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嘉元軍改(一)
- 家父漢武帝!
- 小米糕沒
- 2356字
- 2025-07-10 08:30:00
秋日的陽光如同熔化的金汁,潑灑在博望苑的重檐之上。
苑內肅殺之氣彌漫,大漢中高層將領們按品階肅立,甲胄在日光下泛著冷硬的寒芒。
他們心中揣著同樣的驚疑——今日皇帝陛下,竟要親自授課?
“陛下到——!”內侍高亢的通傳聲斬斷議論。
當劉據身披特制的玄色輕甲,腰佩環首刀踏入大殿時,鐵靴踏地的鏗鏘聲讓所有交頭接耳瞬間消失。
他目光如電,掃過一張張或滄桑、或悍勇、或猶疑的面孔,徑直走向高懸的巨幅輿圖前。
“諸將!”聲音不高,卻帶著金鐵交鳴般的穿透力,“今日不講虛禮,只談實務。爾等可知,我大漢數十萬雄兵,為何有時調度遲緩,如陷泥沼?”
他猛地一指輿圖,指尖劃過長安、邊關、各郡:“皆因這軍制,已如蛛網般盤根錯節,自縛手腳!”
他聲音陡然拔高,帶著一種洞察本質的銳利,“三套大網同時罩著我們:拱衛京師的中央禁衛軍,遍布各郡的地方郡國兵,以及守衛邊疆的邊軍系統!再加上戰時臨時搭建的指揮體系,層層疊疊,號令焉能不亂?事效焉能不低?”
眾將心頭一震,不少老將深有同感地微微點頭。
繁瑣的層級、模糊的權責,確實讓他們在戰場上吃過苦頭。
“破而后立!”劉據斬釘截鐵,轉身拿起一支毛筆,在巨大的白帛上揮毫寫下兩個遒勁大字:變革!
“此等臃腫舊制,當棄之如敝履!”劉據擲筆,目光灼灼,“朕為諸軍,重鑄筋骨!”
他抓起另一支毛筆,在白帛中央勾勒出前所未有的架構:
“班!”筆尖一頓,“十人成班,廢除舊制‘什長’之名,擇其勇銳者為班長!此為軍中之基,十指連心!”
“排!”筆鋒再起,“五班為排,五十人!廢‘伍長’,其首為排長,授少尉銜!”他刻意停頓,目光掃過幾個年輕的低級軍官,“爾等建功立業,始于此階!”(糾結了一下,還是解釋一下哈,有些軍隊編制,級別不高,但確實是核心,比如警衛營,放在漢代,建章營之類的)
“連!”“三排為連,逾百人之眾!廢‘屯長’舊稱,改稱連長,授中尉銜!此乃攻守之關鍵環節!”
“營!”“三連為營,四百多精兵!廢‘五百將’舊稱,由營長統御,授上尉銜!可獨當一面,遂行要務!”
“團!”“三營為團,逾千人之師!廢‘千夫長’,稱團長,授少校銜!此乃戰役之基石!”
“旅!”“三團為旅,四千多虎賁!旅長統御,授中校銜!可縱橫沙場,分割敵陣!”
“師!”“三旅為師,上萬軍之眾!師長坐鎮,授上校銜!此乃國之重錘,戰略之拳!”
“軍!”毛筆最后重重一點,“三師成軍,三萬多雄師!其帥為軍長,授少將銜!此乃擎天之柱,決勝之鋒!”
殿內一片死寂,只有粗重的呼吸聲。
這清晰如刀、層層遞進的編制,徹底顛覆了將領們腦中盤根錯節的舊制。
年輕軍官眼中燃起烈火,老將們則撫須沉思,體會著其中蘊含的雷霆之力。
劉據并未停下,毛筆在白帛右側另起一列,寫下“榮耀階梯”四字,而后勾勒出軍銜體系:
“尉官三階:少尉、中尉、上尉!”他朗聲道,“鋒芒初露,砥柱中堅!”
“校官三階:少校、中校、上校!”“統御一方,國之干城!”
