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3章 兩京光復:岐甲入長安

時光荏苒,烽火不息。岐王治下的“樂土”如同江淮大地上一顆堅韌的明珠,在戰亂中愈發璀璨。民心穩固,生產恢復,岐王軍裝備精良,士氣如虹。而北方戰場,在郭子儀、李光弼等名將的浴血奮戰下,在岐王軍持續不斷的物資支援(尤其是藥材、御寒衣物和秘密輸送的少量“掌心雷”用于關鍵節點)和戰略策應下,局勢也在悄然逆轉。

**至德二載(757年)秋,反攻的號角終于吹響!**

肅宗李亨在靈武發布檄文,傾舉國之力,發動對叛軍的總攻!戰略核心目標:**收復長安、洛陽兩京!**

***北路:**由天下兵馬副元帥郭子儀統領朔方軍主力及回紇精騎(借兵),自鳳翔(今陜西寶雞)東進,直撲長安!

***南路:**任命李珍為**山南東道、淮南、江南西道諸軍行營元帥**(名義統帥,實為協調),率岐王軍精銳及江南諸道兵馬,自襄陽北上,攻取洛陽,切斷叛軍南北聯系,并伺機西進,與郭子儀會攻長安!

太湖塢內,戰鼓擂動!李珍一身明光鎧,立于點將臺,身后玄蛟岐王大纛在秋風中獵獵作響。臺下,是陳武親率的岐王軍第一、第二戰兵營(五千精銳),全部裝備灌鋼刀、神臂弩,部分精銳披掛新式札甲(百工院改良);阿吉統領的千騎親衛(人馬皆披輕便馬鎧,灌鋼馬刀寒光閃閃);張翰親自督陣的工兵營(攜帶改良攻城器械部件);以及魯大和其最核心的幾名弟子——他們攜帶著足以改變戰局的秘密武器。

“將士們!”李珍的聲音響徹云霄,“胡騎肆虐,兩京蒙塵,已近三載!多少忠魂埋骨他鄉?多少百姓流離失所?此仇此恨,不共戴天!今,陛下于靈武號令天下,王師北伐!我岐王軍,承天命,順民心,當為先鋒,直搗賊巢!”

他劍指北方:“目標——東都洛陽!克復洛陽,斷賊歸路,再揮師西進,與郭子儀公合兵,光復長安!讓那玄蛟旗,插上洛陽城頭,插上長安宮闕!”

“討賊!復土!光復兩京!”山呼海嘯般的吶喊聲直沖云霄,飽含著壓抑三年的怒火與必勝的信念!

**戰役進程,遠超預想的激烈與殘酷。**

叛軍在安慶緒(安祿山已死)、史思明、嚴莊等人指揮下,困獸猶斗,依托經營多年的洛陽堅城和外圍險要拼死抵抗。郭子儀在長安外圍的香積寺、西渭橋等地與叛軍主力展開了慘烈至極的血戰,雙方傷亡慘重,戰局一度膠著。

李珍的南路大軍則展現了岐王軍獨特的作戰風格:

***情報先行:**柳成的情報網早已深入洛陽,叛軍布防、糧道、將領動向甚至城內人心浮動的情報源源不斷送至李珍案頭。

***水陸并進:**周通的水軍船隊沿黃河、洛水運送兵員、重型器械和補給,大大減輕了陸路壓力。

***精準打擊:**岐王軍并不急于強攻洛陽堅城,而是發揮機動性和遠程優勢,在張翰的精密計算和魯大器械的加持下,利用重型投石機(發射火油罐、碎石)和神臂弩集群,不斷拔除洛陽外圍的衛星城寨和防御據點,切斷其與河北老巢的聯系。

***“掌心雷”的威懾性運用:**在攻打洛陽門戶**河陽三城**(河陽南城、中潬城、北城)時,面對叛軍鐵鎖連江、死守不退的困局,李珍在絕境下,再次動用了“掌心雷”。這一次,他不再追求“神跡”效果,而是在深夜,由水性極佳的死士潛至城下水門或關鍵橋墩處,進行小規模、精準的爆破!雖然造成的直接殺傷有限,但那震天動地的巨響和摧毀關鍵節點的效果,對叛軍士氣造成了毀滅性打擊,為后續強攻打開了缺口。消息傳到洛陽,守軍更是人心惶惶,傳言岐王能“役使雷霆”,恐懼日甚。

**就在洛陽鏖戰正酣之際,長安方向的驚天捷報傳來!**

郭子儀在回紇騎兵的強力支援下,于香積寺之戰大破叛軍主力,陣斬叛將李歸仁等六萬余人!叛軍潰不成軍,安慶緒倉皇棄長安東逃!郭子儀乘勝追擊,于九月壬寅(二十八日),**光復長安!**

消息如同燎原之火,瞬間點燃了整個唐軍陣營!洛陽城下的岐王軍將士聞訊,更是士氣爆棚!

“長安已復!洛陽叛賊已成甕中之鱉!全軍聽令——總攻洛陽!”李珍抓住這千載難逢的戰機,下達了總攻命令!

岐王軍憋了許久的怒火和力量,在這一刻徹底爆發!

*工兵營在神臂弩和投石機的掩護下,以驚人的效率架設云梯、填平壕溝,甚至組裝起數座改良的“臨沖呂公車”!

*陳武身先士卒,親率重甲陷陣營(裝備最好、手持巨斧重錘的精銳)猛攻最堅固的**上東門**!灌鋼刀與叛軍的彎刀碰撞出刺耳的火花,神臂弩箭如同死神的點名,壓制著城頭的弓手。

*阿吉的騎兵則在外圍游弋,截殺試圖突圍或增援的叛軍小隊。

*城內,柳成情報網策動的內應(被俘唐軍、心向大唐的官吏)也趁機放火、制造混亂,高喊“長安已失,唐軍入城了!”

