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4章 詩人橄欖樹

  • 楊佳富的詩與遠方
  • 烏蠻滋佳臘羅巴
  • 2801字
  • 2025-06-29 16:52:20

詩人橄欖樹

——讀詩集《永遠的昌寧》

張昆華

曾經讀過楊佳富一本又一本小說、散文、紀實文學、詩集,那是他用多種文學體載反映了他和他的戰友們在《當兵的日子》里《生命的微笑》和《彩色的情話》;《邊關歲月》、《邊關流星》、《邊關風雨》、《邊關云霞》的《綠色長城》所進行的《中國大緝毒》、《中國大緝槍》、《中國大緝黑》、《中國大緝黃》、《中國大緝私》等艱巨而光榮的戰斗;也曾經看過楊佳富一部又一部電視劇、故事片,那是他用各類影視藝術再現了一代又一代軍警的《邊檢站》、《軍人榮譽》、《英雄榮耀》、《鐵血雄心》、《帶淚梨花》、《美麗重生》復雜而坦蕩的人生;當然還有昌寧的《茶鄉法官》、《苗嶺霓裳》、楚雄的《茶花彝女》、祿勸的《月亮花》等動人而美麗的民族生活。然而最近我們所熟悉的邊防武警作家楊佳富卻用他那習慣于敬軍禮的手寫出了詩集《永遠的昌寧》獻給家鄉建縣80周年喜慶節日。這才使我從理性而感性地知道這位離鄉參軍幾十年、長期奮戰在邊防線上的肩扛大校警銜的楊佳富,依然是他故鄉的一棵樸實的橄欖樹!我們所愛唱的三毛“夢中的橄欖樹”,那是因為三毛的“故鄉在遠方”;而楊佳富這棵身穿綠色軍裝的橄欖樹,無論他去到哪里,站在那里,他的故鄉是《永遠的昌寧》,是詩歌的昌寧…

過去我所聽說的昌寧,是保山、大理、臨滄三個州市邊沿的一些鄉村碎片組合起來的一直帶著貧困帽子的小縣。因而才有為其祝福昌盛安寧的縣名。雖然該縣治不足百年,但其山川大地、鄉村城鎮卻有著悠久的歷史。那原始的新石器,古老的青銅器,都用其永生的光芒閃射出昌寧地區那些人數雖少卻是族別眾多的人民群眾,早在3000多年前就創造了燦爛輝煌的中華文化。有史書記載,遠在西漢、東漢時代,那片土地就先后隸屬于益州郡和永昌郡。只不過是由于地處偏僻、交通閉塞而常常被某些人遺忘。人們可以遺忘歷史,但歷史不會忘記昌寧。于是,我們在昌寧地域生態豐饒、民族風情獨特、千年茶鄉飄香的自然與人文景觀中,聽到了風中的橄欖樹發出的“心靈的節日”里的歌唱:

我真想再摸一摸青銅器

攙扶那些倒下的先輩

向他們說一聲謝謝

楊佳富懷著赤子之心、含著詩人之淚,向故鄉的青銅器、向故鄉的先輩說聲“謝謝”,敞開胸懷,放開歌喉,通過《彩色的昌寧》、《瀾滄江從我家門前流過》、《彝山戀歌》、《多情的昌寧》、《五彩衣》、《美麗的昌寧》、《永遠的昌寧》等詩歌,告訴人們:“這就是我們的故鄉”!

楊佳富用簡明而華美、激情而形象的詩句,把他深藏于心中的故鄉,托舉而出:

因為我只有一個昌寧

只有一條瀾滄江奔騰不息

只有一條黑惠江晝夜不舍

我的血管是和她們溝通著的

我的血液和她們一起潮起潮落

我的淚腺是和她們溝通著的

我的情緒和她們一道喜怒哀樂

正如這本詩集的責任編輯蘇映華在“封三”的“內容簡介”中所寫的:“詩人把對故鄉的愛化成了感人肺腑的詩句。讀了他的詩句,無人不為之動容。他的詩圣潔、美麗,可以稱為真善美的代表。”我相信作為責任編輯,同時也是這本詩集的第一個讀者蘇映華,她的評價可以認為是具有代表性的。

