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澄以大將軍、渤海王的身份接過了東魏的權柄之后,他繼承了父親的野心,卻比父親更加激進。高澄深知,要想真正將東魏的天下納入高家囊中,就必須強化集權,打破原有的權力平衡。于是,他開始了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改革與行動。
他把矛頭首先指向了那些鮮卑勛貴。在東魏,鮮卑勛貴們憑借著多年的戰功和家族勢力,在朝堂上占據著重要的地位,享受著各種特權,他們的勢力盤根錯節,嚴重影響了中央集權。高澄毫不手軟,對他們的權力進行了大幅度的削減。一些勛貴的領地被收回,官職被降低,他們在朝堂上的話語權也越來越小。這一舉措,引起了鮮卑勛貴們的強烈不滿,他們私下里紛紛抱怨,對高澄的怨恨與日俱增。
與此同時,高澄著手改革官制。他大量起用河北漢人名士,在朝堂上形成了一股新的政治勢力。這些漢人名士飽讀詩書,有著出色的治理才能,但他們的崛起,無疑進一步擠壓了鮮卑勛貴們的生存空間。在高澄看來,這些漢人更加忠誠于自己,能夠幫助他更好地推行改革,實現自己的政治目標。在選拔官員上,他推行了新的考核制度,注重官員的才能和政績,而不再僅僅依據出身和門第。這使得許多有真才實學的漢族寒門子弟有了晉升的機會,而一些靠家族蔭庇上位的鮮卑貴族子弟則失去了往日的優勢。
為了增加國家的財政收入,高澄還進行了括戶增收。他派遣官員到各地清查戶口,將那些隱匿的人口重新納入國家的戶籍管理。這一舉措觸動了許多地方豪強的利益,其中不乏鮮卑族的貴族。他們通過隱匿人口,逃避賦稅,如今高澄的做法,讓他們的利益受到了極大的損害。一時間,民間怨聲載道,鮮卑族內部也出現了嚴重的分裂和對立。
在對待孝靜帝元善見方面,高澄更是毫不掩飾自己的野心和傲慢。他將東魏皇權壓縮至極致,公開羞辱孝靜帝。
有一次,孝靜帝在鄴東狩獵散心,好不容易能在馬背上盡情馳騁,釋放一下心中的壓抑。然而,監衛都督烏那羅受工伐卻在后面大聲呼喊:“皇上千萬別從馬上掉下來了,小心大將軍發怒!”孝靜帝心中的尊嚴瞬間被踐踏,他感到無比的憋屈。
后來高澄在一次宴會上,竟然指著孝靜帝的鼻子罵道:“朕!狗腳朕!”并讓隨侍一旁的崔季舒打了孝靜帝三拳,然后才拂袖而去。
孝靜帝堂堂一國之君,卻遭受如此羞辱,心中的憤怒和仇恨可想而知。他不甘心一直做傀儡,于是聯系到忠于皇室的心腹荀濟等人,謀劃討伐高澄。他們選擇了“地道戰術”,從皇宮中挖地道出城,準備在城外號召全國兵馬勤王,與高澄決一死戰。可惜的是,地道挖到城墻底下時,被守城的軍官聽到動靜,上報給了高澄。高澄得知后,帶著甲士闖入皇宮,質問孝靜帝。孝靜帝知道計劃失敗,心灰意冷,但仍正色道:“王自欲反,何關于我?我尚不惜身,何況妃嬪!”高澄為了大局,沒有當場弒殺孝靜帝,而是將他囚禁起來,烹殺了荀濟等人。
經過這一系列事件,高澄在東魏的威望達到了嗣位以來的新高,他覺得禪代東魏的時機已經逐漸成熟。于是,在 549年 8月 8日(東魏武定七年八月辛卯),他召集中軍將軍、散騎常侍陳元康,主管吏部的楊愔,黃門侍郎崔季舒等人,來到鄴城(今河北臨漳)北城東柏堂,密議禪代大事。為了避免干擾,他將大部分侍衛都遣了出去,只留下少數隨從。
此時的東柏堂,氣氛緊張而壓抑。高澄與親信們圍坐在一起,低聲商討著未來的國號、年號,以及新朝重要官員的安排。他們的臉上,既有對即將到來的權力巔峰的憧憬,也有對未知變數的隱隱擔憂。
