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二 我認出風暴而激動如大海
李青陽
首鋼基金執行董事、參加CANPLUS創辦人
2024年5月27日至6月27日,我開啟了密度極高的“全球飛行模式”。
一個月的時間內,我和首鋼基金參加CANPLUS團隊一起,帶著近百位國內一線企業家、創業者、投資人,接連飛往美國、日本和東南亞多國,圍繞人工智能(AI)科技、機器人產業、消費出海等主題,開展了多場海外游學。
科技浪潮引發的突破性創新,路徑重塑下的產業賽道升級,基于全球化圖景的出海機遇……走出國門,我們關于全球化的認知得到了快速刷新。與此同時,我們也真切地感受到,國內企業向外看、向外走的大潮熱度漸起。我們這個密度極高的海外游學月,是這波熱潮的一個小小的縮影。
歸國以后,這本《新全球化企業的未來》的書稿就“恰逢其時”地出現在了我面前。
本書的作者翁怡諾是我的老朋友,也是我多年以來一直密切合作的伙伴。他是我們參加CANPLUS大消費社群——無界消費創新營的聯合發起人和首席創新教練。后來,他又與我們一起發起了旨在打通餐飲和食品產業鏈上、中、下游的美味中國創新營。從2018年起,他就開始在參加CANPLUS的課堂上分享自己對消費領域創新、創業前景的洞察。僅僅從他每年都在迭代的分享內容,我們就可以直觀地感受到他的認知進化之快。作為一位研究型投資人和一位筆耕不輟的思考者,這一進化也體現在了他的“新創業”三部曲——《新零售的未來》《新品牌的未來》以及最新的這本《新全球化企業的未來》之中。
很早的時候,翁怡諾就敏銳地意識到,全球化是中國本土企業必須關注的新增長方向。為此,近兩年,他帶著團隊去到許多國家,并做了一系列關于海外市場的研究,本書是一個階段性成果。對于眾多正在熱切地看向廣闊的全球市場的中國企業來說,本書恰如甘霖之于旱地,正逢其時。
全球化不是一個新的概念,但現階段的全球化有著極為獨特的色彩。本書在書名上就開宗明義地提出了“新全球化”這一概念,其背景是民族主義情緒高漲和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下的區域性、分布式的供應鏈發展趨勢。這一趨勢很有可能是長期且不可逆的。因此,他把視角聚焦在了共建“一帶一路”的新興市場上,為我們完成了一本百科全書式的中國企業出海指南。從東南亞到南亞,從中東到非洲,從國別分析到產業透視,從企業案例到投資機會……本書信息量極大,維度也極為豐富,可以帶給讀者一種“發現新大陸”式的興奮感。
中國有著強大的產業整合能力和生態搭建能力,在結構轉型和創新突圍的雙重加壓下,中國企業要直面廣袤的藍海,才有可能為我們自己的破壁生長找到新的發展路徑。但是,這些市場之所以被稱作“新興市場”,除了蓬勃發展的廣闊前景之外,自然也有其粗獷和獰厲的一面。比如,基礎設施落后、產業配套短缺、文化隔閡嚴重、政局動蕩不安……很多挑戰遠遠超出了企業所能掌控的范疇。也正因此,《新全球化企業的未來》中既有躊躇滿志的出海戰略和全球化布局的思路,也浮現出幾分慨然以赴的果決。
書中提出,2024年是中國企業家再出海和深入拓展世界市場新征程的元年。新冠疫情(后文簡稱疫情)結束之后,我們之所以帶領參加CANPLUS的校友們一次次穿越晨昏線,就是為了飛向萬里云天。看過本書不由得感慨,萬里云天既在腳下,也在字里行間。
如果讓我為這本書,也為正在開啟的、屬于中國企業的“大航海時代”加一個注腳,我認為賴納·馬利亞·里爾克(Rainer Maria Rilke)的詩句再合適不過——“我認出風暴而激動如大海”。我相信,無論經歷怎樣的風暴,中國企業的全球化征程必將是波瀾壯闊且影響深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