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朔方寒:雪中送炭的“無名氏
- 長安策:歷史系研究生的盛唐攻略
- 燚昊
- 4197字
- 2025-06-30 22:44:42
南山別苑的“奇石異草”風波,在李珍堪稱影帝級的“紈绔”表演下,有驚無險地化解了。楊國忠府上的管事帶著幾塊李珍隨手從假山邊指點的“玲瓏石”和一肚子關于岐王殿下如何沉迷“方士煉丹”、“奇技淫巧”(指那些被打扮成獵具的兵器零件和故意擺放的古怪器械模型)以及“驕奢淫逸”(指那些刻意展示的華服美酒和“春宮圖”)的見聞,滿意而歸。李珍知道,這暫時的麻痹只是權宜之計,楊國忠那條毒蛇的疑心不會輕易消除,他必須爭分奪秒。
別苑深處,灌鋼爐的火光日夜不息,神臂弩的機括在能工巧匠手下日趨精妙。但李珍的心,卻隨著驛道上越來越頻繁的急報和范陽方向傳來的越來越露骨的“異動”,飛向了更遙遠的北方——朔方。
朔方軍!未來平定安史之亂的中流砥柱,郭子儀、李光弼麾下的百戰雄師!此刻,他們正駐守在帝國最苦寒的北疆,直面突厥、回紇的威脅,同時也是防備安祿山三鎮的一道重要屏障。然而,李珍通過情報網和有限的朝堂消息拼湊出的畫面,卻讓他心頭發冷。
時值隆冬,朔風如刀。長安的權貴們尚在暖閣中擁爐賞雪,吟風弄月,而數千里外的朔方軍鎮,卻是另一番景象。
“王爺,朔方密報。”陳武的聲音在百工院外響起,帶著一股從風雪中歸來的寒氣。他奉命親自負責與朔方方向情報的傳遞。
李珍放下手中一份關于弩臂選材的測試報告,示意他進來。陳武遞上的不是紙卷,而是一小截枯黃、堅硬、帶著明顯啃噬痕跡的草根,以及一小塊凍得發黑、粗糙得如同砂礫的餅子。
“這是……?”李珍皺眉。
“朔方軍卒的‘口糧’!”陳武的聲音壓抑著憤怒,“我們埋在靈州(朔方節度使駐地)的眼線‘老鷂’冒死送出來的。去歲關中大旱,本該撥給朔方的軍糧被層層克扣,運到靈州的,多是陳年粟米摻雜麩皮糠秕,甚至發霉的!這點東西,連塞牙縫都不夠!士卒們只能挖草根,剝樹皮!凍餓而死者,每日都有!更別提御寒的冬衣……許多士卒還穿著秋衣,手腳凍瘡潰爛者不計其數!藥材更是奇缺,風寒、凍傷、疫病橫行,營中哀鴻遍野!”
李珍的手指猛地攥緊那截草根,堅硬的根須刺得掌心微痛。史書上冰冷的文字,此刻化作了手中這活生生的苦難。他仿佛看到了風雪呼號的營寨里,那些面黃肌瘦、蜷縮在單薄營帳中瑟瑟發抖的身影,看到了凍僵在哨位上的士兵,看到了因傷口潰爛感染而痛苦呻吟的傷員……這樣的軍隊,如何能抵擋即將南下的、如狼似虎的安祿山叛軍?
“郭子儀、李光弼呢?他們難道不管?”李珍沉聲問。
“管?如何管!”陳武苦笑,“郭帥、李帥愛兵如子,多次上書朝廷,陳明利害,請求糧秣冬衣藥材。奏疏要么石沉大海,要么被楊國忠斥為‘夸大其詞’、‘邀功索餉’!甚至有御史彈劾郭帥‘邀買軍心’!朝廷自顧不暇,忙著給貴妃娘娘修華清宮,哪里顧得上邊關將士的死活!”
李珍閉上眼,深深吸了一口帶著鐵銹味的空氣。歷史的無力感再次攫住了他,但他已經不是當初那個只能恐懼焦慮的穿越者了。他有了秘庫,有了江南蜀中的退路,有了灌鋼和神弩的雛形……現在,他需要為未來埋下另一顆種子,一顆能在朔方這片凍土上生根發芽的種子。
“不能再等了!”李珍猛地睜開眼,眸中銳光閃爍,“陳武,王府秘庫,還有‘暗線’新送來的浮財,能動用的,全部清點出來!趙福!”
