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17:全球視野下的“奇跡之年”
- (德)海因茨·席林
- 2340字
- 2025-06-30 18:05:04
第一章 兩個世界性帝國和第三羅馬呼之欲出,反壓迫反獨裁的風暴正在形成
設若將中世紀晚期和近代初期視為宗教主導的時代,那么還應補充說明,同時代的政壇風云也同樣占據時勢的主流,在有些方面甚至超過了宗教。在理論層面,這一時期產生的秩序及構想將在接下來的幾個世紀決定關于人類共處基本原則的討論。對此我們會在下一章進行更加詳細的分析。在實踐層面,歐洲各君主之間及各國內部對權力和威望的角逐也緩緩拉開序幕。在君主國內部,兩項制度上的變革尤為突出:一是國家權力,尤其是君主特權得到強化,貴族分級參與統治的架構被相應削弱;二是稅制改革,即強制城市市民、農民等向統治階級定期繳納稅賦。應說明的是,在奧斯曼帝國統治的希臘和巴爾干半島部分地區,國家財政體系又有不同,此則另當別論。
在歐洲君主和君主國之間,經過權力和地位格局的重新洗牌,國家間秩序逐漸形成,權力斗爭的主要手段是軍事、外交及聯姻。因為此時的政壇玩家尚不是19世紀組織結構成熟的國家政權,更不是民族國家,而是封建領主和王朝統治者,例如歐洲大大小小的國王、神圣羅馬帝國的選帝侯、大公、公爵或伯爵。在日趨激烈的權力角逐中,軍事技術尤其是武器技術突飛猛進。14世紀晚期出現以輕武器為首的彈射武器,隨后誕生了最初用于攻打城市要塞的火炮。15世紀法國國王查理七世征伐意大利時將可移動的火炮用于地面戰爭,一系列新技術的發明徹底改變了歐洲戰爭形態。作為貴族的騎士階層日漸被拿軍餉的雇傭兵(多為步兵)所取代。不斷壯大的士兵規模和日益復雜的槍炮技術耗資巨大。“錢是一切事物的神經”成了所有君主尊崇的無上教條。國家稅收和財政必然也要跟上戰爭手段和軍事技術發展的步伐。昂貴的瑞士雇傭兵尤其受到各國君主的青睞,甚至在今天保護教皇的仍舊是瑞士近衛隊。在意大利,雇傭兵隊長就像發戰爭橫財的企業家,與君主國或城市邦國簽訂合同,為其提供兵力支持。德國的騎兵隊長也是如此,其中最著名的當數馬克西米利安一世和查理五世的步兵統帥格奧爾格·馮·弗倫茨貝格(Georg von Frundsberg,1473—1528)。1
隨著火炮的攻擊力越來越強,精通數學的彈道專家、堡壘工程師和文藝復興建筑師紛紛開始研究、計算炮彈發射軌道和發射角度,以盡可能減輕本國防御工事遭受敵方炮彈襲擊的損毀。因此文藝復興時期,各種各樣復雜的防御工事取代了中世紀城市和城堡原本簡單、單層的城墻。當然這一切都需要金錢作為后盾。這一系列防御體系包含多種墻體、溝壕、V形棱堡、碉堡、掩體等結構,技術復雜且造價高昂,其設計和建造需要精確規劃、大量勞動力和充足的物質保障。
近代歐洲堡壘建筑興起于15世紀的意大利——佛羅倫薩共和國、威尼斯共和國、米蘭公國、教皇國和那不勒斯王國割據爭霸時期。1452年,意大利人文主義者萊昂·巴蒂斯塔·阿爾貝蒂發表《論建筑》(De Re Aedificatoria),首度提出了“意式要塞”的堡壘技術,提倡用星形城墻取代環形帶,以加強城堡的防御能力。這樣一來火炮無法正面擊中城堡,破壞力大大減弱。一個世紀之后,朱利亞諾·達圣加洛在設計托斯卡納波喬皇帝山(Poggio Imperiale)城堡時采用了棱堡鏈,即相互間隔一定距離從內部伸展出去裝有炮臺的高墻,借此可以對進攻的敵人進行夾擊。第一座成熟的文藝復興防御工事由米凱萊·圣米凱利于1520年建于威尼斯維羅納。而在16世紀末,用于抵御奧斯曼土耳其人進攻的帕爾馬諾瓦城標志著意大利防御工事的建筑設計水平達到頂峰。

意大利北部要塞城市帕爾馬諾瓦(Palmanova),建造于威尼斯共和國時期。布勞恩與霍根伯格所著《寰宇城市》(Civitates orbis terrarum)中稱之為“文藝復興時期堡壘與城市建造藝術的桂冠”
早在15世紀末,意大利各領主之間的權力角逐就有蔓延到整個歐洲之勢。1517年內發生的一系列事件加速了這種態勢的發展。博弈范圍尤其朝著兩個方向擴大:東南方向,奧斯曼帝國的穆斯林進犯歐洲,基督教世界的統治者們不得不選擇要么聯合起來共抗外敵,要么分別與土耳其談判或結盟以求自保;東北方向,篤信東正教的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宣布自己為拜占庭帝國的政治和宗教繼承人,稱莫斯科為第三羅馬,自封沙皇。此舉毫無疑問宣告莫斯科也參與到歐洲權力爭奪戰中,直接挑戰教皇和神圣羅馬帝國皇帝的權威。
1517年正是歐洲新秩序醞釀形成,權力斗爭蔓延擴大的開始。這一年為以后歐洲力量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礎,信仰伊斯蘭教的奧斯曼帝國和信仰基督教的神圣羅馬帝國逐漸在軍事、宗教和意識形態領域形成沖突對峙局面,他們將在世界不同地區的陸域和海域爭奪利益,謀求霸權,并將使整個歐洲的好幾代人毫無喘息之力。我們在今天的希臘和巴爾干半島還能看到這場爭奪戰的后續影響。
需要注意的一點是,1517年,我們所說的兩大世界帝國中還只有奧斯曼土耳其擁有屬于一個帝國的風貌和能力。土耳其人已徹底鞏固了自己雄踞一方的地位,其勢力范圍已東擴至波斯及至印度洋,西擴至巴爾干和地中海東部,直逼貿易帝國威尼斯。而哈布斯堡王朝此時還霸業未成。如果一定要推舉一個基督教世界的霸主,那么只有葡萄牙勉強稱得上。但葡萄牙并不追求領土擴張,而是意圖維護海外現有的分散領地,從而構建覆蓋全球的貿易帝國。2對于歐洲的勢力和霸權角逐,葡萄牙是不甚上心的。
此時的歐洲主要有兩大力量分庭抗禮:一方是15世紀末嶄露頭角的法國王室,另一方是為遏制法國崛起而聯姻結盟的西班牙王國和哈布斯堡王朝。在這場聯姻中降生的王朝繼承人——勃艮第公爵查理彼時才剛滿17歲。他的祖父母們——西班牙國王伊莎貝拉與斐迪南和神圣羅馬帝國皇帝馬克西米利安一世已為其開辟出將哈布斯堡家族打造為世界帝國掌權者的政治基礎和疆域條件。查理繼承了先輩國王和皇帝的王權意識,渴慕同時代的大人物所具有的聲望與力量。同時,他的血液里也滲透著勃艮第家鄉強烈的宗教情懷,讓他具備成為基督教熱忱捍衛者的基本素養,這一素養意味著對內維護天主教的正統地位,對外抗擊異教的土耳其穆斯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