然而,他們沒有想到,危險正悄然降臨。蘭京,這個在高澄府中擔任廚師的南朝梁名將蘭欽之子,他的刺殺計劃正在實施。蘭京在魏梁戰爭中被俘,淪為奴隸,他多次請求高澄允許其父以重金贖回,可每次都遭到高澄的拒絕,還被杖責威脅“再訴當殺爾”。仇恨的種子在蘭京心中生根發芽,他一直在等待著復仇的機會。
這一天,蘭京得知高澄等人在東柏堂密議要事,防衛必然松懈,他覺得時機到了。于是,他趁送食之機,將尖刀藏于食盒底部,向著東柏堂走去。
高澄此前曾對親信稱“夜夢此奴斫我,宜殺卻”,這話恰好被門外的蘭京聽見,他心中大驚,同時也更加堅定了刺殺的決心。當他再次端盤入內時,高澄看到他,頓時怒不可遏地呵斥道:“我未索食,爾何遽來!”蘭京沒有絲毫猶豫,抽出刀大喊:“來將殺汝!”高澄大驚失色,趕忙跳下座位躲避,慌亂之中扭傷了腳,只能藏于床下。
蘭京幾步上前,掀翻床榻,與事先埋伏好的同黨六人一起,對著高澄亂刀砍殺。一時間,東柏堂內血光四濺,喊叫聲、慘叫聲交織在一起。陳元康見狀,奮起與蘭京等人奪刀,試圖保護高澄,卻被刺中腹部,腸子都流了出來。楊愔嚇得驚慌失措,拔腿就跑,連靴子都跑丟了一只。崔季舒則嚇得躲進了廁所,大氣都不敢出。侍衛紇奚舍樂拔刀與刺客搏斗,最終不幸戰死。
就在這混亂之際,高澄的二弟高洋當時正在城東雙堂,得知消息后,立即率衛隊趕到現場。他看到東柏堂內的慘狀,臉色陰沉得可怕。高洋迅速做出決斷,下令斬殺蘭京及其同黨,并將他們的頭“漆其頭”。之后,他秘不發喪,對外宣稱“奴反,大將軍被傷,無大苦也”,以此來穩定局面。
高澄遇刺身亡,對于鮮卑族和整個東魏政權來說,都是一個巨大的變故。高澄的死,讓原本被他壓制的各種勢力開始蠢蠢欲動。鮮卑勛貴們心中暗自欣喜,覺得自己的機會來了,他們試圖重新奪回失去的權力。而那些被高澄重用的漢族勢力,則陷入了恐慌之中,擔心自己會受到牽連。
高洋在高澄死后,以尚書令、京畿大都督身份接管朝政。他深知此時局勢的復雜和危險,稍有不慎,就可能引發內亂。于是,他一面穩定軍心,對軍隊進行安撫和整頓,確保軍隊的忠誠;一面通過改革官制、減少冗官、編制《北齊律》等措施鞏固自己的權威。他的這些舉措,在一定程度上穩定了局勢,也為他日后的稱帝奠定了基礎。
550年正月,在高洋的逼迫下,孝靜帝被迫任命高洋為丞相、齊王,加九錫之禮。這一系列的冊封,讓高洋離皇位只有一步之遙。
550年 5月,高洋覺得時機已經成熟,于是率十萬精兵逼宮。孝靜帝元善見無奈之下,只得頒布《禪位詔》,將皇位讓予高洋。詔書中,孝靜帝雖然表面上說著“推圣與能,眇符前軌”這樣的話,但實際上卻暗諷高氏“盜名字者遍于九服,擅制命者非止三公”,然而,他最終還是不得不向高洋的權勢妥協。
高洋即位后,改元天保,國號齊,史稱北齊。孝靜帝被封為中山王,雖然保留了天子旌旗、年號,但實際上卻被軟禁起來,失去了自由。高洋初期,為了穩定局勢,還允許孝靜帝在封地懸掛天子旌旗,將他的三個兒子封為縣公。孝靜帝表面上平靜,每日與妻子飲酒賦詩,可內心的痛苦和無奈又有誰能知道呢?
然而,高洋對孝靜帝始終不放心。551年 12月,高洋設宴款待孝靜帝時,暗中下毒,將孝靜帝毒殺,終年 28歲。隨后,孝靜帝的三個兒子也被全部處決。
到了 559年(天保十年),高洋以“除舊布新”為由,對元氏家族展開了一場大屠殺。他誅殺北魏皇室近親 25家,男女老幼 721人,尸體被投入漳河。一時間,漳河被鮮血染紅,鄴城的漁民因為害怕,長期不敢食魚。這場大屠殺,讓曾經輝煌一時的鮮卑元氏家族遭受了滅頂之災,也讓鮮卑族內部的矛盾進一步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