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霧裹挾著焦糊味撲面而來,利簋踩著凝結的血痂踏入鹿臺。殘垣斷壁間,紂王自焚的灰燼仍在升騰起裊裊青煙,火舌舔舐過的青銅柱扭曲如猙獰的獸爪,半幅玄鳥旗歪斜地掛在上面,玄色綢緞被灼出蜂窩狀的孔洞。風掠過廢墟,旗角沾著的琥珀珠突然墜落,利簋下意識抬腳避讓,卻聽見脆響——裂開的琥珀里,半片甲骨赫然顯現,陰刻的“永寶用享“四字在血色晨曦中泛著詭異的光。他彎腰拾起碎片,指腹撫過商王祭祀祝詞的紋路,恍惚看見往日宗廟中,巫祝捧著甲骨在鼎前念念有詞的場景,而此刻那些莊嚴的祝禱,終究化作了這滿地狼藉。
“別碰那些?!苯友赖穆曇魪纳砗髠鱽?,他手里捏著紂王的十二旒冕冠,玉旒上的朱砂被血浸成暗褐色,“這些東西沾了太多怨氣?!?
利簋單膝跪地,粗糙的陶簋磕在焦土上發出悶響。他顫抖著左手拾起那半片龜裂的甲骨,灰燼簌簌落在結痂的右臂,新燙出的水泡混著膿血,在粗糲麻布上洇開暗紅。三日前牧野戰場上的轟鳴猶在耳畔,那個被青銅戈貫穿胸膛的老奴隸,枯槁的手指死死攥著他的衣袍,渾濁的瞳孔映著東方既白。此刻他才恍然驚覺,老人臨終前凝滯的目光并非望向初升的朝陽,而是穿透滾滾硝煙,投向鹿臺方向——那里深埋著商民世代刻寫的甲骨,三百載血淚凝成的祈愿,正隨著沖天火光化作飛灰。
城西北角的祭祀坑前,擠滿了捧著陶罐的百姓??拥椎姆e血還沒干涸,散落著無數奴隸的骸骨,有的顱骨上還插著祭祀用的玉璋。利簋看見那個咬斷紅繩的少年,正用斷戟撬起一塊顱骨,將里面的泥土刮進陶罐?!鞍车f,死在這兒的人,魂魄會被玉璋釘住,得裝把家鄉的土才能帶走?!鄙倌甑闹讣卓p里全是黑血,卻笑得比朝陽還亮。
“師父,接下來該怎么辦?”利簋摩挲著那截斷戟,戟尖卡著的甲骨“周”字已被體溫焐得溫熱。
姜子牙扶著斑駁的青銅鉞,望著朝歌城樓上獵獵作響的周字大旗,目光掃過街巷中往來穿梭的士兵。他抬手按住腰間玉佩,蒼老的面容在夕陽下泛起金紅:“傳令下去,著各營士卒嚴守軍紀,敢有劫掠百姓者立斬不赦。即刻封閉殷商府庫,將典冊、珍寶、青銅禮器逐一造冊登記?!耙姼睂⒐眍I命,他又指了指城外連綿的軍帳,沉聲道:“再派人將鹿臺囤積的粟米分出三成,賑濟城內老弱。如今天下初定,當以仁德昭示四方——傳我將令,凡殷商舊臣愿留用者,可至中軍帳面議?!?
