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雄鷹翱翔于藍天白云,像巨鯨邀游在千頃碧波,像獵豹飛奔過山野叢林,人類自誕生以來,就從來沒有放棄過對自由和超越自身的向往和實踐。翻開一部厚厚的人類交通史,我不禁為人類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為實現自己的自由之夢而付出的巨大努力和取得的累累碩果而驚嘆而沉思。“交通“一詞,在現代詞典中的解釋,至少包涵有各種運輸和郵電通信之類的含義。前者主要是指物的運動,包括人自身;后者卻就復雜了些,既有物的傳送,又包涵了精神的交流在內。并且在我看來,精神的成分比物質的成分要大得多。這主要是因為人,“我思故我在“,而不是“我物故我在“。
01
春秋時期,有個叫莊周的人,被后人稱作思想家什么的,他真的很有點思想,他說:“兩者交通成和“,是議論天地事物的,當然主要還是說人。“兩者“指陰和陽,不交通,就不能“和“。道理并不復雜,淺薄如我者,看了也明白是咋回事。這還有可能是在中國的書典文獻中,第一次出現“交通“這個概念。他當然指的是“神“而不是“物“。到了晉代陶淵明那里,情況就有了些不同。陶淵明在他那篇現在還被選進中小學課本中的《桃花源記》中,就想象出“阡陌交通,雞犬相聞“了。“阡陌“者,道路也。人在阡陌上走來走去的,就“交通“起來。這就更容易被我們認同并理解了。
當然,從生存的角度上看,人類的交通實踐首先是經濟活動的一個組成部分。交通線路和交通工具的修筑和建造,主要是滿足物質轉移(運輸)的要求。
人類交通運輸的起始,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原始人的狩獵活動。那時的交通道路多是以居住點為中心向四周輻射的原始小道,運送的物體主要是獵取物,而運輸方式當然只能是肩扛與背負。后來生產力發展了,獵獲物與果實多起來,社會分工也產生了,有了商品交換的需求,于是車輛出現了。人們又因為生存的需要,大多沿河而居,當發現水可載物時,于是古老的船只─獨木舟也就應運而生。
我們確實應該為中華民族的那些先人們感到驕傲,在歐美諸國當時還不知車為何物時,我們的先人們就已經發明并使用了車。相傳早在距今4600年之前的黃帝時代,車就在古老的中原大地上行馳了,并且后來還出現了一個以造車而聞名于世的“薛部落“。《左傳》、《墨子》、《荀子》及《呂氏春秋》也都正二八經地記述了薛部落中一個叫奚仲的人如何造車的故事。
船,也是一種古老的交通工具。據傳說船的最早出現始于大禹治水。《蜀記》中說,禹接受了舜的治水任務后,就在一座山上砍伐了一棵一丈多長的大梓樹,造出獨木舟,他就乘著這只舟勘察江河,調查水情,用了十三年,最終“決巫山,令水得東流“。江河通暢,天下太平,他也就因此受禪而成了“天子“。
中華民族從來就是一個富于自由想象力的民族,從古典小說《西游記》、《封神演義》等故事人物那里,人們就寄托了許多超現實主義的夢想。騰云駕霧,御風而行,分開水路,入地土遁.......可以說無奇不有,令人驚嘆。然而,人類正是因為有了這些看似不著邊際的荒誕想象,而一步步實現自己的夢想的。
沒有夢想的人,是可憐的。沒有夢想的民族,也是可憐的。因為他們如同鳥兒失去了翅膀一樣,只能在地上匍匐爬行。
02
讓我們站在新世紀的地球上,來放眼看一看吧。我們中國人過去只有借助神話的想象才能在白紙黑字間實現的偉大夢想,現在早已成了我們生活中伸手可觸的現實。在陸地上,由肩扛手提,到畜力馱運,再到牛車馬車的運載,早已到了汽車、火車的時代。自18世紀初,瓦特發明了第一臺蒸汽機,揭開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序幕,也打開了人類交通史上嶄新的一頁。此后的三百來年,火車由最初的與馬車賽跑,一步步發展到電動機車,內燃機車,磁懸浮列車等。時速則由最初的22公里提高到現在“高速火車“的500多公里。
陸上另一重要的交通工具,也是現代寵兒的是汽車。汽車的發明是在1885年,發明者是德國工程師卡爾.本茨。他當初發明的那輛本制三輪“自動車“,時速只有4英里。但從這輛笨拙的車開始,僅僅經歷了百余年,汽車的發展變化就有了驚人的成就。除開各種各樣的戴重運輸車和軍事用車之外,載人的小汽車也花樣翻新,性能更是日新月異。現在,一種由電腦控制的新型汽車已經問世,人們稱其為“智能汽車“。這種汽車在行駛中無需人去駕駛,它可以自動啟動、加速,可以自動剎車,也可以自動地繞開一般的障礙物,隨機應變地選取最佳的運行方案。
