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五認真剖析了漕運的作用,說明了漕運對北方的民間的作用。
朱元璋沒有現代的社會和經濟知識,沒有按照投資發展的思路去考慮,不喜歡勞民傷財,
但朱元璋足夠聰明,而且社會經驗充足,很快就明白了朱五講的道理。
對漕運的抵觸心理迅速降低,對類似的操作有了興趣。
但心中的疑問仍然沒有完全解除:
“以孩兒之意,中原的建都之所,只能是大都嗎?長安、洛陽、開封之地不可行嗎?”
朱五便整理了一下思緒,總結現代的經典分析邏輯:
“父親,按照后世的經驗,一個王朝或者國家,會有三個不同類型的中心。
“一則朝廷中樞之所在,為治政中心。
“二則精兵強軍之所在,為軍力中心。
“三則錢糧賦稅之所在,為財貨中心。
“軍力中心,財貨中心,都是現實情況決定的,難以強行移動。
“草原上的游牧胡虜,是歷代王朝之宿敵,東北的契丹女真,是五代以來中原宿敵。
“朝廷軍力中心必然在抵御胡虜之前沿。
“就算是在后方建立了大規模的中央軍,也必然會因為長期沒有參與戰爭而腐朽。
“邊軍因為長期作戰,就算是最初不受重視,也會逐漸成為主力。
“于我大明而言,作為軍力中心的地方就在大都。
“向東,扼守遼東女真入關的通道,向北,控制漠北胡虜南下的關口。
“這里是天然的邊疆大軍指揮中樞,定然需要有精兵強將鎮守,非常容易形成藩鎮。
“安史之亂便是禍起漁陽,此后朝廷便難以控制河北了。
“父親覺得有道理嗎?”
朱元璋聽罷便輕輕點頭,這也是朱元璋認真考慮過的問題。
定都江南之所以被稱為偏安,就是這里距離邊疆太遠了,邊疆的軍隊非常容易失去掌控:
“幽燕之地,北望草原,南面中原,左攬遼東,右顧晉地。
“同時民風粗豪,自安史之亂起,便沒有真正安穩過,確實算得上軍力中心。
“至于當今財貨之地,自然就是江南、江西、兩浙諸省了。”
民風粗豪已經是高情商說法了,低情商說法其實就是造反打仗專業戶。
唐朝中后期開始,這片地方就長期屬于邊疆最敏感的地帶,三百多年來當地人跟各族人來來往往的打打殺殺,早就已經形成風俗習慣了。
朱棣遷都到北京之后,國都在這里鎮壓了兩百多年,才慢慢改變了當地的民風。
朱五接著朱元璋的話茬說:
“財貨中心也不是完全固定的,會隨著時代緩慢變動。
“先周到秦漢時期,位于關中到河南,在隋唐北宋時期,在河北到兩淮及蘇杭地區。
“北宋三易回河破壞了河北,黃河奪淮和宋金惡戰又破壞了兩淮。
“所以南宋至今的財貨中心,便移動到了現在的江南、江西、兩浙及周邊地區。
“黃河奪淮之前,淮河兩岸是膏腴之地,水旱災害記錄極少。
“現在想要讓淮河兩岸恢復生機,要么把黃河挪走,要么另外修筑淮河入海河道。
“這種工程不是人力所能及的,除非數代君王用百年之力持續整治。
“所以孩兒建議立下祖制,讓后世子孫長期治理。
“但不需要回到濠州鳳陽去建都。”
朱元璋沉默了幾秒鐘,不得不接受了朱五的建議:
“那治政中心,國都和朝廷中樞之所在,在軍力中心和財貨中心中二選其一。
“也就是在大都和應天中做選擇了。”
朱五聽著朱元璋的總結,就隨口恭維并繼續說:
“父親所言極是,大都與應天皆可。
“國都放在軍力中心,可以讓朝廷中樞直接掌控天下強軍。
“進而以軍隊壓制天下,進而遙控財貨中心,為國都和邊疆軍隊供應物資。
“國都放在財貨中心,可以掌握天下錢糧,以軍需供應遙控軍隊。
“西安、洛陽、開封等地,現在既不是前線軍力中心,也不是后方財貨中心。
“朝廷若是坐鎮于此,對財貨與軍力都要隔空調度,都不能如臂使指,只能徒增耗費。
“至少唐朝安史之亂后,在關中就已經難以控制河北了。”
朱元璋聽到這里就忍不住反問:
“按照孩兒所說的這種道理,那中原建都之所不就只能是大都了嗎?
“掌握軍力者,能以軍力搶奪財貨。
“但是單純掌握了財貨,可擋不住軍隊的刀槍啊。
“所以只能讓邊軍拿刀槍,逼著江南、江西、兩浙百姓供應軍需。
“怎么可能是大都亦可、應天亦可呢?”