在我的閱讀愛好中,古今中外寫故鄉的詩總是我優先選擇的。這首詩那首詞,不僅使人動情,而且記憶深刻,甚至能隨口背誦。細細琢磨起來,寫故鄉的詩詞都會因人因鄉而異并各有特色。但若典型起來,總是屬于真、善、美三個字的范疇。這當然也可認為是人性的一種審美觀念。楊佳富的文學美夢是從寫詩開始的,而且又是軍旅詩使他踏上影視藝術的征途。一個詩人對故鄉的思念,一般都會隨著離鄉的久遠、年齡的增長,世道的炎涼,人生的滄桑等等,才會萌芽、涌動、澎湃、纏綿、憂傷、心痛,才會因情而生詩。而楊佳富的《永遠的昌寧》之所以誕生于此時,必定有其基因與機會。從這本詩集里的標題、詩句以及詩的節奏、韻律、意境、美感進行分析,一定在楊佳富的心中孕育、蘊釀、隱藏、冶煉、推敲、打磨了很久很久,只是因為縣慶80周年才在昌寧的陽光、月色、雨水、彩虹、炊煙、山崗、森林、河流、蔗田、茶園、溫泉、古道、耕牛、犬吠、月琴、蘆笙、舞場、小橋、茶花、村莊、城鎮等等的懷念故鄉的記憶中開發出來,以一行行詩句的形成排列出來。因而《永遠的昌寧》雖然匆匆忙忙地出版問世,但卻是經得住細讀、多讀、常讀的詩篇。我從這三個“讀”字的深層之處,像淘金沙一樣淘出了三個“情”字。這是楊佳富的“情”,既有共性也具特性的情,那就是詩篇中體現的鄉情、風情、親情。

首先說鄉情。請讀《永遠的昌寧》:

如果我是大樹

我會懷念根須

如果我是廣廈

我會懷念基石

如果我是扶搖萬里的鯤鵬

我會懷念孵雛的巢

如果我是遍地漫卷的紅旗

我會懷念紅旗下

最初的誓詞

這些詩句以及其他隨處可見的詩句,就是楊佳富這棵橄欖樹的根須,深扎于昌寧大地的鄉情情結。

二說風情。依我的理解,風情就是昌寧多種民族的人文景觀與多種生態的自然景觀;也可以認為是楊佳富這棵橄欖樹的花朵。請讀《永遠的昌寧》中的一些詩句:

一個神話

美麗而遙遠

勤勞的聲音每日每夜叩訪

驚夢過后

瀟灑著的是耕耘者的風度

追逐蹄聲

心在陽光下再次脫韁

抒情中有響鞭嘹亮

春的原野

楊佳富抒發了故鄉風情的熱烈歡樂之后,又通過昌寧的茶文化吟唱著從古到今的歷史進行曲:

一杯清茶

從土屋端到書齋

從鄉野捧到宮廷

至今還在八仙桌上

從古一直涼到今天

三說親情。如前所舉之詩例,如果楊佳富這棵橄欖樹的鄉情是根須,風情是花朵,那么,親情便是果子。誰都知道昌寧是茶馬古道,明末大旅行家徐霞客有精美的日記描述了他在昌寧的經歷與感受。而茶馬古道上來來往往的趕馬人和商旅過客,在爬山越嶺、跨江渡河中的辛勞艱難就靠那一顆顆小小的橄欖果解除了長途跋涉中的饑渴,那先苦后甜的滋味充滿哲理的思考與親情的眷戀,因而橄欖果稱之為神仙果。楊佳富這棵橄欖樹的身上結出的、心上永存的橄欖果,便是他在詩中所寫的母親、父親、阿姐、山姑、阿波、阿舅等等親人友人。

請讀《母親》中的詩句:

核桃從母親身上長出來

長出來

是一盞燈

母親的燈

從我的眼里亮起來

將我的血液燒起來

燒到頭頂

和所有的路程

親情親在心。親人是橄欖果,親情是橄欖果的味道。楊佳富詩中所寫的親人親情,讓不同年齡、不同經歷、不同家鄉的讀者讀出了昌寧人共同的真、善、美。親人親情是詩歌創作寫不盡的永恒的主題。當楊佳富寫母親、父親的這兩首詩收入《永遠的昌寧》這本詩集出版之后,我們又在剛剛出版的《邊防文學》雜志2013年4期的“特別推薦”的開篇欄目里,讀到了楊佳富新寫的《想念父母》兩首詩。題目依然是樸實的《父親》、《母親》,但詩中卻飽含著更深刻、更形象、更感人的親情。此前楊佳富曾用手機給我發來過短信,他這樣寫道:

離開父親的時候

父親是一彎月

永遠掛在天邊

……

離開母親的時候

母親是一滴眼淚

永遠滴在我心中

當時我讀后,便流著老淚寫了短信發給楊佳富:“好詩詩好詩真好,佳富本色是詩人。”如今,我愿意把我這兩句讀后感再用來評價《永遠的昌寧》。因為在這本詩集中,楊佳富所流露的鄉情、風情、親情,猶如橄欖樹的根須、花朵、果子深深地感動了我。所以我把楊佳富稱為昌寧的詩人橄欖樹。

主站蜘蛛池模板: 土默特左旗| 柏乡县| 九龙县| 瑞金市| 徐州市| 和田县| 甘孜县| 休宁县| 陕西省| 铜川市| 南汇区| 马公市| 漯河市| 高尔夫| 台前县| 志丹县| 扶余县| 灌阳县| 冕宁县| 城市| 壤塘县| 永宁县| 巴彦淖尔市| 小金县| 北川| 盱眙县| 从化市| 泽普县| 青海省| 沧州市| 运城市| 福清市| 张家港市| 苍南县| 巴林右旗| 高陵县| 华蓥市| 黄龙县| 开平市| 漳浦县| 前郭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