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急流勇退?岐王還政!
- 長安策:歷史系研究生的盛唐攻略
- 燚昊
- 3046字
- 2025-07-01 00:35:17
長安的寒風卷起未央宮廢墟上的塵土,也卷走了岐王李珍心中最后一絲對權力中心的留戀。肅宗那猜忌的目光,李輔國陰鷙的笑容,朝堂上暗藏的刀光劍影,無不昭示著一個殘酷的現實:功高震主,鳥盡弓藏。這盤踞長安的漩渦,已容不下他這柄過于鋒利的劍。
**揚州,岐王府(重修后)。**
相較于長安的肅殺,江淮的初冬帶著一絲溫潤。王府正廳內,氣氛卻凝重而肅穆。李珍端坐主位,下首是陳武、張翰、柳成、王妃崔氏,以及岐王軍(現揚州都督府衛軍)核心將校、百工院主要匠師、王府核心管事。
“諸位,”李珍的聲音平靜,卻帶著不容置疑的力量,“長安朝議,陛下恩準本王歸藩,坐鎮東南。然,值此兩京光復,叛軍余孽未靖,朝廷百廢待興之際,本王深思熟慮,以為當以社稷長遠為重,行非常之舉。”
他緩緩展開一份早已寫就的奏疏副本,朗聲道:“本王已親筆上奏陛下,懇請辭去‘揚州大都督’及‘揚州都督府衛軍’統帥之職!所部衛軍一萬精銳,除保留一千王府儀仗衛隊及百工院必要護衛外,其余九千將士,連同其精良軍械(除核心機密),皆由朝廷派員接收,整編入神策軍或朔方軍序列,為國效力!本王只保留‘岐王’封號及虛銜,自此歸隱林泉,著書立說,頤養天年!”
“王爺!”陳武猛地站起,虎目含淚,聲音哽咽,“不可啊!將士們追隨王爺,出生入死,忠心耿耿!豈能…豈能交予他人?!朝廷…朝廷豈會善待他們?!”
張翰也急切道:“王爺!江淮乃我等心血所系!若無強兵在手,新政如何延續?王爺安危如何保障?李輔國之流豈會善罷甘休?!”
柳成拳頭緊握:“王爺三思!此乃自斷臂膀!”
廳內一片嘩然,震驚、不解、悲憤的情緒彌漫。
李珍抬手壓下眾人聲音,目光掃過每一張熟悉而忠誠的面孔,帶著深深的感懷與堅定:“諸君稍安。本王心意已決,此非意氣用事,乃深思熟慮之策!”
他站起身,走到廳堂中央,聲音沉穩而有力:
***“其一,為社稷計:”**“安史之亂,根源之一便是藩鎮坐大,尾大不掉!本王若擁強兵盤踞江淮,縱無二心,亦為朝廷心腹大患,徒增猜忌,引發內耗,非國家之福!主動交還兵權,可安陛下之心,消弭隱患,使朝廷能全力剿滅河北殘寇,休養生息!”
***“其二,為將士計:”**“本王深知諸位忠勇!然,強留諸位于江淮,名為衛戍,實為藩籬。朝廷猜忌之下,爾等前程何在?子孫出路何在?編入朝廷禁軍或朔方勁旅,憑爾等赫赫戰功與一身本領,必能博取功名,封妻蔭子,光耀門楣!此乃本王為諸位謀得的最好歸宿!陳武將軍,本王已向陛下與郭公力薦,由你統帶部分精銳入神策軍,授以要職!”
***“其三,為未來計:”**“本王所求,非一時權柄!而是這大唐能真正中興,萬民能得享太平!刀兵可定亂世,卻難安人心,更難育未來!本王歸隱,非無所作為!而是要去做一件比握緊刀柄更重要的事——**興學!**”他目光灼灼,“本王欲在蜀中‘浣花別業’舊址,興建‘岐山書院’!廣收天下寒門俊彥、軍中子弟、匠作良才!傳授經世致用之學:算學統籌、格物致知(物理、化學基礎)、地理天文、農工改良之術、乃至岐王軍行之有效的醫護、后勤、管理之法!將我等多年心血,不藏于密室,而播于天下!為這滿目瘡痍的大唐,培育新血,點燃星火!此功,未必小于沙場征戰!”
***“其四,為自保計:”**“本王交出兵權,示天下以無爭。若李輔國之流仍欲加害,則其奸佞面目暴露無遺,天下共討之!且,”他看向柳成和張翰,“本王并非毫無依仗。千余核心衛隊,皆百戰死士,足可護衛周全。百工院所藏‘岐學’精要、魯大師傅所掌‘天工’之秘,乃未來立身之本。更有柳總管遍布天下的耳目,可洞悉先機。蜀中‘浣花別業’經營多年,易守難攻,足為退路。此乃以退為進,舍兵權而得道義,棄藩鎮而掌文樞!”
