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功高震主:未央宮里的猜忌
- 長安策:歷史系研究生的盛唐攻略
- 燚昊
- 3501字
- 2025-07-01 00:32:14
長安的深秋,帶著劫后余生的蕭瑟與一絲病態(tài)的喧囂。肅宗李亨在殘破的太極宮(未央宮損毀嚴重,暫以太極宮為行在)舉行了盛大的獻俘、告廟儀式,并大封功臣。郭子儀加司徒、封代國公,食邑千戶,總攝天下兵馬(名義上)。李光弼加司空、封鄭國公。而岐王李珍,則被加封為**太尉、尚書令、揚州大都督,實封三千戶!**這是位極人臣的殊榮,尤其“尚書令”一職,自太宗擔任后便虛懸,以示尊崇,如今竟授予了李珍!表面上看,榮寵已極,恩遇無雙。
然而,表面的榮光之下,暗流洶涌。肅宗那雙看似溫和的眼睛深處,審視李珍的目光,已帶上了無法掩飾的冰冷與警惕。
**未央宮(臨時修繕的部分)偏殿,深夜。**
燭火搖曳,映照著肅宗李亨疲憊而陰郁的臉。李輔國垂手侍立一旁,殿內(nèi)再無他人。
“陛下,老奴有密報。”李輔國聲音尖細低沉,帶著一絲刻意的憂慮。
“講。”
“岐王殿下…自入長安以來,雖深居簡出,然其舊邸(長安岐王府)每日車馬盈門!郭子儀、李光弼二位國公遣子侄拜謁,言必稱‘賢王’!朔方、河西軍中諸多將校,亦多懷敬仰!更有甚者…”李輔國故意停頓。
“說!”
“更有甚者,江淮、荊襄乃至蜀中,不斷有官員、士紳、商賈攜重禮入京,不謁陛下,直趨岐王府!王府門前,獻‘萬民傘’、立‘功德碑’者絡(luò)繹不絕!市井童謠皆唱:‘岐王至,胡虜避;玄蛟旗,萬民倚’!其聲望…已隱隱凌駕于…”李輔國沒說完,但意思昭然若揭。
肅宗猛地將手中把玩的玉如意摔在御案上,發(fā)出刺耳的聲響!他胸膛起伏,眼中怒火與忌憚交織。李珍的功勞太大,軍隊太強,根基(江淮)太深,民望太高!這每一條,都如同芒刺在背!尤其那“掌心雷”的傳聞,更讓肅宗寢食難安——此等“神鬼莫測”之力,若不為朕所用,便是滔天大禍!
“還有,”李輔國趁熱打鐵,“岐王軍中,只知岐王軍令,不知朝廷法度!其軍制、器械、戰(zhàn)法,皆自成一體,外人難窺堂奧。收復(fù)洛陽時所用‘掌心雷’,威力驚天,然岐王卻諱莫如深,只言乃‘匠作巧思,偶得天助’,拒不上繳配方及工匠!陛下,此等國之重器,豈可操于藩王之手?!”
“藩王…藩王…”肅宗咀嚼著這個詞,眼神愈發(fā)冰冷。李珍雖是他皇弟,但手握重兵、占據(jù)財賦重地、擁有駭人利器、深得軍心民望…這哪是藩王?分明是懸在頭頂?shù)睦麆Γ?
“陛下,老奴斗膽建言,”李輔國湊近一步,聲音更低,“岐王功高,賞無可賞,恩遇已極。然臥榻之側(cè),豈容他人鼾睡?當徐徐圖之,收其兵權(quán),削其根基,方為社稷久安之計!”
肅宗沉默良久,疲憊地閉上眼睛:“如何徐徐圖之?他羽翼已豐,又有大功于國,稍有不慎,便是天下動蕩,人心盡失!”
“陛下勿憂,”李輔國眼中閃過一絲狡黠,“明升暗降,調(diào)虎離山,分化瓦解,此乃帝王之術(shù)也!”
