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北周滅北齊
- 鮮卑傳
- 拓跋風雨
- 3934字
- 2025-08-17 16:43:04
天保元年(550年),高洋廢東魏孝靜帝,建國號齊,定都鄴城。這位出身六鎮鮮卑的新帝,深知鮮卑軍事傳統對政權的重要性,登基伊始便著手構建獨特的軍事體系。他從六鎮鮮卑中精選勇士,組建“百保鮮卑”作為禁軍核心。選拔之日,晉陽校場上塵土飛揚,參選者需通過騎射、格斗等實戰考核,箭矢穿透靶心的呼嘯與兵器碰撞的鏗鏘交織。最終,淘汰率高達 70%,被選中者不僅能獲額外賜田,家族還可免除賦稅,更享有直接向皇帝奏事的政治特權。
禁軍中設有鮮卑語官職“大賢真都督”,對應漢語“備身都督”,專司皇帝近身護衛,此職完全由鮮卑貴族擔任,漢族官員即便位高權重也無從染指。賀拔伏恩便以此職統領禁軍,下屬軍人匯報軍情時必須使用鮮卑語,一聲“諾”字,盡顯鮮卑在軍中之權威。
高洋將晉陽設為軍事大本營,屯駐六州鮮卑主力。晉陽周邊,一座座軍事堡壘拔地而起,與鄴城形成“鄴城-晉陽”雙中心格局。鮮卑士兵平時在晉陽屯田,春種秋收,糧倉漸滿;戰時則迅速集結南下,鐵蹄踏處,成為北齊政權穩固的武力支柱。
朝廷對鮮卑語的推崇近乎嚴苛,規定軍事文書必須使用鮮卑語,漢族將領若不通鮮卑語,便再無晉升可能。尚書令楊愔因堅持用漢語奏事,觸怒高洋,被貶為定州刺史,其職位由鮮卑貴族斛律金接任。軍隊訓練時,士兵需用鮮卑語喊殺令,聲震四野,稍有差池便會遭鞭笞之罰,肌膚上的傷痕時刻提醒著眾人鮮卑語的重要性。
北齊士兵的裝束與兵器也盡顯鮮卑特色。他們普遍穿戴“兩當鎧”和圓頂風帽,鎧甲在陽光下泛著冷光,風帽遮擋住半張臉,只露出銳利的眼眸;手中的鮮卑彎刀“鳴鴻刀”,刀刃鋒利,揮砍時帶起破空之聲。
六鎮鮮卑舊部在北齊形成強大的門閥集團,斛律氏、賀拔氏等家族世代掌控軍隊。斛律金家族更是顯赫,連續三代擔任大將軍,其子弟未及弱冠便可出任軍職,少年斛律光便是在家族的蔭庇下,早早踏入軍營,彎弓射箭,展露將門風采。漢族官員即便立下軍功,也只能擔任副將或地方守備,難以進入軍事中樞,在鮮卑主導的軍界中,漢族身影始終顯得邊緣化。
漢族士兵被稱為“漢兒”,地位低下,主要承擔后勤和守城任務,被禁止參與騎兵突擊等核心作戰。他們的軍餉僅為鮮卑士兵的三分之一,還時常被克扣,空癟的錢袋映照著不平的待遇。天保七年(556年)征討契丹時,漢族步卒被鮮卑騎兵驅趕至前線當炮灰,槍林箭雨中,大量士兵非戰斗減員,鮮血染紅了疆場,也埋下了民族矛盾的種子。
不僅在軍中,朝堂與社會上,鮮卑化政策也在強力推行。漢族士族被迫改姓鮮卑姓氏,元景安為保命改姓“高”,而元景皓則留下“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悲壯典故。據《北齊書》記載,天保年間共有 170余家漢族大族改姓,其中 40%改為高氏、斛律氏等鮮卑姓氏,漢族的文化標識在強權下逐漸模糊。
高洋雖建立北齊,卻始終擔憂元氏借威望復辟,恢復東魏統治。天保十年(559年)的一次例行朝會,高洋詢問大臣元韶:“東漢光武帝劉秀何以能中興漢朝?”元韶答曰:“為誅諸劉不盡。”此語正中高洋下懷,他決意對元氏皇族斬草除根。
