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我是誰請的神(完)
- 我是誰請的神
- 首思包菜
- 1934字
- 2025-07-02 14:50:15
城市,是一個巨大的、用鋼筋水泥和冷漠人流構成的遺忘機器。
回到這里三個月后,許辭影幾乎以為歸水村的那一切,都已經是上輩子的事了。她換了一家新媒體公司,每天穿梭在玻璃幕墻構建的寫字樓里,寫著冷靜客觀的深度報道,生活被工作、咖啡、和永不停歇的截止日期填滿。
她剪掉了留了多年的長發,一頭利落的短發讓她看起來更加干練,也像是剪掉了和過去的某種聯系。她身上的燒傷已經痊愈,只在脖頸側面留下了一小塊淡粉色的疤痕,像一枚隱秘的紋身。
她恢復了正常。至少,表面上是這樣。
她戒掉了用錄音筆的習慣,不再偏執地記錄生活中的每一段聲音。她也再沒有犯過偏頭痛,那些曾經困擾她的幻覺、夢境、記憶斷裂,都隨著歸靈的消失而煙消云散。
她像一個被格式化過的硬盤,雖然丟失了重要數據,但也清除了所有病毒。
那本封子歸留下的“請神筆記”,被她用一個上了鎖的鐵盒珍藏在衣柜最深處。那是她與那個瘋狂世界的唯一聯系,是她證明自己沒有瘋的唯一物證。她很少去看它,因為每一次觸摸,都像是在觸摸自己靈魂的廢墟。
她以為,生活會一直這樣,在一種空洞的平靜中,緩緩地走向終點。
她以為,她終于安全了。
轉折發生在一個普通的周二下午。
許辭影正在整理一篇關于城市噪音污染的稿件,需要處理大量的音頻素材。她戴上耳機,將新買的專業錄音設備連接到電腦上,開始篩選。
耳機里傳來街道的喧囂、地鐵的轟鳴、人群的嘈雜。這些都是屬于現代文明的、理性的、可被分析的聲音。
就在她拖動一段音頻,準備剪輯時,在兩段嘈雜聲的間隙,一段極其輕微的、不屬于素材本身的“沙沙”聲,突兀地閃了過去。
許辭影的指尖,瞬間僵在了鼠標上。
這個聲音……
太熟悉了。
那是在旅館房間里,從那本“請神筆記”中傳出的、紙張摩擦的聲音。
她立刻摘下耳機,檢查著設備。是全新的,不可能有問題。她又檢查了音頻文件,那是她昨天下午才在市中心錄的,不可能混入其他雜音。
一個被她刻意忽略了三個月的細節,猛地浮現在她腦海。
那天,在旅館里,她以為那個“沙沙”聲,是她的幻聽。
可如果……不是呢?
一個瘋狂的念頭驅使著她,讓她從抽屜的最深處,翻出了那支被她封存已久的、在歸水村時使用的舊錄音筆。
這支筆,記錄了她最初聽到的那句“你以為你在聽”,也記錄了那段“無法播放”的、屬于神明的靜電噪音。她原本打算將它和那段記憶一起永遠塵封。
她看著這支小小的錄音筆,猶豫了很久。最終,還是將它插進了電腦。
文件夾里,除了那些她熟悉的、來自歸水村的音頻文件外,多了一個她毫無印象的新文件。
創建日期,正是她離開歸水村、住在縣城旅館的那一晚。文件大小很小,只有幾秒鐘。
許辭影的心,開始不受控制地狂跳。她戴上耳機,顫抖著手,雙擊點開了那個文件。
耳機里,首先傳來的,是她熟悉的、自己的哭聲。那是她抱著筆記,在旅館房間里情緒崩潰時的錄音。
然后,哭聲漸歇,世界陷入一片寂靜。
就在這片寂靜中,那個“沙沙”的、紙張摩擦的聲音,清晰地、不容置疑地響了起來。
這一次,它不再是轉瞬即逝。它持續了很久,像有一只無形的手,正在那本“請神筆記”上,緩緩地、一筆一劃地,寫著什么。
許辭影死死地捂住嘴,渾身冰冷。
錄音并沒有結束。在“沙沙”聲停止后,一個聲音,在絕對的寂靜中,幽幽地響了起來。
是歸靈的聲音。輕柔,古老,帶著一絲剛剛蘇醒的、滿足的慵懶。
祂說:
“你終于清凈了,那我該回來了。”
許辭影猛地從椅子上彈起來,一把將耳機扯掉,像是被毒蛇咬了一口。
回來了。祂回來了!
那場大火,那場自焚,并沒有殺死祂。只是將那個吵鬧的、反抗的“許辭影”人格徹底燒毀了。祂一直在等,等這具“神之空殼”變得足夠安靜,足夠干凈,然后,再重新降臨。
她輸了。輸得一敗涂地。
她踉踉蹌-蹌地沖進衛生間,沖到鏡子前。她需要確認,需要看到自己臉上驚恐的表情,來證明她此刻還是“她自己”。
鏡子里的女人,面色慘白,短發凌亂,瞳孔因恐懼而急劇收縮。
是她。是許辭影。
她大口地喘著氣,試圖讓自己冷靜下來。也許,那段錄音只是過去的記錄,只是祂消失前留下的最后一道回響。
對,一定是這樣。
她看著鏡中的自己,努力地想扯出一個笑容。
然而,她的嘴角,沒有動。
鏡子里的“她”,靜靜地看著她,眼神從最初的驚恐,一點一點地,褪去了所有屬于人的情緒,變得平靜、淡漠,最終,化為一種神明般的、居高臨下的漠然。
許辭影驚恐地發現,她失去了對自己面部肌肉的控制。
她眼睜睜地看著,鏡子里那個“自己”的嘴唇,緩緩地、不受她控制地開啟。
然后,用一種她童年時無比熟練的、圣女般的莊嚴語調,輕聲吟唱出了那段古老的、她早已遺忘的請神口訣。
吟唱結束,鏡中的“她”,嘴角勾起一抹完美的、屬于歸靈的微笑。
她看著鏡中那個屬于“許辭影”的、正在崩潰的靈魂,用一種宣告萬物歸位的、最終的語氣,輕聲說出了那個貫穿始終的答案。
“我不是那個請神的人,”
“我是……被請的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