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民心所向:岐王治下的“樂土”
- 長安策:歷史系研究生的盛唐攻略
- 燚昊
- 2881字
- 2025-07-01 00:22:26
南陽城下的那一聲“天雷”,如同投入歷史長河的石子,激起的漣漪遠超戰場本身。它徹底點燃了民間對岐王李珍的敬畏與崇拜,將其推向了近乎神化的高度?!搬跻炖渍D賊”的故事在說書人的口中、在流民的口耳相傳中、在鄉野的童謠里被不斷演繹、神化,成了這亂世中最具傳奇色彩的希望之光。
然而,對于坐鎮太湖塢的李珍而言,“神跡”帶來的聲望固然重要,但他深知,真正能長久維系人心、奠定基業的,不是虛無縹緲的神話,而是實實在在的民生福祉。南陽之戰后,他并未沉浸于勝利的榮光,而是將更大的精力投入到了岐王軍控制區的治理與建設中。
**江淮大地,岐王旌旗所至。**
與叛軍盤踞的河南、河北諸州“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慘狀形成鮮明對比,岐王軍有效控制的揚州、楚州(淮安)、壽州(壽縣)、舒州(安慶)乃至荊襄部分區域,正悄然呈現出一派迥異的氣象。
***減賦安民,恢復生產:**
*依據肅宗在靈武采納李珍建議所頒的旨意,岐王治下州縣率先嚴格執行“**遭兵燹之地,免賦三年;新附之地,減賦五成;其余之地,按天寶初年舊制征收**”的政策。沉重的租庸調被大幅削減,王府秘庫的錢財和繳獲的叛軍資財,成了支撐新政的底氣。
*張翰帶領的工造營和招募的民間匠人,如同救火隊般活躍在各地。被叛軍破壞的陂塘、溝渠在修復,魯大改良的曲轅犁、龍骨水車等農具被推廣到屯田區和新開墾的土地上。王妃崔氏統籌的流民安置點,不僅提供粥棚、藥棚,更組織起以工代賑的隊伍,參與水利興修和荒地開墾。
*春耕時節,江淮水網間,久違的繁忙景象重現。農夫們在屬于自己(或租種王府、官田)的土地上辛勤勞作,雖然面有菜色,眼中卻有了盼頭。田野間不再是荒草萋萋,而是泛起了新綠的麥苗和金黃的油菜花。
***抑豪強,均田畝:**
*這場新政最核心、也最艱難的部分,便是“清丈田畝,抑制豪強”。柳成的情報網在此時發揮了關鍵作用,那些趁亂兼并土地、隱匿人口、對抗新政的地方豪強,其不法證據被迅速收集。
*陳武麾下新組建的“巡查處”(由軍法官和精干士兵組成),手持王府令箭和地方官府(已被岐王勢力深度滲透)的公文,雷厲風行地執行。有罪證確鑿、民憤極大的豪強,田產被抄沒,充作官田或分給無地流民;情節較輕者,則勒令其退還非法侵占的土地,補繳歷年所欠賦稅,并接受王府“監督”。
*揚州城外,一場公開的“分田”儀式正在舉行。曾經被當地豪強周氏巧取豪奪的數百畝良田,在眾目睽睽之下,按丁口重新分給了原本的佃戶和流落至此的難民。當蓋著岐王大印的地契交到那些顫抖的、布滿老繭的手中時,現場爆發出震天的哭喊和“岐王萬歲”的呼聲。一個須發皆白的老農跪在田埂上,捧起一把泥土老淚縱橫:“有地了…有地了!岐王給的地!娃娃們…有活路了!”