“將官三階:少將、中將、上將!”“運籌帷幄,決勝千里!”
隨即,他筆鋒轉向左側,與軍銜并列處寫下“威權象征”,對應官位躍然而出:
“少將銜,可領征夷將軍、伏波將軍、樓船將軍等職!”
“中將銜,對應車騎將軍、衛將軍、四征將軍!”
“上將銜,則為驃騎將軍、左將軍、右將軍!”
“其頂峰——”筆尖一頓,力透帛背,“大將軍!”
“軍銜定等級,顯榮辱!官位授職權,明職責!”劉據聲如洪鐘,“二者并行,如鳥之雙翼!爾等憑軍功可晉軍銜,依才能可掌軍權!功必賞,能必用!”
劉據話鋒一轉,毛筆在“文樞掌舵”四字下重重畫線:
“太尉、郡太守、郡尉、縣尉、游徼...”他點明體系,“此乃由深諳軍務之文官擔綱的太尉體系!”
“其責在于:征兵、撫恤退役、軍紀監察、后勤轉運、戰時監軍!”
他目光陡然銳利如刀,掃過全場,聲音帶著不容置疑的鐵律:“兵權,唯歸于朕,歸于持節統兵之將!除邊境特定郡縣,且嚴加限制調兵數量及權限外,內地任何層級文官,無權調動一兵一卒!”
此言一出,殿內氣氛為之一肅。
將領們眼中閃過一絲復雜,既有對兵權集中的凜然,也有對文官徹底剝離調兵權的釋然。
劉據的朱筆在白帛頂端寫下一列,三個龍飛鳳舞的大字:
“羽林軍!”筆鋒銳利,象征近衛精銳;
“虎賁軍!”筆力千鈞,象征攻堅破陣;
“麒麟軍!”筆意昂揚,象征機動奇兵。
“此乃朕手中,隨時可出的常備鋒刃!兵精糧足,號令統一!”
最后,他放下毛筆,聲音帶著不容置疑的威嚴,宣布兩條直擊人心的鐵律:
“其一:軍中,再無‘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之悲歌!”他目光掃過那些鬢角染霜的老將,“服役年限,傷殘退養,細則后續頒布。朕要的是年富力強的虎狼之師,不是風燭殘年的老弱殘兵!”
“其二:凡為將校尉者,朝廷不負!”
“將官若無大過,朝廷終身奉養,榮歸故里!”
“校官退役,賜豐厚安家錢,按其才能功績,由朝廷安排至其家鄉郡縣擔任實職吏員,如郡丞、縣尉、武庫令等,以半生軍旅之智,再護一方安寧!”
“尉官亦同此例,妥善安置!”
“轟!”
殿內壓抑的激動終于爆發!
幾個跟隨武帝征戰半生、傷痕累累的老將,此刻竟虎目含淚,重重以拳擊甲!
那些擔憂卸甲后生計無著的軍官,更是激動得渾身顫抖。
這不僅是恩典,更是對軍人價值的至高認可!
“至于軍歌...”劉據的聲音緩和下來,帶著一絲期待,“此乃凝聚軍魂、激蕩熱血之聲!容朕思之,必譜一曲,響徹云霄,令敵膽寒,壯我軍威!他日大軍出征,必以此歌開道!”
他最后環視諸將,甲胄在秋陽下熠熠生輝:“新制即頒,諸軍依令整編!望諸君砥礪鋒刃,枕戈待旦!待朕號令出塞之日,便是爾等建功立業,名垂青史之時!散!”
“諾——!!陛下圣明!臣等必效死力!練精兵,掃胡塵,衛我大漢!!!”
山呼海嘯般的吶喊直沖云霄,震得博望苑檐角的銅鈴嗡嗡作響。
這一次的回應,不再僅僅是服從,而是帶著對新制的震撼、對未來榮耀的憧憬,以及發自內心的認同與澎湃的戰意!
博望苑的秋陽,仿佛也因這鐵血誓言而更加熾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