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帝堯西巡奇遇記:神仙沒見著,卻意外解決了國際糾紛?
- 上古神話:文明的基因與響
- 稔灬銘
- 2029字
- 2025-08-24 20:37:10
前情提要:帝堯一路西巡,登崇吾、臨西海,一心要為滔天洪水尋個解決之道。中原大地淹的淹、澇的澇,老百姓苦不堪言。堯老爺子心里急啊,你們想,堂堂天子,看著子民受難,自己能坐得住嗎?于是他不顧年老體衰,決定親自跑一趟昆侖山,會一會傳說中的西王母。誰知這一路上,又是流沙,又是弱水,還撞見渠搜國太子逃難、狐不諧訪仙、張果老曬故居……甚至還在海上遇到了乘“貫月槎”而來的神仙天團。這哪是巡狩,分明是一場華夏版《西游記》的前傳!
一、治水無功,共工挨訓
帝堯下了崇吾山,二話不說,先把共工叫來訓了一頓:“你治水這么久,也沒見你有什么成績。水患反而越來越嚴重。這次我先饒了你,繼續干!再沒效果,別怪我翻臉不認人。”(《尚書·堯典》載:“流共工于幽州”,可見共工后來果然沒落個好下場)
共工唯唯諾諾地退下,帝堯卻心知肚明:這水災不是凡人能搞定的。他決定親自西行昆侖,求見西王母。群臣勸阻,說西方有流沙、弱水,還有吃人的窫窳(yà yǔ),堯卻義正辭嚴:“朕為民請命,死又何妨?”
二、西行險阻,流沙奇觀
一路西行,果然不好走。尤其是那片流沙之地——其實不是沙在流,是風卷沙飛,像水一樣流動。旋風一來,沙柱沖天,埋人埋畜,可怕得很。(《山海經·海內西經》有載:“流沙出鐘山,西行又南行昆侖之虛。”)
但帝堯是誰?圣天子!吉人自有天相,一路有驚無險,竟被他闖過來了。這就叫“至誠感天”,《周易》所謂“自天佑之,吉無不利”是也。
三、路見不平,拔刀助太子
剛出流沙,就在崆峒山下撞見一伙外國人——原來是渠搜國太子和他手下。太子一見帝堯,撲通一聲就跪下了,眼淚嘩嘩地流:“我爸死了,弟弟勾結大夏國搶我王位,我沒處去了,只能來找您救命!”
帝堯一聽,這是國際糾紛啊,不能不管。但怎么管?發兵?太遠。不管?又失信于天下。最后還是篯鏗(jiǎn kēng)出了個主意:先派外交天團和仲去警告大夏國,別多管閑事!不服再打。
結果你猜怎么著?大夏國一聽是中國來的使臣,立馬慫了。《史記》曰:“天子之怒,伏尸百萬,流血千里”,誰敢惹?
四、弱水攔路,窫窳當道
帝堯繼續西行,卻被百姓攔下來:“前面弱水,連草葉子都浮不起來,還有怪獸窫窳,專吃人,您別去送死了!”
張果老也勸:“回頭吧,這弱水不是凡人能渡的。”《山海經》云:“弱水之淵,不可勝也”,連羽毛都沉底,何況人造的船?
帝堯沒辦法,只能原路返回,再走梁州路線。一路上張果老還在那憶當年:“當年人皇氏打這兒走過,那場面,嘿!哪像現在這么荒涼……”
五、奇人狐不諧,訪仙不遇
船到岐山,靠岸休息。你猜遇到誰?——狐不諧!就是之前帝堯想請他出山、他卻溜之大吉的那位隱士。
這回他沒處跑了,只好上船聊了幾句。結果一聊,帝堯大驚:這人是真有才!恨不得當場拜師。狐不諧死活不肯,只愿做個“帝友”。
他說他本來是想去找一個叫王栩的神人,聽說活了幾百歲,是黃帝那時候的人物。結果沒找著,說是去南方鬼谷山了。《鬼谷子》一書雖為后人托名所作,但也可窺見其名早傳于上古。
六、張果老曬家,蝙蝠為子孫
張果老突然來勁了,拉著帝堯一群人上山看他以前住的洞。洞里全是蝙蝠屎,篯鏗忍不住問:“您老怎么好這口?”
張果老一臉正經:“三皇之世哪有房子?蝙蝠都是我子孫,有什么奇怪?”(《拾遺記》卷一言:“三皇皆穴居”,張果老這做派,倒真有點“復古”)
眾人無語,出洞看風景去了。只有帝堯心里嘀咕:這張果老到底多大歲數?
七、西海奇遇:乘槎仙人來指點
好不容易走到西海,帝堯齋戒沐浴,虔誠禱告九天,這才敢開船進發。晚上站在船頭一看,遠處一片光亮飄來——原來是一截大樹根,枝頭發光,上面坐著一群羽衣仙人。
帝堯大喜,以為是西王母派來的迎賓團。結果人家說:“不是不是,我們是出來旅游的神仙團,碰巧遇見您啦。”
帝堯趕緊說:“我想見西王母,救救中原水災!”仙人卻搖頭:“天意不可違,時候未到,大圣人還沒出生呢。您再等幾十年吧。”
說完乘槎飛逝,速度堪比火箭。舟子說這叫“貫月槎”,十二年才來一回。《博物志》中載:“天河與海通,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來。”
八、求仙不得,壯志未酬心不甘
帝堯一看神仙都這么說了,只好打道回府。路上張果老突然辭職云游去了——這位一向神神叨叨,說走就走。
更讓帝堯頭疼的是,篯鏗也要辭職,理由竟是想求長生!帝堯罵他:“天下正亂,你卻想獨善其身?長壽有天命,求有何用!”
篯鏗表面答應,心里卻仍琢磨著“長生”二字。后來他果然成了彭祖,據說活了八百歲。《莊子·刻意》曰:“吹呴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申,為壽而已矣。此道引之士,養形之人,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
史家銳評:
帝堯此次西巡,雖未見到西王母,卻無意中擺平了一場國際政變,收服了一位隱士高人,還會到了“貫月槎”上的神仙觀光團——看似一無所獲,實則又一次彰顯了“圣天子”以德服人、以誠感天的領袖魅力。
而途中諸人:共工之庸、狐不諧之高、張果老之幻、篯鏗之慕長生,恰如一幅上古版“眾生相”。唯有帝堯,始終心系天下,雖知天命不可強為,仍盡人事而聽天——這才是真正的圣王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