朱五仔細想了一下,主要思考如何讓朱元璋明白,未來的軍隊會如何演變的:
“軍隊所用的武器,并不只是刀槍劍戟。
“三代之前,先民以竹木骨石為兵,商周以青銅為兵,漢唐以鑌鐵為兵。
“唐末宋元以來,開始以火炮、火銃為兵。
“父親是否發現,自三代乃至如今,軍隊所用兵器越發復雜,制造越發困難了。”
朱元璋本身就喜歡讀書,當了統帥之后更是熟讀兵書。
他倒是知道,火器是宋代才開始使用的。
但是青銅和鐵質武器的換代,在讀書的時候倒是沒有注意到。
不過朱元璋也知道,先秦之時多有銅器。
也知道很多蠻族沒有鐵器,只能用木頭、骨頭、石頭作為兵器。
朱元璋此時便有些意外的反問朱五:
“孩兒的意思是,三代以前的先民們,和邊疆的蠻族一樣,也只能用骨石為兵器嗎?
“孩兒能直接看到三代以前的事情?”
朱五馬上解釋說:
“我能看到很早很早的事情,三代以前甚至上萬年以前的。
“只不過越是靠近現在,就越是清晰明確,越是遙遠古老,也就越是模糊不清。
“唐宋以后最為清楚,春秋之后基本清楚,商湯之后,但能夠大體上看到有些什么東西。
“我們的祖先確實如同蠻族一樣,以毛皮為衣物,以骨石為兵器。
“商湯發明了青銅,商國得以首先進入金屬武器時代。
“從此以后,商湯面對其他用骨石的部族國家,有了泰山壓頂般的巨大優勢。
“商朝就是第一個以武力征伐奪取天下的王朝。
“戰國時期出現了鐵器,諸國終于將中原地區的荒地開墾完成,進入了諸國兼并狀態。
“漢朝一漢當五胡,因為漢朝普遍使用鐵劍,而匈奴大多還在用青銅。
“唐宋之交出現了火器,但火器現在尚未發展成型。”
朱元璋聽到這里表示了贊同:
“若歷史確實如此,那孩兒所說確實是對的。
“木棍骨頭石塊隨處可見,銅器也確實比鐵器更加容易冶煉。
“火炮與火銃,比鐵器更加復雜。
“需要專門的工匠,長期勞心費力的制造,還需要眾多專門材料。
“需要鐵料、硝石、硫磺、木炭。
“要將硫磺、硝石都研磨成粉末,搖晃數萬次混合成火藥,要再浸濕做成顆粒。
“火藥的儲存也很繁瑣,既要防水又要防火。
“兵器確實越發復雜,制造也確實越發困難了,所以對后勤軍需的要求越來越高了。
“孩兒的意思是,朝廷可以通過控制軍需,來限制軍隊的行動。
“這雖然確實有用,但遠遠還不夠吧。”
朱五馬上點頭:
“是的,只是武器變得復雜,制造變得困難,仍然不足以單純依靠后勤鉗制軍隊。
“但與此同時,兵器對兵丁的訓練要求,也開始降低了。
“使用弓箭標槍的士兵,除了要求鍛煉命中率之外,還需要長期訓練打熬力氣,
“不能讓臨時征召的普通百姓當弓兵。
“但專門使用火銃的士兵,就不需要專門打熬力氣了。
“他們只需要握住火銃,點燃引信之后瞄準即可,只需要鍛煉技巧。
“一個普通壯丁,經過幾個月的訓練,就能夠擔任火銃兵。
“甚至就算是孩童,經過幾個月訓練后也行。
“未來,火銃的射程還會越來越遠,打的也越來越準,裝填發射的速度,也會越來越快。
“關鍵是使用起來越來越簡便,但是制作起來卻越來越繁瑣。
“長此以往,軍隊便會逐漸放棄刀槍劍戟,完全以火銃、火炮為主要武器。”
朱元璋聽到這里就基本明白了:
“火銃兵確實不需要太高的氣力,遠比弓兵容易訓練。
“但完全放棄刀槍的話,那若是遇到了混戰,將火銃當大錘用嗎?”
朱五這邊補充介紹說:
“未來的軍隊,普遍會在火銃上加一把短刀,可以插在槍管里面,把火銃變成做短槍。
“這個短刀也會不斷演變,先變成套在槍管外面的,又變成可以反向折疊的。
“就是讓短刀直接掛在火銃管上,完全不會影響火銃的裝填使用。”
朱元璋聽罷便恍然了:
“好,短槍確實更好,火銃兵本來就是槍兵。
“如果在短短數月時間內,便能將普通壯丁變成可戰之兵。
“同時后方停止銃子和炮藥供應,現有主力軍隊也會迅速失去作戰能力。
“那確實能夠通過財貨軍需供應來控制軍隊了。
“軍隊若不服從,便斷絕軍需供應,同時立刻征發一批新兵,抵擋可能發生的叛亂反撲。
“用新兵處理掉失去軍械的邊軍,讓新兵去前線去當邊軍即可。”
朱五在朱元璋設想的基礎上繼續補充說:
“幾百年后的軍隊,習慣于用三到五年的周期,不斷更新軍隊的普通士兵。
“除了技術兵種和軍官之外,普通士兵每年都更換一批,只服役三到五年后便卸甲還鄉。
“這樣地方將領就無法深入得控制軍隊,很難帶動只會服役三到五年的士兵叛亂。
“朝廷還能獲得大量參加過訓練的壯丁,必要時可以迅速征發數百萬大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