不久,高洋以“元氏復辟”為由,將北魏宗室 25家共 721人投入漳河處決。漳河岸邊,哭喊聲、求饒聲此起彼伏,卻終究被冰冷的河水吞沒。尸體堵塞河道,河水被染成赤紅,史稱“漳水赤血”事件。更令人發指的是,他強迫元氏子弟自相殘殺,幸存者被閹割為奴。漢族士族崔暹、宋游道等因反對鮮卑化政策,被誣以“通敵”罪名滅族,鮮血染紅了鄴城的街巷。
天保十年末,高洋離世,其子高殷繼位。但這位帶有漢族血脈的皇帝,難以得到鮮卑集團的認可。560年,高洋弟高演發動政變,廢黜高殷,次年將其殺害,自立為帝,即孝昭帝。高演發動政變時,婁太后以“鮮卑血脈不純”為由支持鮮卑集團,她公開宣稱“漢兒皇帝不可久立”,并逼迫高殷的漢族母親李祖娥出家為尼,徹底清除漢族外戚勢力,鮮卑貴族在朝堂的掌控力愈發穩固。
高演在位期間,輕徭薄賦,試圖緩和社會矛盾,但好景不長,561年他因墜馬病逝。臨終前,為保其子高百年性命,高演傳位給弟高湛。高湛(武成帝)繼位后,極度寵信和士開,朝政漸趨混亂。568年,高湛禪位給太子高緯,自任太上皇。
571年,高湛因猜忌將高百年虐殺于鄴城西苑。他以“畫地作救”為由,將高百年拖至苑中,先斷其雙臂,再用刀柄猛擊頭部,慘叫聲在苑中回蕩。事后,高湛命人將尸體埋于后園,高百年之母盧氏“蓬頭跣足,哭踴于市”,悲痛欲絕,引發鄴城士族集體罷市抗議,鮮卑統治的殘暴。
高湛、高緯時期,和士開、陸令萱、穆提婆等佞臣把持朝政,賣官鬻爵,官僚機構膨脹至“異姓封王數百”,賦稅繁重,民不聊生。
鮮卑貴族與漢族士族沖突加劇,如高洋后期排斥漢臣,高緯時期漢人士族遭打壓,削弱了統治基礎。
高緯統治時期,昏庸無道,對功勛卓著的將領猜忌不已。572年,他聽信北周反間計,將“落雕都督”斛律光滿門抄斬;573年,又鴆殺宗室將領蘭陵王高長恭,自毀長城,北齊的軍事力量遭受重創。
此時,鮮卑軍事集團內部的矛盾也日益凸顯。斛律金與段韶兩大軍事集團長期對立,甚至在戰場上互相拆臺。武平二年(571年)北齊與北周的平陽之戰中,斛律光故意拖延援軍,導致段韶部慘敗,損失兵力三萬余人,鮮卑軍隊的戰斗力在內耗中不斷削弱。
北齊法律的民族差異也進一步激化了矛盾。法律將“降”(漢族官員投降北周)列為“重罪十條”之一,處罰遠超鮮卑貴族叛國。漢族士兵逃亡,家族需連坐受刑;而鮮卑士兵逃亡,僅本人受杖刑,這種不平等的法規,讓漢族百姓怨聲載道。
經濟上,鮮卑貴族通過“均田制”侵占漢族農民土地,高歡家族在鄴城周邊圈占良田十萬頃,導致漢族農民淪為佃戶。至北齊末年,鮮卑貴族占據全國 70%的耕地,而漢族平民人均耕地不足 2畝,食不果腹的漢族農民對鮮卑統治的不滿與日俱增。
高洋曾廢除漢服,強令官員穿鮮卑窄袖袍、束蹀躞帶。他本人常赤身裸體乘駱駝巡城,用鮮卑語辱罵百姓,甚至強迫漢族官員模仿鮮卑人“跣足跪拜”之禮,文化上的壓迫讓漢族士族與平民的反抗情緒愈發強烈。
北齊的佛教造像雖融入鮮卑元素,響堂山石窟的佛像身著鮮卑服飾,面部特征更接近游牧民族,但民間盛行的鮮卑薩滿教儀式,如以活人祭祀“天可汗”,卻讓佛教徒大量逃亡北周,失去了部分民眾的信仰支持。
鮮卑貴族的奢靡無度也加速了王朝的衰敗。高緯為寵妃馮小憐修建“隆基堂”,耗費相當于全國三年賦稅。為彌補財政虧空,北齊濫發劣質貨幣“常平五銖”,導致物價飛漲,米價較北魏時期上漲 50倍,民不聊生。
漢族農民不堪壓迫,紛紛揭竿而起。天保八年(557年)的“劉黑狗起義”規模最大,起義軍以“反鮮卑、復漢制”為口號,一度攻占三州之地,雖最終被鮮卑騎兵血腥鎮壓,但反抗的火種并未熄滅。
