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工匠與士族
- 大明吳王
- 王子虛
- 2547字
- 2025-07-16 12:00:00
朱元璋已經下定了決心,現在非常認真的表態,未來一定大力發展火器。
但朱五沒有因此太過欣喜,反而擔心朱元璋的心理預太高,會不會產生不切實際的幻想。
最終如果無法快速實現,無法在他設想的時間內實現,或者消耗的人力物力過多,就又可能會讓他感覺失望,甚至可能產生厭惡。
所以朱五覺得,在這種情況下,應該提前給他潑一潑涼水,稍微降低他的心理預期:
“我會幫助父親籌備火銃部隊,但火銃這件事情沒有辦法孤立的準備。
“如果只是制造更多的現有火銃,那可以直接召集現有的鐵匠,準備足夠的鐵料,讓他們直接去鍛造就行了。
“但如果想要制造性能更好的火銃,獲得更高的射程和精確度,就不是這樣了。
“要從頭開始,把火銃相關的所有產業,都做出相應的改進。
“首先培養鐵匠,讓鐵匠知道怎么鍛造。
“然后需要專門準備鐵料,需要篩選合適的鐵礦和煤礦,改變現有的煉鐵鍛鐵方法。
“為了做到這一點,還要增加高爐的熱量。
“為了提升高爐的熱量,既需要改造高爐加熱的方法,又要提高爐膛的熱度承受能力。
“需要制造提供熱風的鼓風箱,需要將煤炭處理成為熟煤焦炭。
“提升爐膛承受力的耐火材料,主要來源于陶瓷行業,所以需要有陶瓷產業的工匠配合。
“有了更多的火銃,還要有更多的火藥,需要更多的硝石。
“也就是說,這件事需要諸多行業的工匠,在不同的地方,供應不同的材料。
“然后長年累月的摸索改進,不斷提升火銃的射程、射速、精度。
“正是這樣復雜的生產流程,眾多的材料要求和技術要求,決定了游牧胡虜無法實現。
“但這對于漢地的王朝而言,也同樣不是非常輕松的事情。”
朱元璋可以算是這個時代的人精了,聽了個開頭就知道朱五真正的意思了。
不過朱元璋仍然認真的聽完了朱五的話,給出了肯定的答復并繼續追問更多的細節:
“爹明白孩兒所說的道理,制造流程如此復雜的東西,胡虜確實沒有辦法仿照。
“為了做出這些東西,孩兒無論需要什么,爹都可以讓人準備。
“孩兒之前也說了,少則二三十年,多則可能要五六十年,爹不會急于求成。
“不過爹同時也擔心,未來持續數十年,這樣消耗人力物力,如何確保天下的穩定安定。
“孩兒是否知道一些與之相關的有用的手段?”
朱五本來就想要說這些事情,現在直接順著朱元璋的話往下說:
“父親所言極,實現這一切,需要大量人力物力。
“為了確保天下安定,就需要供應這些人力物力的同時,讓普通百姓不至于過于窮困。
“需要有更簡單快速的方法,供應普通百姓的基本生活所需。
“比如說,宋朝時期就有了水力大紡車,有三十二個紡錠,可以一次紡三十二錠紗線。
“刨除維修管理大紡車的人之外,能省出了十幾個人力去做別的事情。
“以前只有大紡車,沒有大型織布機,只是用來集中防線,再讓普通民女各自織布。
“孩兒知道有水力驅動的大型織布機,能同時紡織好幾匹布。
“這些水流驅動機器自行織布,雖然很難織出最上等的布料,但供平民百姓使用卻足夠。
“這樣又能節省出數人乃至十數個人去做別的事情。
“除此之外,父親平定中原之后,北方會有大量荒地,可以組織衛所專門囤種。
“可以用馬匹拖拽大型鏵犁,集中耕種大面積的土地。
“而不是將土地具體分給一家一戶,用他們各自的耕牛乃至人力去耕種。
“這樣的做法,雖然不能繁衍出盡可能多的人口,但卻能調度空閑出更多人力去當工匠。
“孩兒還知道選配糧種之法,能培育產量更高的糧種。
“有了更好的糧種,就能用相似的土地,干相似的活兒,養活更多人口。
“有了大型水力紡紗機、水力織布機、馬匹耕種大塊土地、更好的糧種提供糧食,就能用更少的人力,生產出更多的糧食和布匹。
“也就能讓更多的人去當工匠,而不是繼續在田間勞作了。
“朝廷給這些人衣食,讓他們去當陶瓷、爐膛、鐵礦、焦炭、鋼鐵、火銃等等產業工匠。
“還可以抓蒙古人、女真人、朝鮮人、日本人、交趾人來干苦力。”
朱元璋聽得朱五說的這一大段,努力的消化其中蘊含的超時代信息:
“這……這是后世才有的經營食貨之法嗎?”