一席話,條理清晰,格局宏大,將“急流勇退”升華到了為國為民、布局未來的高度。廳內眾人雖仍有不舍,但情緒漸趨平靜,眼中流露出思索與新的期待。
王妃崔氏走到李珍身邊,握住他的手,溫婉而堅定:“妾身愿隨夫君,無論廟堂之高,抑或山野之遠。興學育人,澤被蒼生,此乃千秋功德。”
李珍反握住王妃的手,目光掃過眾人:“本王離任前,尚有數事交代:”
*“張翰!立即啟動‘岐山書院’營建!按本王所繪藍圖,務必堅固、實用、開闊!工造營精銳隨你入蜀!魯大及其核心弟子、所有‘天工’秘檔、關鍵設備,秘密轉移書院‘天工坊’!書院,將是‘岐學’的搖籃,也是我等技藝傳承的圣地!”
*“陳武!整軍待命,準備交接!選拔最忠誠可靠、有家室牽絆或渴望安穩者千人,編入王府衛隊,隨本王入蜀!其余將士,務必妥善安撫,厚贈資財,言明本王苦心與朝廷前程!你入神策軍后,謹守本分,為國效力,亦是延續岐王軍忠義之魂!”
*“柳成!情報網絡轉入地下,重點監控長安李輔國一黨動向、河北叛軍殘余,以及…未來書院可能遭遇的明槍暗箭!商業網絡(廣源米行、錦云莊)繼續運轉,所得利潤,三成上繳朝廷以示恭順,七成秘密輸往蜀中,支撐書院運轉!‘錦云莊’要成為書院學子游歷天下的眼睛!”
*“王妃!王府產業、田莊,除保留蜀中部分,其余盡數變賣或委托經營,所得錢糧,大部用于安置退伍將士、撫恤陣亡家屬,小部充作書院基金。收攏忠心可靠的舊部家眷、有潛力的寒門子弟,分批遷往蜀中!”
一道道命令,如同精密齒輪的咬合,將龐大的岐王勢力體系,從顯赫的軍事集團,悄然轉向深遠的文教根基。
**數日后,揚州碼頭。**
朔方軍大將仆固懷恩(代表朝廷)與陳武(代表岐王軍)完成了最后的軍隊交接儀式。九千名脫下岐王軍制式戰袍、換上新軍裝的精銳,陣列肅然。許多老兵望著碼頭上那面依舊飄揚的玄蛟旗,望著旗下一身常服、神情平靜的李珍,忍不住熱淚盈眶。
李珍走到陣前,沒有長篇大論,聲音清晰傳入每個人耳中:“諸君!自江淮舉旗,轉戰千里,血染山河,終見兩京光復!爾等之功,彪炳史冊!今,刀兵暫歇,然國事維艱!爾等一身本領,滿腔熱血,當為朝廷所用,為天下蒼生再立新功!此去,無論身在朔方、神策,望爾等謹記:‘討賊安民復土’之志不忘!岐王軍嚴明紀律、精誠協作之風不忘!本王在蜀中,靜候諸君捷報!他日天下太平,書院大門,永遠為忠勇之士敞開!珍重!”
“王爺珍重!”九千將士,連同前來送行的揚州百姓,發出震天的呼喊,聲震云霄!
李珍深深一揖,不再回頭,攜王妃崔氏,在張翰、柳成、魯大及千名核心衛隊的護衛下,登上了駛向長江上游的船隊。船頭,那面玄蛟岐王大纛依舊獵獵作響,只是旗桿之下,不再有千軍萬馬,取而代之的是滿載書籍、圖紙、工具和無限希望的箱籠。
陳武立于碼頭,看著遠去的船帆,這位鐵打的漢子終于落下淚來。他猛地轉身,對著身后即將踏上新征程的舊部,嘶聲吼道:“都打起精神來!別給王爺丟臉!別給岐王軍抹黑!走——!”
船行江上,煙波浩渺。
李珍獨立船頭,王妃崔氏安靜地陪在一旁。他望著兩岸逐漸熟悉的蜀地山水,望著那越來越近的、將成為他新起點的“浣花別業”,心中沒有失落,只有一種卸下重負、奔向新生的開闊與期待。
“王妃,”李珍輕聲開口,帶著一絲釋然的笑意,“放下刀劍,拿起書卷。這‘急流勇退’,退的不是志向,而是換一種方式,繼續我們的‘長安策’。”
崔氏依偎著他,望著丈夫眼中重新燃起的、如同學者般純粹而熾熱的光芒,溫柔應道:“夫君所言極是。書院之地,桃李芬芳,或許比那未央宮闕,更能孕育一個嶄新的盛世。”
岐王大纛在蜀地的青山綠水間招展,指向的不再是戰場,而是一座名為“岐山”的書院。一代梟雄主動卸甲,一代宗師即將開壇。屬于李珍,或者說屬于李明的,以“岐學”星火燎原的傳奇,就此拉開帷幕。而長安未央宮里的目光,在短暫的錯愕與狐疑之后,是否會為這看似徹底的“歸隱”而真正安心?答案,只在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