***興商路,通貨殖:**
*“廣源米行”、“錦云莊”等王府背景的商業網絡,在新政下獲得了更大的發展空間。它們不僅是情報節點,更肩負起平抑物價、保障流通的重任。
*在柳成的運作下,一條條安全的商路被重新打通。江淮的鹽、茶、絲綢,蜀中的錦緞、藥材,通過周通的水軍船隊和王府護衛的陸路商隊,源源不斷地運往各地,甚至冒險運往尚未淪陷的北方州縣,換回急需的牲畜、皮革、鐵料。商稅的征收相對公平合理,且大部分用于本地建設和軍需,商賈們在戰亂中難得地找到了一片可以安心經營的土壤,對岐王府自然感恩戴德。
*揚州碼頭上,商船云集,裝卸貨物的號子聲此起彼伏。雖然規模遠不及天寶盛時,但這繁忙的景象本身,就是亂世中最珍貴的生機。
***重文教,聚人心:**
*李珍深知,要真正改變這片土地,光有土地和糧食還不夠。在王妃崔氏的全力推動下,各州縣利用廢棄的寺廟、官衙,或新建簡易學堂,設立“蒙學堂”。王府出資聘請落魄的寒門士子或識字的老人擔任教習,教授孩童識字、算學基礎以及李珍親自編寫的簡化版《忠義孝悌訓》。
*在太湖塢,更是設立了一所規模更大的“講武堂”和“百工學堂”。講武堂由陳武和張翰主持,選拔軍中優秀隊正、旅帥乃至有潛力的士兵,教授更精深的兵法、戰陣以及岐王軍獨特的紀律、后勤、醫護理念。百工學堂則由魯大和匠作監的大匠們授課,傳授改良農具、水利、冶金、甚至基礎格物知識(李珍口述,張翰整理),旨在培養技術骨干。這兩所學堂,成為了岐王軍體系延續和“岐學”思想傳播的搖籃。
*朗朗的讀書聲和工匠學徒們鉆研技藝的身影,成了岐王治下另一道獨特的風景線,吸引著更多渴望知識和改變命運的人前來投奔。
**與此同時,在僅一河(淮河)之隔的叛軍控制區,卻是另一番地獄景象。**
柳成派出的探子帶回的見聞觸目驚心:偽燕官吏橫征暴斂,視民如草芥;叛軍如同蝗蟲過境,強征糧秣壯丁,動輒屠村;豪強塢堡林立,各自為政,對百姓盤剝更甚于前;瘟疫在無人收殮的尸骸間蔓延;人市上,插著草標的婦孺價格賤如牲畜…
大批不堪忍受的百姓,如同涓涓細流,最終匯成一股股逃難的人潮,不顧叛軍的封鎖和路途的艱險,向著飄揚著玄蛟岐王大纛的南方涌來。他們口中流傳著同一個信念:去江淮!去岐王治下!那里有活路!
**太湖塢,議事廳。**
李珍看著柳成匯總的各地匯報:新開墾田畝數、收繳豪強非法田產數、安置流民戶數、蒙學堂設立數目、商稅收入…一項項數字背后,是無數鮮活的生命和重新燃起的希望。
“王爺,”張翰感慨道,“新政推行雖阻力重重,然成效斐然!去歲冬日,流民尚需王府賑濟方可活命。今春,多地屯田所產,已可部分自給,甚至略有盈余上繳府庫!民心…是真的穩了!”
陳武也難得地露出笑容:“軍中士氣高昂!將士們知道為何而戰,知道家鄉父老在王爺治下能得安穩,打起仗來格外拼命!那些新募的兵,很多就是分到田的流民子弟,保家就是保自己的田!”
王妃崔氏溫婉一笑,補充道:“妾身巡視各地醫護所,百姓感念王爺仁德,常自發供奉王爺長生牌位。更有甚者,將王爺引雷破敵之事繪成門神,懸于戶上,言可辟邪鎮宅?!?
李珍走到窗前,望著塢堡外繁忙而有序的碼頭,阡陌縱橫的田野,遠處蒙學堂升起的炊煙,心中百感交集。這片他一手打造的“樂土”,雖然范圍有限,雖然依舊籠罩在戰爭的陰影下,但它就像黑暗中的一豆燈火,微弱卻堅定地證明著:即使在最深的絕望中,秩序、公平與希望,依然可以重建。
“民心所向,才是真正的銅墻鐵壁?!崩钫涞穆曇舻统炼辛?,“南陽之雷,可破一城之敵。而眼前這片土地上的生機,才是能滌蕩胡塵、再造山河的力量源泉!”
他轉過身,目光掃過眾人:“新政不可松懈!清丈田畝要徹底,抑制豪強要堅決,更要嚴防我岐王軍內部滋生驕奢、貪腐!張翰,工坊研發,尤其是水利農具,還要加快!王妃,醫護所和蒙學堂要覆蓋更廣!柳成,商路要更暢通,情報要更精準!陳武,軍紀要更嚴明,訓練要更刻苦!”
“我們要讓所有人知道,”李珍的聲音斬釘截鐵,帶著不容置疑的決心,“岐王大纛之下,不僅是戰場上的勝利,更是亂世中一方可以安身立命、重建家園的‘樂土’!這‘樂土’,就是我們最鋒利的武器,最堅固的堡壘!”
江淮的風,帶著泥土的芬芳和江水的濕潤,吹拂著岐王治下的土地。這里沒有盛唐的極致繁華,卻有著劫后重生的堅韌與希望。民心,這看不見摸不著卻重逾千鈞的力量,正以前所未有的凝聚之勢,匯聚在那面獵獵作響的玄蛟大旗之下,成為岐王李珍對抗整個亂世的最大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