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勞民傷財不一定是壞事
- 大明吳王
- 王子虛
- 3063字
- 2025-07-15 00:00:00
朱五看著老爹的反應,不確定他是不是恢復了理智,便試著把話題拉回正軌:
“清朝的事情,那是幾百年后的,眼前還有國都的事情。
“父親拿定主意了嗎?
“其實孩兒一直不明白,父親從來都不是優柔寡斷之人,但在定都這件事情上,為何會猶豫反復那么長時間?
“最終還只是因為意外,才決定留在了應天。”
朱元璋聽到這個問題睜開了眼睛,認真的看了看眼前的小兒子。
這孩子這段話,就像是在質問:你到底是怎么想的?為什么這么優柔寡斷?
這種說話的方式,這種聊天的內容,只有這個小兒敢這么做。
就算是妻子馬秀英,在這個話題上也沒有什么想法,似乎朱元璋怎么安排都行。
朱元璋不想讓別人窺見自己真實的內心想法。
其他臣子也能意識到這個情況,更加不敢追問朱元璋到底怎么想的。
只有朱五可以參與這種討論,用以未來為鑒的思路。
不過朱五這樣非常不解的質問,其實讓朱元璋更加安心了一些。
朱元璋因此確定,這孩子只能看到自己做的事情,看不透自己的內心想法,
朱元璋調整了心情,整理了思路:
“江南、江西、兩浙數省,是天下有數的膏腴之地。
“不但錢糧賦稅充足,又有長江水道連接,輸送轉運損耗極低。
“朝廷如今坐于應天,可直接統籌掌握此三地錢糧物資,真可謂便利至極。
“但應天偏安一隅,實非治天下之地。
“可中原古都又都殘破不堪,已經無力供養國都數十萬人之所需。
“定都中原必須依賴漕運,年復一年的從江南轉運物資。
“此誠勞民傷財之舉,隋唐宋元無不受制于漕運。
“濠州去江南不遠,土地也不算貧瘠,若有足夠人口,當能供應國都之所需。
“但孩兒所言有理,淮西勛貴確實難以遏制。”
朱五聽完就基本明白了,朱元璋覺得應天府是偏安,但又舍不得這里的物資和水運條件。
朱元璋對應天府的條件非常滿意,唯一的缺點就是不在中原。
朱元璋心中想要遷都去中原,卻又不想用漕運,想在國都當地供應國都的消耗。
所以歷史上他才會不斷往鳳陽遷移江南百姓。
應該是想要讓鳳陽也變得和江南一樣富裕,進而在鳳陽當地供應國都的消耗。
若是能將淮河治理好,這個想法不是沒有可能實現。
黃河奪淮之前的數百年間,淮河兩岸都是天下有數的富饒繁榮之地。
但現在黃河奪淮,想要治理好淮河流域,要么把黃河弄走,要么把黃河也治理好。
無論怎么做,難度都實在太高。
而且定都鳳陽的話,不但和開封一樣無險可守,還讓一群淮西勛貴在老家扎根。
他想要遷都西安,同樣沒有馬上實施,而是先治理了十幾年。
然后還讓太子勘察,是否能承載國都。
也是想要只用關中本地的物產,供應王朝國都之所需。
朱元璋太過挑剔,他想要得到一個完美的國都,但這顯然不可能實現。
朱五只能試著改變朱元璋的思考角度:
“父親,以后世的經驗看,勞民傷財不一定是壞事。”
朱元璋聽到這句話就忍不住瞪眼反問:
“勞民傷財還能不是壞事?”
馬秀英也非常意外:
“對啊,孩兒你這話說的,勞民傷財難道還是好事嗎?”
朱五開始認真解釋:
“父親、母親莫急,聽孩兒細細道來。
“對于一件非常籠統的事情,如果不真正深入去了解,不能直接做出篤定的判斷。
“勞民傷財這四個字,也是很復雜的事情。
“勞民勞的是何人,是如何勞的,有沒有給出工錢,有沒有往死里驅使?
“漕運勞的是沿河百姓,國都勞的是京畿百姓。
“若朝廷不透支民力,使民有定期休息之日,勞作之時也給足錢糧,那百姓樂意勞作。
“百姓有事要做,有錢糧可得,不會游手好閑,還能少生事端。
“孩兒這樣說,父親、母親以為對不對?”
馬秀英的反應比較簡單,看向身邊的丈夫,求證式的說:
“我覺得,孩兒之言似乎有些道理……”
朱元璋則是直接追問:
“那錢糧來源……也就是傷財之事呢?財從哪兒來?”
朱五繼續給老爹解釋:
“傷財傷的是何人之財?為何要傷他們的財?