內外交困,軍心徹底崩潰!叛軍大將田承嗣、能元皓等見大勢已去,或開城投降,或率殘部突圍北竄。九月癸卯(二十九日),僅僅在長安光復一日之后,**洛陽宣告克復!**

**十月,長安城外。**

肅宗鑾駕自靈武還京,長安百姓簞食壺漿,夾道相迎,哭聲、歡呼聲響徹云霄。殘破的城池見證著王師的歸來與劫難的終結。

在迎接圣駕的諸軍將領中,岐王李珍及其麾下那支裝備精良、士氣高昂、軍容嚴整的軍隊,顯得格外引人注目。他們暗紅色的戰袍(區別于朔方軍的顏色)上沾染著征塵與血污,卻無損其凜冽的鋒芒。那面在江淮、荊襄、洛陽戰場上令叛軍聞風喪膽的玄蛟岐王大纛,高高飄揚,在長安的秋陽下熠熠生輝。

李珍率陳武、張翰、柳成等核心將領,肅立于郭子儀、李光弼等勛將之側。當肅宗的車駕緩緩行至面前時,李珍按劍躬身,聲音洪亮而沉穩:

“臣,山南東道、淮南、江南西道諸軍行營元帥,嗣岐王李珍,奉詔討賊,今復東都洛陽,特來迎駕!恭賀陛下光復京師,重振山河!”

肅宗李亨看著眼前這位年輕英武、戰功赫赫的皇弟,心情極為復雜。有收復兩京的狂喜,有對岐王赫赫戰功的忌憚,更有對其掌控江淮、手握強兵、深得民心的憂慮。然而此刻,在萬民矚目之下,在郭子儀等重臣面前,他只能展現出君王的寬宏與喜悅。

“皇弟快快平身!”肅宗親自下車,虛扶李珍,臉上堆滿笑容,“岐王忠勇,國之柱石!江淮砥柱,荊襄揚威,克復洛陽,居功至偉!朕心甚慰!待入城告廟,定當論功行賞!”

郭子儀亦上前,這位老帥看向李珍的目光中,充滿了真誠的贊許與一絲不易察覺的驚嘆。他親眼見識過岐王軍的戰斗力和那種迥異的軍制、高效的后勤,更知道那些在關鍵時刻扭轉戰局的“神異之物”絕非偶然。他用力拍了拍李珍的肩膀,聲音洪亮:“王爺!好樣的!若非王爺在江淮穩如泰山,斷賊糧道,屢次策應,老夫在北方焉能放手施為?這光復兩京之功,王爺當居首功之一!”

李珍謙遜回禮:“郭公過譽!全賴陛下洪福,將士用命,郭公運籌帷幄,李公(李光弼)砥柱太原,方有今日!珍不過盡宗室本分,略盡綿薄之力。”

肅宗看著郭子儀對李珍的態度,心中忌憚更深,臉上笑容卻更盛:“皆是朕的股肱之臣!皆是大唐的擎天玉柱!走,隨朕入城!告慰列祖列宗,犒賞三軍!”

**當岐王李珍騎著戰馬,率領那支從血火中淬煉出的玄甲精兵,踏過長安殘破的春明門時,歷史在這一刻定格。**

街道兩旁,劫后余生的長安百姓,看著這支陌生的、卻散發著勝利者氣息的軍隊,看著那威嚴的玄蛟王旗,看著馬背上那位年輕而沉靜的親王,爆發出震天的歡呼與哭泣。

“岐王!是江淮的岐王!”

“引天雷的岐王!”

“保我江淮鄉親的岐王萬歲!”

許多從江淮逃難至長安、后又歷經淪陷之苦的百姓,更是跪地哭拜,泣不成聲。

李珍端坐馬上,目光緩緩掃過這座他無比熟悉又無比陌生的城市。殘垣斷壁,焦木猶存,昔日的繁華盛景蕩然無存,空氣中彌漫著硝煙、血腥和一種劫后的蕭索。朱雀大街的石板縫隙里,似乎還能看到暗紅的血漬。

這就是長安。

他魂牽夢縈的長安。

他拼死守護又親手參與收復的長安。

一股難以言喻的洪流沖擊著他的胸膛。是激動?是悲憫?是如釋重負?還是對前路的隱憂?作為李明,他見證并改變了歷史;作為李珍,他肩負著這個時代賦予的使命與重擔。

他輕輕撫摸著冰冷的馬鞍,指尖感受著鎧甲的堅硬。身后,是追隨他出生入死的將士;前方,是肅宗鑾駕,是未央宮的廢墟,是權力與猜忌交織的未來。

“長安…我回來了。”他在心中默念,聲音只有自己能聽見,“但這光復,只是開始。這盛世的余暉,將由我親手擦拭,重新點亮!”

玄蛟旗在長安的秋風中招展,岐甲鏗鏘,踏過帝國的傷痕,走向一個充滿希望與未知的新時代。兩京光復,岐王之名,響徹寰宇,其聲望與功勛,于此達到頂點。然而,那未央宮陰影下的目光,已悄然變得冰冷而銳利。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昌邑市| 德江县| 鄢陵县| 交口县| 崇仁县| 咸宁市| 城口县| 阿城市| 秭归县| 郁南县| 长顺县| 遵义县| 永胜县| 习水县| 达拉特旗| 绩溪县| 东港市| 泸定县| 清原| 南江县| 将乐县| 垫江县| 环江| 兴义市| 辛集市| 攀枝花市| 梁河县| 晋中市| 云浮市| 曲麻莱县| 洪泽县| 宜良县| 观塘区| 沙坪坝区| 安溪县| 横峰县| 高唐县| 稻城县| 邵阳市| 井研县| 略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