實地測量土地、計算工程量;格物課要做實驗、寫報告;經世院學生要參與農具改良試驗、水利模型制作;杏林院學生要定期下鄉義診。書院后山的礦洞、溪邊的工坊、周邊的農田,都是他們的課堂。
***星火初燃:**第一批改良的曲轅犁、高效水車從書院流出,迅速在蜀中推廣;書院印制的廉價農書、醫書、算學啟蒙冊子,通過柳成的商業網絡銷往各地;軍中推廣開來的簡易醫護包和戰場急救術,顯著降低了傷兵死亡率;甚至書院改良的記賬法,也開始被一些開明商賈采用。
**長安,未央宮。**
肅宗李亨看著蜀中節度使密報中關于岐山書院的描述,眉頭緊鎖:“興學?授格物百工?李珍…他究竟想做什么?”
李輔國陰惻惻地道:“陛下,此乃收買人心,培植私黨!其心可誅!那些離經叛道之學,蠱惑人心,動搖國本!”
“然其書院所出農具、醫書,確于民生有益。”有大臣小聲反駁。
“小恩小惠,掩其大惡!”李輔國厲聲道,“陛下,當嚴令蜀中,禁其傳播邪說,限制其招生!”
肅宗沉吟良久,最終疲憊地擺擺手:“罷了…他既已遠離兵權,困于蜀中一隅,辦學…就由他去吧。只要不涉軍政,隨他折騰。多派些眼線進去便是。”在他眼中,沒有刀把子的岐王,威脅已大大降低。那些“奇技淫巧”,終究難登大雅之堂。
**岐山書院,山長精舍。**
李珍站在窗前,俯瞰著燈火點點的書院。朗朗的讀書聲、工坊的敲打聲、試驗田里的蛙鳴交織在一起,奏響一曲充滿希望的夜曲。
張翰呈上最新的成果簡報:新式紡織機效率提升三成,已準備在蜀中推廣;《基礎算學》第三冊雕版完成;格物院在王妃提供的思路下,從植物中成功提取了第一種有效消炎藥劑…
“王爺,長安那邊,對我們似乎…放松了些。”柳成低聲道。
李珍微微一笑,目光深邃:“他們以為奪走了刀劍,我便無計可施。殊不知,真正的力量,在于開啟民智,在于播撒火種。刀劍可定一朝一夕,思想能改千秋萬代。”
他拿起書案上一本還散發著墨香的《格物初探》第一冊,手指撫過扉頁上他親筆題寫的院訓:
“**求真務實,經世致用;格物創新,普惠蒼生。**”
“看,”李珍對身邊的王妃、張翰、魯大、柳成說,“這才是我們真正的‘岐王大纛’!它不插在城頭,而將立在無數人的心中,立在田埂上、工坊里、賬簿間、藥爐旁…終有一日,這星火之光,將照亮整個大唐!”
岐山巍巍,浣水潺潺。書院燈火,徹夜不熄。李珍放下了權柄,卻舉起了照亮未來的火炬。在這遠離權力中心的蜀地山林,一場靜默卻更為深遠的思想與技術變革,正悄然孕育。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岐學之種,已破土而出,其參天之姿,只在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