“老奴在!”一直侍立在旁的趙福立刻應聲。
“立刻去辦三件事!”李珍語速極快,條理清晰,“第一,動用我們在長安、洛陽所有能控制的藥材鋪,以‘囤積居奇’為名,秘密、分散地大量收購金瘡藥、凍瘡膏、防治風寒瘧痢的成藥,以及能弄到的所有棉花、麻布!記住,要快,要隱秘,寧可多花點錢,也要避開官府的耳目和楊國忠、安祿山在長安的眼線!”
“第二,聯系我們在太原府(河東節度使駐地,鄰近朔方)的秘密商號‘晉豐號’,讓他們以最快速度,在河東、河北等地秘密采購糧食,不拘粗細,以耐儲存的粟米、豆類為主!同樣要分散、隱秘!”
“第三,準備車隊!最普通、最不起眼的商隊形制!車輛要加固,牲口要健壯耐寒!人員……從南山別苑的護衛里,挑選最可靠、最機靈、熟悉北方道路,最好是……有過邊軍經歷的!由你親自挑選帶隊!”
趙福和陳武對視一眼,都從對方眼中看到了震驚和了然。趙福遲疑道:“王爺,數目如此巨大,又要極度隱秘……這風險……”
“風險再大,也要做!”李珍斬釘截鐵,“這不是施舍,是投資!是給大唐的脊梁續命!更是給我們自己買一份未來的保障!記住,這批物資,絕不能以岐王府的名義送出!要做得天衣無縫,讓所有人都查不到來源!”
“那……以何名義?”陳武問。
李珍踱步到窗前,望著北方鉛灰色的天空,緩緩道:“‘無名氏’!一個感念邊軍將士戍邊辛苦、不忍見其凍餓而死的‘無名氏’富商。具體怎么操作,趙福,你比我更在行!偽造商隊路引、打通沿途關節、選擇交接地點和方式,務必滴水不漏!重點要送到郭子儀、李光弼的直屬部隊手中,尤其是……那些最能打、軍紀相對較好的營頭!”
“喏!”趙福和陳武齊聲領命,神情肅穆。他們知道,這是一場與時間、與嚴寒、更與無處不在的監控進行的無聲戰爭。
接下來的日子,岐王府的“秘庫”如同開閘放水般迅速縮水。趙福展現出他驚人的能量和手腕。收購藥材布匹的行動在長安、洛陽的藥材行、布莊悄然進行,通過數十家不同背景、看似毫無關聯的商鋪完成,資金流向被復雜的賬目層層掩蓋。晉豐號的掌柜接到密令,幾乎動用了所有儲備資金和隱秘關系,在河東、河北的市集鄉間瘋狂掃貨,糧食被裝入打著不同商號標記的麻袋,分散儲存在數個不起眼的鄉間貨棧。
一支由二十輛加固大車組成的“商隊”在長安郊外一個廢棄的驛站秘密集結。拉車的騾馬膘肥體壯,車夫和護衛都是陳武從南山別苑精挑細選出來的好手,個個沉默寡言,眼神銳利,其中幾人臉上還帶著邊地風霜刻下的痕跡。車隊裝載著堆積如山的麻袋(糧食、棉花)、密封嚴實的藥箱和成捆的粗布。
車隊首領是一個化名“趙石頭”的老兵,曾是朔方軍中的一名隊正,因傷退役后被趙福秘密招攬。他熟悉朔方的每一道關隘,認識不少舊部袍澤。
“趙石頭,”李珍親自來到集結地,將一份蓋著模糊不清、無法追溯印記的“捐納文書”和一小塊特制的、刻著簡單云紋的銅牌(作為與朔方內部接應人的信物)交給他,“此去朔方,山高路遠,風雪載途,更兼沿途關卡盤查,盜匪橫行,兇險萬分。這些物資,是無數人省吃儉用、感念將士戍邊之苦湊出來的。務必,將它們送到最需要、最值得的兄弟手中!尤其是……郭帥、李帥的麾下!”
