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游牧族群的末路
- 大明吳王
- 王子虛
- 2934字
- 2025-07-16 00:00:00
朱元璋最苦惱的事情,或者說歷代帝王將相都會苦惱的兩件事情。
一是如何在后方乃至國都控制天下軍隊,二是如何迅速組建足夠規模的軍隊。
為此他們發展創造出了種種統兵和征兵方案,但始終都沒有足夠穩妥而且簡便的方法。
朱五所說的火銃配合定期換兵,似乎能夠頗為輕松的同時實現這兩個目標。
朱元璋聽著朱五的介紹,就慢慢的入了神,認真思考這些可能性,然后認真的追問:
“孩兒所看到的,幾百年后的軍隊,都是這樣嗎?
“只用火銃和短槍為兵器,還要三五年便更換一批新兵,這樣確實能夠控制軍隊。
“但是用這種建軍練兵之法……這樣組建起來的軍隊能打惡戰嗎?”
朱五覺得朱元璋的理性已經相信了,只是這種設想過于有沖擊力,心理上難以接受。
朱五便從更多的方面為朱元璋解惑答疑:
“現在火銃兵已經在取代弩兵了。
“因為兩者的用途類似,但火銃兵比弩兵更容易訓練。
“火銃的威力也更容易做到超過弩,因為弩的力量終究受限于士兵體力。
“火銃的射程和命中率繼續上升,火銃兵就會逐漸取代弓兵。
“主要原因也是火銃兵比弓兵更容易訓練,火銃同樣可以做到比弓箭更大的威力。
“火銃用的銃子,也比弓弩用的羽箭更容易制造。
“哪怕是火銃用的火藥,生產流程雖然繁瑣,但相對羽箭而言,卻算是簡單粗暴了。
“火銃加上套筒短刀后,就能再取代長矛兵了。
“所以,雖然幾百年后的軍隊都變成了火銃兵,但他們卻仍然承擔了弩兵、弓兵、長矛兵原有的功能。
“一個兵承擔三個兵種的職能,并且還能用更低的成本來實現。
“所以火銃兵必然會成為絕對主流兵種。
“實現這一切的關鍵,就是要求不斷升級改進火銃,讓火銃打的足夠遠、足夠準、足夠快。
“火銃兵能不能打惡仗,看的是軍隊紀律和勇氣,以及將領的作戰指揮能力。
“這其實與現在是一樣的,與軍隊用什么武器并沒有直接關系。
“不過按照后世的經驗,這種軍隊的訓練,首先要做到死板的令行禁止。
“使用火銃的部隊,要求步履高度一致,基層軍官的口號都能立刻得到絕對執行。
“讓他們抬左腳便抬左腳,絕對不能抬右腳。
“讓他們放火銃就馬上放火銃,但不讓他們放的時候就一定不能放。
“早期火銃射程較近,命中率也不是很高。
“所以最重要的是要鍛煉他們的勇氣,能等敵人沖到眼前五十步的距離再開火。
朱元璋帶著沉思的神色,慢慢的點頭表示了認可:
“孩兒之言有理,普通青壯訓練數月便能作戰,關鍵是還能以一當三用。
“這種軍隊訓練出來,確實沒有必要再保留弩兵、弓兵、矛兵了。
“不過,更重要的問題是,能夠解決草原的胡虜嗎?”
朱五聽到這個問題就忍不住笑了:
“火器軍隊的重要宿命之一,便是來終結游牧胡虜的。
“火銃部隊持續升級改進增強的過程,同時也是草原游牧胡虜走向末路的過程。
“不斷發展建設純火器部隊,能夠最終根除胡虜的威脅。”
朱元璋頓時來了精神:
“這何以見得?為何火器部隊能根除草原胡虜?”