朱五一本正經的點頭:
“是的,孩兒知道在數百年后,由于農具和糧種的都不斷改進升級,耕田所需的人力也不斷地減少,耕田的速度反而不斷上升。
“未來天下只需要不到一半的人在田間耕作,就已經能供應天下所有人的衣食所需了。
“所以有超過一半的人,生活在城市之中,生產百姓所需的各種物品。
“大量脫離了土地和農耕的工匠,數量逐漸超過耕種土地的士族和農民,士族地主的地位也慢慢無法凌駕于工匠之上了。
“再加上工匠集中在城市,更方便由朝廷集中管理,同樣方便他們向朝廷表達訴求。
“朝廷與工匠的交流效率更高,比朝廷與士人的交流更方便。
“工匠出身的官員數量也慢慢超過了士人,耕讀傳家的士人不再是朝廷主流了。”
朱元璋聽到這些話,不知道應該怎么表達,他感覺很多固有的東西,被朱五這些話顛覆了。
這其實超出了他想象之外的事情,讓他的世界觀遭到了沖擊和挑戰,
朱元璋沉默了好幾秒,忍不住難以置信的反問:
“不到一半的人耕種,就能供應天下人的衣食?工匠官員數量能夠超過士人?”
朱五沒有意識到,朱元璋對這件事情格外在意。
實際上朱五還是往保守了說的,如果不是為了農村地區的平穩,現代根本不需要將大量人口留在農村。
農業人口降低到十分之一都完全足夠。
不過這些事情太過遙遠了,與目前的自己和朱元璋無關。
朱五只是隨口答應著:
“是這樣的,孩兒看到的就是這樣。”
朱元璋輕輕吐了口氣:
“好,好啊,孩兒你有精力的時候,就把這些都說出來,都記錄下來。
“這些會出現的事情,工匠和士人之間的變化,給爹做理事的參考。
“各種具體的技術,要傳授給朝廷的工匠,讓他們為朝廷勞作。”
朱五聽到這種安排,應下的同時再次提醒:
“工匠也可以有學校,就像國子監一樣,可以集中給工匠傳授技術。
“未來便有大量專門的工匠學校。
“普通工匠們,大多對自己家傳的手藝秘而不宣,一代代的父子師徒相傳。
“但孩兒所知的技術可以傳給所有工匠。
“學校培養出來的工匠的技術,也可以繼續傳授給新工匠。
“與此同時,朝廷也需要有足夠多的工匠,才能快速制造出足夠多的火銃。
“我可以把這種工匠學校所需的教材寫出來。
“說到教材,后世有專門的教材,專門為了教學而編撰的書籍,教學效果更好。
“不再用普通的典籍讓學生去學習。”
朱元璋聽到這些,已經幾乎無話可說了,只能連連給朱五叫好:
“好好好,原來還有這樣的方法,那可太好了。
“孩兒把教材寫出來,爹來調派人手組織工匠學校。
“以后制造火銃,剿滅胡虜蠻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