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本之后的世界
- (美)阿爾伯特·溫格
- 1625字
- 2025-07-03 17:08:20
前言 從工業時代到知識時代,注意力稀缺正在引發巨大震蕩
作為風險投資者,我經常被問到這樣一個問題:“下一個大趨勢是什么?”當人們提出這個問題時,他們往往是想要了解技術領域的新動向,期待我會聊聊機器人技術或者虛擬現實。然而,我認為這樣理解這個問題就流于表面了。這些技術趨勢隨著媒體對某一特定技術興趣的增減而起伏不定,僅是炒作周期的一部分而已。相反,我的回答是:“也沒有什么大不了的——只不過是工業時代的終結罷了。”而這一重大轉變,正是本書的討論焦點。
《資本之后的世界》不避諱地探討了一些非常宏大的主題。為了解釋工業時代為何會結束以及接下來會發生什么,我將探討諸如技術的本質以及它對人類的意義等問題。雖然這個論題似乎野心勃勃,但我堅信,我們正面臨著一場轉型,其深遠性不亞于人類從農業時代過渡到工業時代的那一次,因此任何沒有勃勃野心的課題都不足以將其闡述明白。
數字技術的出現讓當前的轉型成為可能,因此了解這種新技術的本質以及它與過往技術的不同非常關鍵。審視我們想要實現的目標的哲學基礎也同樣重要,畢竟,我們有機會決定工業時代之后的世界將何去何從。在《資本之后的世界》中,我主張我們即將邁入知識時代,要實現這個目標,我們必須將重點放在注意力的分配上,而非資本的分配上。
因為關于人類的存續和繁盛等至關重要的問題是無價的,所以市場無法根據價格在這些問題上來分配注意力。舉例來說,氣候危機的嚴重與迫切程度超出了絕大多數人的認知,這是我們未能投以足夠注意力的直接結果。我們解決這一危機的速度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這場轉型的形態。向工業時代的過渡始于18世紀,這個過程中發生了無數次暴力革命,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才結束,如果我們不能迅速實施重大變革,那么邁入下一個時代的過程可能會比這次還要痛苦。
工業時代向知識時代的轉型已在進行中,并引發了巨大的動蕩和不確定性。對于變革,許多人感到害怕,并選擇支持那些主張回歸過去的民粹主義政客。這一現象遍及全球。無論是2016年英國脫歐公投還是同年唐納德·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都體現出這種傾向。盡管《資本之后的世界》是在這些事件發生之前開始編寫的,它們卻進一步證實了構建一個展示人類前進道路的未來導向敘事的重要性。走回頭路從來都不是一個可行的方案。在農業出現之后,我們并未繼續以采集食物為主線;同樣,工業革命之后我們也沒保留農耕時代的生產方式(盡管農業仍然十分重要,但從事農業的人口已經大幅減少)。每次過渡都要求我們尋找新的存在的意義。當我們告別工業時代時,我們存在的意義將不再僅僅局限于擁有一份工作或進行無休止的物質消費。反之,我們需要尋找一個與知識時代相匹配的存在的意義。能夠找到我自己存在的意義——通過投資初創公司推動創新,并探討這樣的轉變為何發生在此時以及我們該如何應對,這讓我感到無比幸運。
絕妙的是,迄今為止,我的許多人生經歷都為我走到這一步奠定了基礎。20世紀80年代初,在我的祖國德國,十幾歲的我愛上了計算機。我開始為公司編寫軟件,隨后在哈佛大學求學期間主修經濟學和計算機科學,撰寫了關于計算機交易對股價影響的畢業論文。畢業后,作為一名顧問,我深刻體會到信息系統對汽車、航空和電力行業的深刻影響。在麻省理工學院攻讀博士學位期間,我完成了有關信息技術對公司組織架構影響的研究。作為企業家,我與他人合作創辦了一家早期的互聯網醫療公司。作為風險投資者,我幸運地投資了電商平臺Etsy、數據庫MongoDB和云通信公司Twilio等提供變革性數字技術和服務的公司。
你或許會好奇,為什么作為風險投資者我會去編寫這樣一本書。畢竟,寫書肯定會分散我尋找和管理初創公司投資的注意力。但是,與創業公司的合作讓我得以窺見未來:我可以在這些趨勢發展成型之前就看到它們,這為我寫未來將要發生的事情提供了有利條件。同時,描繪我期待看到的未來,也將幫助我找到能夠助力實現這個未來的公司。我之所以寫《資本之后的世界》,是因為我的所見所感迫使我這么做,同時我也相信,寫這本書使我成了一名更好的投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