武平三年(572年),漢族官員祖珽聯合鮮卑貴族穆提婆,誣陷斛律光謀反并將其誅殺,此舉引發鮮卑軍事集團內部分裂,六州鮮卑士氣低落。
而此時的北周已經到了北周武帝統治時期。
557年 2月 14日,宇文覺受西魏恭帝禪位登基,成為北周孝閔帝。宇文護任大冢宰,掌握軍政大權。其專橫引起太傅趙貴、太保獨孤信等不滿,他們計劃誅殺宇文護,事情泄露后,趙貴被殺,獨孤信被罷黜。宇文覺也想親政,和李植、孫恒等人謀劃對付宇文護,卻遭告密。同年九月,宇文護擒殺宇文覺近臣,廢宇文覺為略陽公,不久將其殺害,宇文覺年僅 16歲。
宇文覺死后,宇文護于 557年 9月 28日擁立宇文泰庶長子宇文毓為帝。宇文毓于 559年親政,改元武成,其對內改革郡縣制及官吏制度,對外派賀蘭祥討伐吐谷渾,攻克洮陽、洪和二郡,設洮州穩定邊境,還主持編著《世譜》500卷。宇文護忌憚其聰慧,于武成二年(560年)四月,將其毒死。宇文毓臨終口頭傳位給異母弟宇文邕。
宇文邕繼位后韜光養晦。建德元年(572年),他成功誅殺宇文護,正式收回軍政大權開始親政。
宇文邕親政后出臺諸多改革措施。經濟上推行均田制,整頓戶籍,抑制士族豪強隱匿人口,“自是賦役略平,民稍安息”;軍事上完善府兵制,實現“兵農合一”,擴大兵源并提升戰力;文化方面,其發起三次滅佛行動,同時推崇儒家,釋放大量民力投入生產或充作兵源等。
北齊擁有今河北、山東、安徽及山西、河南大部分地區,軍事、經濟實力曾較強。但至后主高緯時,其縱容官員貪腐,階級與民族矛盾極為尖銳,國力漸衰。北周據有今陜西、寧夏、甘肅、四川及河南、湖北等部分地區,經宇文邕推行改革后國力日盛,且其北連突厥、南和陳朝,遂具備了發起滅齊戰爭的條件。
576年十月,宇文邕將作戰目標定在晉州(治所在平陽,今山西臨汾),意圖扼北齊咽喉誘其主力救援,再行殲滅。其命王誼督諸軍攻平陽,親率軍隊阻擊北齊援軍。二十五日,高緯親率 10萬大軍自晉陽南下救援。但不久北齊守將投降,北周于二十七日占領平陽。宇文邕為避齊軍鋒芒,留梁士彥率萬人守城,自己退至玉璧一帶。北齊援軍晝夜圍攻平陽,均被梁士彥頑強抵御。十二月,宇文邕親率 8萬援軍趕到,與北齊軍沿溝塹列陣對峙。高緯下令填平溝塹進攻,雙方激戰。因高緯見齊軍東翼稍退,攜馮淑妃倉促后撤,致使北齊軍心大亂大敗,死傷萬余人。
平陽戰敗后,高緯退至晉陽(今山西太原)。宇文邕乘勝追擊,高阿那肱鎮守高壁(今山西靈石東南),卻望風而逃。十二月十七日,北周軍于介休會師并逼降守將韓建業,迅速進逼晉陽。高緯曾想逃奔突厥,隨行人員離散后,只好折返鄴城。北周軍隊隨后攻破晉陽。
建德六年(577年)正月,高緯禪位給 8歲的太子高恒。宇文邕率軍緊追,圍攻鄴城,并焚燒西門,破城而入,北齊官員紛紛投降。高恒出逃濟州(今山東茌平西南),并想禪位于任城王高湝,之后其與高緯等再逃青州(治益都,今山東淄博臨淄)。宇文邕派尉遲勤追擊,此時齊將高阿那肱已降,其引導周軍于青州附近的南鄧樹俘獲高緯、高恒等人。二月,周軍又攻下信都(今河北冀縣),擒獲高湝等,徹底平定北齊殘余勢力。
北周滅北齊的戰爭,使黃河流域與長江以北的淮河上游地區均被納入其統治范圍,并結束自北魏分裂以來北方約 40余年的分裂對峙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