**數(shù)日后,朝會。**
氣氛微妙。李珍身著親王蟒袍,立于勛貴班首,神色平靜。他能清晰地感受到來自御座那審視的目光,以及朝堂上某些官員(依附李輔國者)隱含敵意的窺探。
肅宗清了清嗓子,聲音帶著刻意的溫和:“岐王皇弟。”
“臣在。”李珍出列。
“皇弟克復(fù)洛陽,功在社稷。然征戰(zhàn)經(jīng)年,勞苦功高,朕心甚為憐惜。今兩京已復(fù),叛軍余孽龜縮河北,郭、李二公足以蕩平。皇弟當卸甲休養(yǎng),頤養(yǎng)天年…哦,不,正當盛年,當為朕分憂朝堂才是!”
他頓了頓,目光掃過群臣:“朕意已決!加岐王李珍**開府儀同三司,領(lǐng)太子太師**!總領(lǐng)國子監(jiān),主持修撰《平叛實錄》,以彰武功,教化天下!另,岐王軍將士勞苦功高,著令兵部、戶部,即刻核定功勛,厚加封賞!原岐王軍建制…即行裁撤,將士依功擢拔,分隸朔方、神策諸軍!”
此言一出,滿堂皆驚!開府儀同三司和太子太師是至高榮譽,但全是虛銜!總領(lǐng)國子監(jiān)、修撰史書更是明升暗降,剝奪實權(quán)!最關(guān)鍵的是,直接下令裁撤岐王軍,將這支百戰(zhàn)精銳打散分編!這是赤裸裸的削藩奪權(quán)!
郭子儀、李光弼等老帥眉頭緊鎖,欲言又止。他們深知岐王軍戰(zhàn)力,更知此舉會寒了將士之心,但皇權(quán)至高,且肅宗打著“體恤功臣”、“厚賞將士”的旗號,一時難以反駁。
李珍心中冷笑,面上卻無波瀾,甚至露出一絲“感激”:“陛下隆恩,臣弟感激涕零!為國征戰(zhàn),乃臣弟本分,豈敢言勞?陛下體恤,臣弟銘感五內(nèi)。然…”他話鋒一轉(zhuǎn),聲音依舊沉穩(wěn),“岐王軍將士,隨臣弟轉(zhuǎn)戰(zhàn)江淮、荊襄、洛陽,浴血沙場,情同手足。其軍制獨特,配合默契,驟然拆分,恐損戰(zhàn)力,亦傷將士報國之心。”
他抬起頭,目光坦蕩地迎向肅宗:“臣弟斗膽,請陛下收回裁撤之命!臣愿交卸洛陽兵權(quán),辭去山南東道等行營元帥之職,只保留揚州大都督虛銜,奉旨歸藩揚州!岐王軍可縮編為‘揚州都督府衛(wèi)軍’,人數(shù)不過萬,專司江淮防務(wù)及漕運安全,拱衛(wèi)東南財賦之地,為陛下、為朝廷永鎮(zhèn)后方!如此,既可安將士之心,保江淮安寧,亦可解陛下之慮,彰顯陛下仁德!”
李珍的應(yīng)對,堪稱以退為進的典范!
1.**主動交權(quán):**辭去最重要的前線兵權(quán)和行營元帥職務(wù),只保留揚州大都督(此時已是虛銜)和歸藩的名義。
2.**保留根基:**提出將岐王軍縮編為“揚州都督府衛(wèi)軍”,名正言順地保留一支萬人規(guī)模的精銳,駐扎江淮老巢。強調(diào)其作用是“拱衛(wèi)財賦”、“永鎮(zhèn)后方”,給肅宗一個無法拒絕的理由——朝廷需要江淮的錢糧!
3.**占據(jù)道義:**以“安將士之心”、“保江淮安寧”為由,將肅宗置于“若強行裁撤便是不仁不義、不顧大局”的境地。
肅宗臉色微變,李珍的“識趣”和“分寸”出乎他的意料,但對方提出的方案,卻讓他如鯁在喉。保留一萬精銳在江淮?這如同在臥榻之側(cè)留下了一只隨時可以伸出利爪的猛虎!但李珍的理由冠冕堂皇,若斷然拒絕,不僅顯得刻薄寡恩,更會讓郭子儀等將領(lǐng)心寒。
李輔國見狀,立刻出列尖聲道:“王爺忠心可嘉!然‘都督府衛(wèi)軍’編制萬人,遠超定制!且獨立成軍,恐非朝廷體制…”
“李公公多慮了。”李珍淡淡打斷,語氣平和卻帶著不容置疑的力量,“江淮乃國家命脈,叛軍余孽史思明等仍虎視眈眈!尋常府兵、團練,豈能當此重任?此萬人士卒,皆百戰(zhàn)精銳,熟悉江淮水網(wǎng)地形,更兼有護衛(wèi)漕運之專責。人數(shù)雖略多,然其糧秣軍需,皆由江淮自籌,無需朝廷負擔分毫!此非為私,實為公也!陛下明鑒萬里,當知東南穩(wěn)固,則天下糧倉無憂,朝廷平叛大業(yè)方有根基!”