“傷財傷的是江南之財,江南此時也確實富有財貨,無論錢糧布匹均富甲天下。
“朝廷若不征調,士紳也只會斗雞走狗,甚至絲綢裹樹,斗富取樂。
“關鍵是,傷江南之才,就是為了保障江南的安逸富貴,確保這膏腴之地不受刀兵威脅。
“現在中原凋敝,朝廷若得之,又不能安之,必然動亂不止。
“蒙古胡虜起于草原,就算元帝被趕回草原,也難以絕其種類,定然還會伺機入關劫掠。
“后世也確實繼續襲擾了中原數百年,最終伙同女真人入了關。
“中原百姓若無力抵抗,就又會淪陷于胡虜,放任甚至跟隨胡虜南下劫掠。
“屆時,刀兵之禍必將再臨江南,安逸富貴皆為夢幻泡影。
“自唐宋至今數百年來皆是如此。”
馬秀英聽到這里微微點頭,忍不住跟著附和補充說:
“若中原再次淪于胡塵,那便又是南北朝對立,宋金對峙的局面了。”
朱五在母親的基礎上繼續補充說:
“就算是以后沒有了胡虜,中原百姓若是長期貧困,必然也會流民四起的。
“流民自己也會南下掠奪,自己獲取錢糧財貨的。
“當然,朝廷也可以效法南宋,放棄中原的破敗之地,只留下富饒的半壁江山。
“令朝廷大軍囤于淮河秦嶺,全力抵擋北人南下。
“但這樣同樣要花錢供養一支大軍,只是讓邊境的威脅從燕云靠近到了江淮。
“所以江南的錢糧財貨始終都要出,問題只是他們到底應該怎么出。
“是江南士紳主動拿出錢糧財貨,讓北方百姓賣命抵御胡虜,保護他們的性命和財物。
“還是讓胡虜和流民南下劫掠,讓他們定期朝貢繳納歲幣。
“亦或者在江淮之地供養大軍,這樣邊疆威脅雖然拉近了許多,但耗費的錢糧應該較少一些。
“江南的士紳應該是樂見其成的,但父親能接受只有半壁江山嗎?”
朱元璋聽到這里毫不猶豫的直接擺手:
“當然不可能,元庭已然行將就木,我不可能在江南駐足不前。
“北地淪陷胡虜數百年,但也都是華夏苗裔。
“我既然得勢如此,便不可能坐視他們繼續困于胡塵,否則與趙構秦檜何異?”
朱五知道老爹只能這么說,馬上接著他的話茬分析:
“父親若想全有天下,還要讓天下能夠真正安穩,就必須想辦法讓中原恢復生機。
“最合適的方法就是用江南財貨主動哺育。
“但遼金以來,南北百姓割裂,甚至相互敵視,江南士人不會自發出錢哺育北方。
“這種事情只能通過朝廷的強制征調實現。
“四哥改建大都,前后用了十八年,因為財貨充足,也不強征勞作,北方百姓爭相服勞。
“至于承擔漕運的大運河,也不只是用于漕運,也能供百姓使用。
“江南商賈們也會順著大運河北上銷售貨物。
“運河沿途水旱災害之時,也能通過大運河調度其他地區的米糧,快速前去救災。
“所以大明兩百多年間,大運河兩岸便越來越富饒。
“大量工匠和商賈聚集而來,中原大地以運河為經絡,逐漸恢復了生機。
“所以有限度的,可控制的,持續而輕度的勞民和傷財,是加速中原恢復的最佳方法。
“對于朝廷和天下而言,漕運都并非是壞事,父親不需要擔心勞民傷財。
“自然定都應天可以,遷都大都也可以,兩都制同樣可以。
“但最好不要在這件事情上猶豫反復,那樣才是沒有實際作用的勞民傷財。
“孩兒不希望父親再廢此無用之功。”
在朱五看來,明朝國都要么留在應天府,要么遷都去大都。
正所謂“金角銀邊草肚皮”,此時適合作為大一統王朝首都的地方只有三個。
最北端的大都,最西端的西安,最南端的應天。
洛陽與西安類似,但是區位優勢略低于西安,本地的平原面積較小,防御難度更高。
洛陽相比西安也有優勢,就是能夠通過漕運供應物資。
與此同時,絲綢之路已經轉移到了海上,西安和洛陽的經濟優勢明顯弱于應天。
關中經過兩千年的開發和破壞,環境承載能力已經到了極限。
其實在唐朝的時候,皇帝就經常帶著朝廷去洛陽就食了,洛陽也因此成了唐朝的東都。
而應天周圍現在是天下最繁榮的地方,等未來湖廣開發出來之后,也能通過長江納入應天的經濟腹地。
在風帆時代,應天還能直接當海港使用,是未來直接參與海外開拓的最佳大后方。
這種優勢別說在中國了,在全世界都是最強,沒有之一。
現在西安、洛陽、開封等地,既不是經濟中心,也不是軍事中心,都是直接出局的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