隨著人類環保意識的日漸覺醒和加強,一種環保型“未來汽車“─電動汽車也已問世。這種“未來汽車“不燒汽油或柴油,用電池作動力。沒有污染,噪音也很小。這些得天獨厚的優點,博得了人們的欣賞,異軍突起般向傳統汽車發起了強有力的挑戰。在世界范圍內,擁有汽車最多的是美國。美國人口占世界總人口的5%,卻擁有1.3億多輛轎車,平均每戶1.5輛,占世界汽車總數的35%左右。在西方,汽車已成為文化教養的偶像,也是人們的玩物和藝術品。它當然早已不僅僅是一種實用工具,而更多地代表著一種主動性和自由獨立的精神。雖然,對于相對落后和貧困的大多數中國人來說,擁有自己的汽車,自由地奔馳在廣袤無垠的原野和城鎮,還只是一個夢想。但有了夢想,才會有為了夢想而努力的行動。
03
在陸地交通日新月異的同時,水上交通和空中交通的發展,也是驚人的。船舶經歷了由獨木舟、木帆船到1787年英國建成世界上第一艘長21.50米的鐵船。1807年美國建成了世界上第一艘蒸汽機船。20世紀以來,船舶的發展更加迅猛。首先是世界水運史上的一大技術革命___集裝箱船的問世。這大大地改寫了水上運輸的歷史。使水上運輸在整個交通運輸系統中具有了舉足輕重的地位。隨著各種機動船只的研制生產,一個與陸上交通同樣嚴重存在的問題,也提到了世人面前:全世界海洋遭石油產品污染日趁嚴重和液體燃料的短缺和價格猛漲。于是,專家們又將目光轉向了大自然─借助風力的新型快速帆船,正成為新的研究課題。當然,這已非完全靠風力的帆船,而是將風力轉變為電能,儲于大型蓄電池中備用,即使在無風或逆風時,船只也可以照常航行。這種采用最新技術裝備起來的帆船,利于環保,節約能源,因此具有很好的發展前景。
在新型帆船研制開發的同時,又有一種更先進、更有利環保要求的船只研制成功,這就是“超導體電磁推進船“,簡稱“超導船“。它具有無振動、無噪音、航速高、造價低等諸多優點,能在海面靜靜地高速航行,就象把高速磁懸浮列車移到了海里行駛一樣。這是船舶發展史上的又一次革命。第一艘超導船是在日本建成的,命名為“大和1號“,時速可達15-100公里,被認為是“劃時代的船“。
04
在陸、水、空的立體交通體系中,最能體現人類自由之夢的,恐怕非穿行于藍天白云間的飛機莫屬。雖然飛機作為空中載體,自1903年美國的萊特兄弟發明以來,不足百年,比陸地和水上運輸都要晚得多,但發展卻迅猛異常。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航天技術的發展更是日新月異。除新一代的噴氣式大型客機外,更新型的“CCV機“也投入使用。這是一種由電子計算機控制的“智能化飛機“,改寫了飛機一直以來由人工駕駛的歷史。在即將進入21世紀之際,時速高達17000英里的超高音速飛機,將取代時速數千公里的現代客機,更令人驚嘆不止。另一種被稱為“空中重型載重汽車“的大型運輸飛艇,也將投入使用。這種飛艇可載貨上百噸,并同時載客400人,且有一個無比優越的特點,就是可以連續在空中飛行達 10天之久。還有更多種的代表人類理想追求的新型飛機,如太陽能飛機、語音控制飛機、可折疊飛機、“人鳥“飛機、水底直升機、塑料飛機、人力直升飛機等,也紛紛被研制出來,不斷地為實現人類夢想而豐富著航天器的家族。
除陸、水、空的交通之外,中國古人夢想的“遁地土行',也在被逐步實現著。地下鐵路和管道運輸就是有代表性的例證。未來社會中,人們在科技高度發達的同時,所要追求的更主要目標,不是喧嘩和繁雜,而是恢復大自然的安靜和清潔。街道將成為步行者的樂園,汽車等陸地交通工具越少越好,人類應該在一個更加優美、寧靜的環境中工作、學習和生活。這種未來的主要交通運輸形式,就是地下管道交通體系。
05
在人們實現了物質的各種交通現代化之時,作為“交通“另一層含義的郵電通信,也就是“精神的交通“,發展速度也是驚人的。它的文化內涵,也許更能引發人們的思考和關注。因為現代郵電通訊的發展已影響了到人類社會的思維方式、生存內容、生存語言和生存觀念。在電話、傳真、移動電話、無線導呼逐漸普及之后,通訊衛星及更新穎的“交通“方式─計算機互聯網和電子郵件正在進入我們生活和工作的各個層面。它在當下和未來社會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和科技等所有領域的影響,相信現在還無人能估算出來。但有一點卻是毋庸置疑的:“交通“并非一個簡單的物質概念或技術概念,它更多的是人類心靈的一種理想之光,是人類在偉大夢想中實現自我解放和自由的一種嘗試和努力。
但我們也不能不看到事物的另一個方面,那就是當人們將一種美好的設想變成現實之后,這種現實又變成了新的繩鎖或牢房,將人們獲得的自由剝奪掉,人們又必須開始新的掙扎和解救......也許這一切構成了世界萬物的輪回或循環,但歷史卻不可能有片刻的停頓,只能沿著自己的軌道不斷加速。事實也許在警告人類,僅靠物質的文明是永遠無望達到真正自由的。真正的自由需要精神和物質的高度融洽,才有望圓滿實現。但這卻需要時間,需要不止一代二代人的努力甚至犧牲。
但還是讓我在此祝福吧!盡管困難重重,可人類的腳步卻不會停下來,總要不斷地追求和發現,不斷為實踐自己的夢想而去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