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章 徐達(1)

投身義軍戰功赫赫

徐達(1332—1385),字天德,生于元至順三年(1332),濠州鐘離(今安徽鳳陽縣)人,與朱元璋同鄉。農民家庭出身,家境貧寒,小時候常和朱元璋湯和等一起替地主放牛,他們是一伙自小在苦水咔泡大的好朋友。徐達雖然比朱元璋小四歲,但他生得“長身高顴,剛毅武勇”,且“少有大志”,因而與朱元璋很合得來。元末之時,到處是天災、瘟疫、饑荒蔓延,安徽地方更是厲害。窮人實在無法活下去,紛紛舉行起義反抗元朝的黑暗統治,其中尤以紅巾軍的聲勢最大。朱元璋在元至正十一年(1351)參加了郭子興的義軍隊伍,當上了紅巾軍的九夫長,并在次年夏回鄉募兵。徐達聽知后十分高興,決意投效紅巾軍。當時徐達已有22歲,由于他英勇善戰,又略懂韜略,很快便成了朱元璋的得力助手。

朱元璋參加郭子興義軍后,不久被郭子興提升為鎮撫。但徐達卻感到濠州地小糧少,且諸帥不和,郭子興與孫德崖等人經常為爭權而發生沖突,終非久留之地,于是,建議朱元璋趁早分兵別處,徐圖發展,這一見解正合朱元璋的心意。至正十四年春,朱元璋以所募兵700人轉屬于他,唯獨單單留下徐達、湯和等24名家鄉兄弟南略定遠,先計降張空堡民兵3000,繼而向東夜襲元兵于橫澗山,迫使“義兵”元帥繆大亨率精壯20000歸降。這樣一來,朱元璋算有了一支自己掌握的武裝力量,為其后的開創基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這一切的發展與徐達頗具遠識的建議分不開的。

不久徐達在攻取滁州、和州等戰役中,又充分地表現了他杰出的軍事才能,被授予鎮撫之職,成了統軍的將領。至正十五年三月,孫德崖率部就食于和州,與郭子興發生火并,孫德崖在城中被郭子興所擒拿,但朱元璋在城外亦為孫的部眾扣作人質,雙方雖然同意交換,但誰也不肯先放人。在這僵持的情勢下,徐達不惜冒著自己隨時被殺害的危險,挺身到孫德崖軍中替代朱元璋。就這樣,朱元璋被換回來,孫德崖被放回去,隨后徐達才得以獲釋。朱元璋對徐達這一行為當然非常感激,從此對他更加信任和器重了。

不久,郭子興病亡,朱元璋繼統率郭部,成為南方紅巾軍的主要首領,并隨即實施了他攻取集慶(今南京),穩居東南,進而逐鹿中原,成就霸業的宏偉戰略計劃。徐達在實施這一戰略計劃中一直被委以重任。至正十五年六月,徐達奉命南渡長江,攻打采石磯和太平,這是進取集慶必爭之地,這次戰役雙方爭奪十分激烈,在攻占太平時,起義軍一舉俘獲守城的元萬戶納哈出。

朱元璋既扼制了集慶的江上咽喉,從八月開始,就發起向集慶總攻。徐達肩負重任,首先率眾突破了元軍層層防線,深入敵后,連續攻占溧(lì)水、溧陽、句容、蕪湖諸重鎮,廓清了集慶外圍。次年三月,徐部與朱元璋的主力會合,對集慶實行兩面夾擊,先破陳兆選大營,盡降其眾;再攻元兵于蔣山,終于攻克集慶,元水寨元帥康茂才率眾投降,共得軍民五十余萬。南定集慶的意義十分重大,它為朱元璋的奠基立業贏得了一個鞏固的根據地,并由此而開創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南向北統一天下的先例。朱元璋把集慶改名為應天府,以表示他的崛起乃上應天意。在這次戰役中,徐達立下累累戰功,功居諸將之首。徐達成了朱元璋打天下最重要的助手。

攻陳滅張努力進取朱元璋在占領集慶后,雖說已擁有一塊根據地,但他的勢力在割據諸雄中,相對來說還是較弱的,所面臨的形勢也十分嚴峻。當時大江南北不僅有元軍重兵鎮守,而且同是反元義軍的東面的張士誠自恃地富糧足,西面的陳友諒倚仗兵強地廣,他們時刻都想把朱元璋勢力給吞并掉。為求得生存和發展,朱元璋必須首先鞏固東西兩面防線,然后伺機突破,而要肩負這一重大任務,自然非智勇雙全的徐達莫屬。

當時東面爭奪的焦點是長江下游的軍事重鎮江。假如鎮江落入張士誠手里,他便可以隨時出兵威脅應天。于是朱元璋決定先下手為強,命徐達為大將軍,攻打鎮江。徐達亦不負厚望,旗開得勝,以少數兵力,勇奪鎮江。徐達又分兵攻下金壇、丹陽諸縣,在應天東面筑起一道堅固的軍事屏障,為鞏固以應天為中心的根據地作出了卓著的貢獻,以功升任淮興翼統軍元帥。

