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與“韓流”,是國內正在熱和正在流行的兩種文化現象。表面上它們之間似乎毫不相干,但細細一看,就知道它們是風馬牛很相及的。
國學是什么?在目前的國學熱中,這似乎一直是一個爭論不休的問題。有人認為國學就是中國的儒釋道三家理論的統稱,而其核心是儒家思想。也有人不同意這種說法,認為國學就是這個民族這個國家自我形成的和吸收外來文化思想的一種歷史總積淀,它應該包括遠的也應該包括近的,比如五四新文化運動成果中的科學、民主思想等,都應該列入國學的范疇內。
我不是從事研究的,如果說佛學禪學算是國學的一部分,我勉強可以說是沾了一點邊。但我考慮的問題不在這里。我在考慮的是,為什么在最近幾年,當歐美文化全面席卷,全球經濟文化正以不可阻擋之勢一體化的今天,當我們的國家和社會幾乎成為了“翻譯的中國”的時候,國學突然的又一次熱了起來?
我覺得,這首先是執政當局的一種策略和需要。其次,才是“韓流”對我們這個社會影響的結果。
眾所周知,韓國文化和風氣在中國之所以能夠流行,首先是因為其社會的經濟的發展成績驕人,令我們矚目。但其社會、經濟的發展動力又是其民族傳統文化在作支撐的。又因為韓國人的風氣、文化中,與中國相同相似的地方實在太多之故。若從根源上看,又幾乎是一根所生,且這個根就在中國,在華夏五千年的文明中。連韓國的國旗,用的都是道家的太極圖案。
但作為表面現象,似乎所謂的“韓流”,就是韓國電視劇、音樂和網絡游戲,怪頭怪腦的發式、服裝和飲食等。但這些表面的背后,卻是一個國家進行文化產品輸出的經營模式和方向。我覺得這才是所謂“韓流”的實質內容所在。而我們應該學習和借鑒的地方,也在這里。
為什么在中國幾乎已經被湮滅了的東西,在一個彈丸之地的孤島之國,竟能夠演繹出如此輝煌?而在它之北,與它同一民族同一根脈的朝鮮就又是另一番景象?
“韓流”是一種文化現象,是一種風氣。但我們若僅僅看到了表面而放過了本質的存在,當流行的東西過去時,我們將一無所獲。韓國在二戰之后,可以說從民族創傷的方面講,一點不比中國輕。但他們沒有著意破壞自己民族文化的根,儒釋道思想在他們國民的政治和日常生活中,一直起著規范和指導的作用。但我認為最重要的,是他們及時的進行了社會架構和體制的改造,實現了社會的自由和民主化。他們吸收了東、西方能夠吸收的先進思想和科技成果,將自己的傳統文化與歐美先進的思想理念、社會制度和科技手段進行了有機的結合,這才是他們能夠在短時間內快速崛起的原因所在。
大凡流行的東西,就都會像風一樣很快過去。但能夠在這塊古老、被禁錮已久的大地上流行的外來文化,哪怕是很短暫的時間,我們也不能忽視它的存在。因為這一切的存在背后,不但示現了這大地渴望自由的愿望,也指向著那扎在自由土壤深處的根。2006-7-13,成都陽公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