深夜的糧倉里,利簋被一陣窸窣聲驚醒。月光從窗欞漏進來,照見幾個餓極了的孩童正偷偷往懷里揣麥粒。他沒有出聲,只是默默退了出去,想起那個豁了牙的老奴隸,生前總說“俺們那兒的人,一輩子就想飽吃頓麥飯”。
利簋將那粒老奴隸魂魄留下的麥種埋在祭祀坑旁。來年春天,竟長出一株雙穗的麥子,穗粒飽滿得壓彎了秸稈。百姓們都說這是祥瑞,紛紛學著在附近開墾荒地,曾經陰森的祭祀坑周圍,漸漸有了煙火氣。
太廟的銅鐘撞響第三十二下時,分封大典正式開始。利簋捧著那截斷戟,站在丹墀下。階上,武王身著袞服,神情莊重。他先是將刻著“齊”字的玉圭遞給姜子牙,聲音洪亮:“尚父輔佐寡人,平定商紂,功不可沒,封于齊地,營丘為都,世享其國?!苯友拦虬葜x恩,接過玉圭,臺下諸侯齊聲祝賀。
接著,武王又分封了周公旦于魯,召公奭于燕,管叔鮮于管,蔡叔度于蔡,用以藩屏周室。每念到一個名字,相應的人便上前跪拜受封,玉圭與地面碰撞的聲音此起彼伏,在太廟上空回蕩。
“下一位,利簋。”太史令的唱名帶著青銅器般的厚重。
利簋的傷臂還沒好利索,舉起斷戟時帶起一陣刺痛。他看見新鑄的九鼎在太廟前一字排開,鼎身上刻滿了諸侯的名字和功績,唯獨沒提牧野之戰里倒戈的奴隸。斷戟的鈍頭在掌心硌出紅印,提醒著他那些在戰場上犧牲的無名者。
“你在牧野破了商軍血河陣,立下大功,當賞?!蔽渫醯穆曇衾飵еσ猓f過來的不僅有青銅爵,還有塊巴掌大的甲骨,上面刻著“利作檀公寶尊彝”——這是要讓他以先祖之名鑄器傳世。旁邊的內侍捧著一卷竹簡,上面寫著擬封的邑地和戶數。
利簋接過甲骨時,青銅禮器的寒意被武王掌心的溫度驅散。他觸到那層布滿溝壑的薄繭,粗糙紋路與記憶里牧野礦坑中少年奴隸的掌心別無二致——都是被命運的鐐銬與生存的重軛反復磨刻的印記。丹墀下的青銅鼎蒸騰著牲醴香氣,諸侯們交頭接耳的聲浪裹挾著玉器相擊的脆響。當“不要爵位和邑地“的話語沖破這層喧囂,某位姬姓宗親的玉笏險些脫手,金步搖在燭火下劇烈震顫。
“商邑的祭祀坑深達三丈,“利簋將甲骨舉過頭頂,骨面猙獰的灼裂紋路映得他眼眶通紅,“每根人骨都纏著祭祀用的朱絲,二十年來日日夜夜都在啃食大邑商的根基。臣愿率族眾填平那些血坑,撒下粟種,讓麥芒穿透殷商巫祝的讖語。“他忽然轉身,廣袖掃過階下林立的諸侯,“至于鹿臺囤積的百斛黍米,分給那些在寒風中吃觀音土的百姓,這比任何祭天儀式都更能彰顯天命!“
此時,檐角銅鈴突然叮咚作響,凜冽的北風卷著雪粒撲進大殿。利簋看見武王腰間的青銅劍穗在風中翻飛,恍惚間竟與牧野戰場上獵獵飄揚的周字大旗重疊。
姜子牙聞言,撫須笑道:“這孩子心系百姓,所言極是。武王,依老臣看,便準了他吧?!?
武王沉吟片刻,點頭道:“準了。利簋雖不受爵,但其功不可沒,賞布帛百匹,粟米千石,以彰其德?!?
分封大典后,各地諸侯陸續前往封地。他們帶走了周室的典章制度,也帶去了不同的風俗文化。齊地因姜子牙治理有方,很快成為東方大國;魯地則因周公旦推行禮樂,文風漸盛。
分封大典后的第三日,利簋收到了兩樣戰利品。一件是紂王用過的刻刀,青銅柄上纏著金線,刀刃卻卷了口,顯然是刻甲骨時太用力崩的;另一件是個陶罐,里面裝著鳳鳴崗的麥粒,罐底刻著“商”字,是那個老奴隸的遺物——少年在祭祀坑旁撿到的,說“該給真正劈開城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