張士誠對朱元璋奪得鎮江當然是不甘心的,鎮江的位置太重要了,鎮江落入朱元璋之手,無疑對他是一大威脅,他必須拔之而后快,于是在據有常州后便揮師進攻鎮江。至正十六年七月,徐達在龍潭一戰,擊敗張士誠軍,乘勝進圍常州。張士誠急調重兵增援,兵力占有明顯的優勢。徐達在距城18里處分設伏兵,然后親率中軍出戰,結果士誠軍受伏大敗,元氣大傷。這一戰役使一向自負甚高的張士誠再也不敢小看朱元璋的勢力,并派使臣到應天議和,表示愿意每年輸糧20萬石、黃金500兩、白金300斤,作為犒軍之費。然而朱元璋卻抬高價格,獅子口大開,雙方未能達成協議。徐達奉命繼續進軍。終于在第二年三月攻克常州,以功晉升知樞密院事。

當年七月,徐達率軍進逼宜興,另遣先鋒趙德勝攻常熟。常熟是由張士誠的弟弟張士德鎮守。張士德善戰有謀,所以在進軍前,徐達特別叮嚀趙德勝說,應該以計智取。趙德勝遵從徐達指示,用計擒張士德,攻下常熟。接著,徐達又接連攻克宜興、江陰等地。從而在東起常熟,中經江陰、常州,西至宜興,沿太湖北岸構筑起一道弧形的東部防線,既完全堵死了張士誠西犯應天的通道,又隨時隨地可以進擊平江,直搗張士誠的老巢。

徐達在東線節節取勝,但是西線卻突然緊張起來。陳友諒趁徐達大軍向東進攻之機率領幾十萬大兵向安徽進擊,于至正十八年正月襲破安慶后,又遣將趙普連陷樅陽、池州,在那里建立了強大的水寨。從西面對應天構成了嚴重的威脅。在此關鍵時刻,徐達再次挑起重任,奉命西調迎擊陳友諒軍隊。他先在應天居守,繼而投入了第一線的戰斗,至正十九年三月大破趙普勝柵江營,四月攻克池州,繳獲陳軍戰艦無數,以功晉升奉國上將軍、同知樞密院事。

至正二十年五月,徐達與常遇春共同設謀,大敗陳友諒軍于池州東南的九華山,殲敵萬余人,生俘3000人。在戰斗結束后,常遇春大開殺戒、虐殺俘虜,徐達堅決反對這種不人道的做法。

至正二十年閏五月,陳友諒率水師10萬,一舉攻占太平,自立為漢王,并約張士誠東西夾攻朱元璋,一時之間應天告急,江東大震。在這危急時刻,徐達設伏于南門外,待陳友諒進至江邊渡口龍灣時,諸路伏兵齊發,一舉重創陳友諒,生俘7000余人,獲戰艦百余艘,戰船數百,陳友諒奪舟逃回江州,徐達乘勝收復太平,攻占安慶。這一戰役解除了應天的危急,徹底粉碎了陳友諒對西線的進攻。張士誠見陳友諒慘敗,于是不敢輕舉妄動了。連年來徐達在危難時機東西征戰,使朱元璋東西兩翼防線得到鞏固,大大擴展了應天根據地,為其后削平群雄、順利北伐、統一全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至正二十一年七月,陳友諒部將張定邊重新占領安慶。朱元璋率水師親征,徐達負責主攻陳友諒的老巢江州。徐軍迅猛異常,友諒大驚,以為神兵自天而下,倉猝之間,攜妻子夜奔武昌,遂克江州。徐達窮追不舍,沿江而上,接連占領薪州、黃州、黃梅、廣濟,直趨漢陽,于漢口扎下大營,有力地遏止了陳友諒的東下。朱元璋得以偷襲收復安慶,并攻陷龍興改名洪都,又連下袁州、瑞州、臨江、吉安等府,將勢力范圍擴大到江西,徐達以功晉封中書右丞。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吉林省| 广丰县| 红桥区| 建阳市| 沂南县| 桂林市| 昭觉县| 庄河市| 东兰县| 大安市| 哈巴河县| 凤冈县| 三门峡市| 余姚市| 东丰县| 清河县| 江阴市| 乌拉特后旗| 青岛市| 合肥市| 安远县| 大安市| 玉山县| 宝鸡市| 北碚区| 额敏县| 隆回县| 左云县| 鄯善县| 海南省| 灌云县| 通城县| 桃园县| 万荣县| 邹城市| 临潭县| 呼伦贝尔市| 吉水县| 慈利县| 彝良县| 景洪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