朱五繼續微笑著說:
“孩兒之前和父親討論,不是確定了火器軍隊的兩個重要特征嗎。
“一個是火器和火藥的生產越來越繁瑣,另一個是能迅速訓練出大量可戰之兵。
“而這兩個典型特征,恰好都直接鎖定了胡虜的最大缺陷。”
朱元璋聽了個開頭就恍然大悟了:
“火藥和火器生產需要大量鐵料,還需要諸多材料生產火藥,草原又正好物產匱乏。
“火器軍隊能快速訓練大量軍隊,但胡虜人口遠不如漢地。
“胡虜相對漢地的優勢,僅僅是能夠隨水草遷移,能夠快速移動而難以被殲滅。
“就算是無法在正面戰場上抵擋漢人,也可以隨時逃遁遠方。
“還可以襲擊漢地防線有疏漏的地方。
“但漢地一旦普及性能足夠的火銃,那就能在邊境部署足夠多的防御部隊。
“無論他們試圖襲擊何處,都有能夠應對他們的守軍。
“不需要集結主力就能應對。”
朱五跟著補充說:
“發展純火器部隊,就是最大化利用漢人的長處,同時直接鎖死胡虜的短處。
“我們甚至能夠將天下所有百姓,全部訓練到的輔兵水平。
“至少可以讓邊疆軍屯百姓都接受訓練。
“就算是女子和十歲的孩童,只要學會打火和瞄準的技巧,就能殺死最強壯的胡虜士兵。
“胡虜沒有城池,缺乏工匠,鐵鍋都要從漢地購入,無法大量生產火器。
“胡虜就算是強行建城定居,他們的人口和工匠數量,以及他們能獲得的物資,都遠低于漢地。
“關鍵是,他們停下來生產制造東西,便拋棄了他們擁有的最大長處,反而想要在漢地最擅長的方向與漢人相爭。
“那就是以草原之短,攻漢地之長,只能是自尋死路。
“他們那樣做了的話,漢人便可以迅速集中大量軍隊,直接搗毀其巢穴,斷絕其種類了。
“他們也沒有別的辦法應對漢地的這種變化。
“漢地的邊疆百姓們,都有了可用的火銃之后,那胡虜就只能算是虛弱的莠賊了。
“只需要婦女民壯便能抵御。
“所以不斷發展火器部隊,能徹底解決草原游牧威脅。
朱元璋聽朱五說完這些話,似乎找到了最想要的東西,但還有最后的疑問:
“既然如此,女真人和蒙古人為何能入關奪取天下?”
朱五輕輕嘆息一聲著解釋說:
“他們能入關,恰好是火器軍隊開始流行,但還沒有全面取代傳統兵器的時候。
“大部分戰爭仍然是刀槍和火器并用。
“當時草原上的蒙古人,確實已經無力獨自入關了,所以他們才會依附于女真人。
“女真人并不是草原上胡虜,而是遼東地區的漁獵部族。
“大明在遼東屯田兩百年,招撫了冊封了他們的祖先,他們便跟著大明轉向定居耕田。
“清朝的立國的汗王,曾經是大明遼東將領的義子,曾跟隨遼東將領作戰。
“到了清朝正式建立的時候,已經有了較為成熟的王朝制度。
“他們還通過劫掠,獲得了生產火炮的工匠。
“再加上清朝是當時新興初建的朝廷,且已經完成了基本的制度建設,軍隊的戰斗力也還沒有衰退。
“而大明已經在流民內亂中壽終正寢,流民則來不及建立穩定的朝廷制度。
“所以清朝趕在了這樣的關口上入主中原了。
“就是在清朝建立之后,火器的使用范圍越來越大,火銃兵慢慢成了絕對主力。
“內陸游牧族群生活的地方,也陸續納入了周邊王朝帝國疆域。
“游牧族群失去了逃竄的機會,就不得不按照周邊王朝的要求,到指定的地區放牧,不得再隨便移動,更不得襲擾內地。
“然后才能用牛羊換取鹽巴、鐵鍋、茶葉等物資。
“他們已經無法搶劫獲得物資了,若是仍然不服從管理,便無法通過交易來獲得物資,只能在草原上自生自滅。
“絕大部分草原胡虜為了生存,最終都會接受這種的管理,只有少數會自尋死路。
“清朝是恰好趕上了這個最終掌控草原胡虜的機會。
“原本的大明恰好錯過了。”
朱元璋表情嚴肅的坐在書桌前面:
“大明有三百年,加上這清朝前期的時間,可能會有四百多年?
“那現在我們……還能用得上這些嗎?”
朱五頗為篤定的說:
“如果我們沒有預先知道,如何制造更強力的火銃,如何編組以火器為主的部隊。
“工匠們若是沒有目標,單純在日常生產的時候,靠突發奇想做改進。
“統兵將領們也沒有目標,只是在有了新兵器后摸索用法。
“那確實需要數百年的時間,才能實現這些。
“但我們現在既然已經知道了,那就可以提前主動把設想拿出來。
“主動提高工匠的數量和工錢,讓他們朝著確定的正確方向摸索,尋找將設想實現的方法。
“我還會把我知道的經驗都說出來,就像之前幫郎中們摸索柳鹽的煉制方法一樣。
“這樣加快火器的升級演變速度,探索純火器軍隊的組建和作戰方法。
“預計少則二三十年,多則五六十年,應該就能夠實現了。”
朱元璋聽罷,便嚴肅的看向腿上的朱五,眼睛里面仿佛閃爍著光芒:
“我的孩兒,咱們要把這種火器軍隊組建起來,一定要徹底根除草原上的胡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