李珍再次強調(diào)“自籌糧餉”、“拱衛(wèi)財賦”,直擊肅宗軟肋。朝廷現(xiàn)在最缺的就是錢糧!強行解散這支能打又能自養(yǎng)的軍隊,確實不智。
肅宗臉色變幻,權(quán)衡利弊。他看了一眼沉默的郭子儀、李光弼,又看了看一臉“忠懇”的李珍,最終強行擠出一絲笑容:“皇弟思慮周全,一心為國,朕心甚慰!準卿所奏!岐王軍即改編為‘揚州都督府衛(wèi)軍’,員額一萬,駐防江淮,專司防務(wù)漕運!皇弟歸藩揚州,頤養(yǎng)…呃,坐鎮(zhèn)東南,朕心甚安!”
“臣,謝陛下隆恩!”李珍深深一躬,掩去了眼中一閃而過的冷芒。
**退朝后,岐王在長安的臨時府邸。**
陳武怒不可遏,一拳砸在案幾上:“王爺!這分明是鳥盡弓藏!裁軍?拆分?他李亨忘了是誰保住他半壁江山?!那李輔國閹狗,奸佞小人!”
張翰眉頭緊鎖:“王爺以退為進,保住了根基,已是萬幸。然陛下猜忌已深,李輔國等虎視眈眈,留在長安,恐夜長夢多。”
柳成低聲道:“府外監(jiān)視的‘金吾衛(wèi)’眼線,比前幾日多了三倍!李輔國的人,正在秘密接觸我們軍中一些不得志的中下層軍官…”
王妃崔氏握住李珍的手,眼中滿是擔憂:“夫君,長安已成是非之地,兇險更甚于戰(zhàn)場。”
李珍站在窗前,望著宮城方向那一片沉沉的陰影,嘴角勾起一絲冰冷的弧度:“未央宮里的那位陛下,已經(jīng)容不下我這把‘功高震主’的劍了。他今日準我所請,不過是投鼠忌器,暫作安撫罷了。削權(quán)奪兵的刀子,遲早還會落下。”
他轉(zhuǎn)過身,目光掃過忠誠的核心:“傳令:”
“一,柳成,動用一切力量,將我們在長安收集的、關(guān)于李輔國及其黨羽貪贓枉法、構(gòu)陷忠良、甚至與叛軍有曖昧往來的證據(jù),整理成冊,秘密備份,藏于各處!此乃護身符,亦是未來反擊之利器!”
“二,陳武,立刻整頓軍馬,三日后啟程,全軍拔營,護送本王…歸藩揚州!途中嚴密戒備,防止有人‘賊心不死’!”
“三,張翰,通知蜀中‘浣花別業(yè)’基地,加快建設(shè),儲備物資!那里將是我們最后的退路和…火種延續(xù)之地!”
“四,王妃,收拾行裝,我們…回家!”
李珍的目光最后落在那面疊放整齊的玄蛟王旗上,手指輕輕拂過冰冷的旗面。
“功高震主…呵呵。”他低聲自語,帶著一絲前世今生了然的悲涼與決絕,“這長安的未央宮,終究不是我的歸宿。江淮的萬家燈火,蜀中的青山綠水,才是我李珍…不,是我李明,真正能播下火種的地方。急流勇退?不,這是戰(zhàn)略轉(zhuǎn)移!陛下,你既已容不下岐王這把劍,那這柄劍,便回爐重鑄,化作千萬枚燎原的星火吧!”
肅宗的猜忌,如同長安深秋的寒風,冰冷刺骨。但岐王李珍,已看清了前路,也做好了最壞的打算。權(quán)力中心的漩渦兇險萬分,而他的目光,已投向更廣闊的天地。一場關(guān)乎未來道路的終極抉擇,已悄然拉開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