趙石頭單膝跪地,雙手接過文書和銅牌,粗糙的大手微微顫抖。他看著眼前堆積的物資,眼圈泛紅:“王爺……不,趙石頭明白!兄弟們在前線挨餓受凍,朝廷不管,沒想到……沒想到還有人記得我們!您放心!人在貨在!就是拼了這條老命,我也要把東西送到!替……替那些凍死的兄弟,謝謝您的大恩!”他重重磕了一個頭。
“出發!”李珍沉聲道。
車隊在蒼茫的暮色中啟程,沉重的車輪碾過凍土,發出吱呀的聲響,很快融入北方無邊的黑暗與風雪之中。
一個多月后,朔方,靈州城外,郭子儀部前鋒營駐地。
寒風卷著雪沫,抽打在士卒們單薄的衣甲上。營寨里一片愁云慘霧,傷病滿營。連日的缺糧少藥,讓這支曾經的精銳也顯得萎靡不振。
突然,轅門外傳來一陣騷動。一隊長途跋涉、風塵仆仆的車隊出現在視野里。車隊首領趙石頭,拿著偽造的路引和那份“捐納文書”,聲稱是受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幽州富商(幽州是安祿山老巢,此乃趙福的障眼法)所托,感念邊軍將士保境安民之功,特捐獻糧秣藥材布匹若干,以解燃眉之急。
守營軍官起初根本不信,這年月哪有天上掉餡餅的好事?但當趙石頭讓人卸下幾袋糧食和幾箱藥材打開驗看時,所有人都驚呆了!那是上好的粟米!是包扎傷口急需的白麻布!是治療凍瘡和風寒的成藥!還有御寒的棉花!
消息像野火一樣瞬間傳遍營寨。餓得眼冒綠光的士卒們圍攏過來,看著堆積如山的物資,眼中充滿了難以置信和狂喜。
負責接收的是郭子儀的長子、時任牙將的郭曜。他仔細檢查了文書和貨物,文書言辭懇切,卻毫無破綻可查。貨物更是實實在在的救命稻草!他銳利的目光掃過趙石頭和他身后那些沉默精悍的護衛,心中疑竇叢生。幽州富商?安祿山的地盤?這太蹊蹺了!但物資是真的,士卒們的命也是真的!
“敢問義商高姓大名?郭某及麾下將士,感激不盡,他日必當厚報!”郭曜抱拳問道。
趙石頭按照事先演練好的,憨厚地笑了笑,露出被風沙吹裂的嘴唇:“將軍不必多問。我家主人說了,邊軍將士為國戍邊,拋頭顱灑熱血,這點東西,不過略表寸心。名字嘛……就叫‘無名氏’好了。東西送到,小的們任務完成,告辭了!”說罷,不顧郭曜的挽留,帶著車隊迅速掉頭,消失在茫茫風雪中,仿佛從未出現過。
郭曜看著遠去的車隊,又看看營地中因得到糧食藥材而重新燃起生機的士卒,眉頭緊鎖。他拿起一塊從麻袋上撕下的布片,上面沒有任何標記,只有角落里,一個極其細微、仿佛無意間鉤掛出來的特殊編織紋路(趙福安排的記號,為未來相認留下線索)。他沉吟良久,將布片小心收起。
“父親,”當晚,郭曜在帥帳內向郭子儀稟報了此事,并呈上那塊布片,“此事處處透著古怪。如此巨資,絕非尋常商賈能為。幽州?安祿山?還是……長安城中某位不愿露面的貴人?其目的為何?”
郭子儀,這位未來力挽狂瀾的名將,此刻面容沉毅,飽經風霜。他撫摸著那袋救命的粟米,感受著指尖傳來的飽滿堅實。他望著帳外呼嘯的風雪,緩緩道:“無論其目的為何,此人能在朝廷棄我朔方如敝履之時,行此雪中送炭之舉,解我萬千將士倒懸之急,便是天大的恩情!此‘無名氏’三字,重逾千斤!告訴將士們,記住這份情!至于來源……”他目光深邃,“非常之時,行非常之事。只要他日此人所求不悖家國大義,我郭子儀,認這份情!”
風雪依舊肆虐,但朔方軍營中,久違的炊煙裊裊升起,藥香彌漫。瀕死的士卒得到了救治,絕望的眼神中重新燃起了希望。沒有人知道“無名氏”是誰,但“無名氏”的恩情,如同種子,悄然埋進了朔方將士的心田。
千里之外的長安,岐王府密室。
李珍聽著趙石頭風塵仆仆趕回后,詳細匯報朔方交接的情形,特別是郭曜的疑問和郭子儀那句“重逾千斤”的評價時,一直緊繃的臉上,終于露出了一絲如釋重負的疲憊笑意。
他走到炭盆邊,拿起鐵鉗,輕輕撥弄著盆中燃燒的木炭,火光映照著他年輕卻已顯深沉的面容。
“朔方的寒風,不知能否吹散長安的迷霧?”他低聲自語,目光仿佛穿透了厚厚的宮墻,投向那紙醉金迷、卻已危如累卵的大明宮深處。
一顆種子,已然在北疆的凍土下,悄然蟄伏。只待驚雷炸響,烽煙遍地時,破土而出,長成參天大樹。而此刻,他依舊是那個在長安城里,醉心“享樂”、人畜無害的紈绔王爺——嗣岐王李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