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論民心
- 大明:皇兄封我戾王?稱朕明中宗
- 一時鹿
- 2262字
- 2025-06-23 23:48:10
面對周航前兩日的大肆宣揚卻不作為,一方面是因為朱祁鈺確實需要先將馬順和錦衣衛這個情報機構收入麾下。
另一方面也是有意而為之。
自古以來,在守城戰中民心是最為重要的因素之一,歷史上明明還未到彈盡糧絕之時卻從內部分崩離析的案例比比皆是。
所以兵家在很久之前就已經得出了“攻城為下,攻心為上”的想法。
在朱祁鈺看來,而民心也可粗略分為兩種。
一種以仁善親和之名,使其受群眾之愛戴。若能真心以民為本,則所受的支援如潮水般源源不斷,支援的群眾如野草般,遇到春風便瘋狂蔓延。
而另一種,則以強硬鐵血為標簽,令天下眾人聽自己號令。
一來世人大多畏威而不懷德,見小利卻忘昔日恩,因此才有升米恩斗米仇。
二來愚昧無知者眾多,只會盲目順應他人之選擇。
雖然朱祁鈺曾經見識過第一種的魅力與震撼,但是平心而論,他自認為沒有那般的能力與魄力,在這個時代的局限性之下更是無法復刻,只會是東施效顰。
相對之下,強硬鐵血的道路見效更快,同時也更容易。
這第二條路,才是他為自己一開始就做下的抉擇。
可郕王這個名號在京城一直是默默無聞,百姓最多只知其名號,對朱祁鈺這個人大多毫無了解。
若是真的大軍壓境了,有多少百姓會相信一個一無所知、臨時擔起責任的人呢?
但朱祁鈺前身有的資源又十分有限,根本不可能通過那些的渠道,渲染出他想要呈現的形象。
而周航,正好為宣傳提供了渠道。
無論在哪個時代,娛樂八卦都是最容易流傳的消息,尤其是所謂的‘皇家秘聞’。
所以周航第一次與朱祁鈺爭鋒相對的消息,其本身的易傳播性,加上在多方的推波助瀾之下,在坊間傳播的飛快。
后世娛樂圈的例子告訴朱祁鈺,怎么紅的不重要,紅了才重要,畢竟黑紅也是紅!
只有先讓京城的百姓知道有自己這么一號人物在監國,代為執掌權柄后,才有可能在短時間內取得所謂的‘民心’。
既然已經‘黑紅’了,那下一步便是洗白自己,將懦弱無能等標簽徹底從自己身上摘去。
而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故事,往往來自于意想不到的反轉。
所以在故事的結尾,唯唯諾諾的廢物王爺變得強硬甚至狠厲,而看似不畏皇權的士兵卻敢怒不敢言才是朱祁鈺一早給自己寫好的劇本。
只是周航暴怒之下的出手,真的是讓朱祁鈺始料未及。
不過正好,朱祁鈺用周航的鮮血將郕王這兩個字澆鑄成了鐵血的代名詞。
“重生過來后,三次賭命了吧。”
朱祁鈺在心中感嘆著到大明短短四天卻已經遭遇的多次危機。
在清寧宮時太后的聞訊,茶室之中馬順架在自己脖頸上的利刃,以及剛剛周航憤怒之下的出手。
每一次都是宛如在懸崖之上走鋼絲那般驚險。
沒人愿意時常將自己的性命作為籌碼,只是局勢所迫不得不如此啊。
在沒有資本的時候,只能以身入局成為籌碼來博得一線生機了。
況且即便是撐過了也先的大軍壓境,日后的奪門之變仍是懸在頭上的利刃。
如今城中不過才與王振黨、太后黨接觸一二已經是如此兇險,若是等到日后奪門之變之時,朝中局勢更是錯綜復雜。
如果不趁現在局勢尚在自己控制范圍中的時候擴大自己的資本,日后再有如此良機可不容易。
雖然直接將周航的手臂斬斷顯得過于兇殘,但是如今的情形下,兇名大有益處。
隨著朱祁鈺不斷地思考總結著過去的設置與部署,他們一行人也終于見到了大明朝,甚至可能是世界上如今最成建制的槍械化部隊,神機營。
只是相比于諾大的軍營,營中不論是操練的士兵還是巡邏的士兵都顯得人數稀少,放眼望去人跡寥寥。
朱祁鈺雖然知道大軍出征帶走了三大營的大多精銳,可是見到如此人去樓空的一幕還是感到驚訝。
“神機營還是三大營中抽調人數最少的了,三千營和五軍營的情況只會更加糟糕?!?
“僅僅如此數千人,真的能夠抵御住也先的鐵騎嗎?!?
但旋即清了清腦袋,他明白事情要一步步來,當務之急是先挑二百老兵出來幫自己訓練即將到來的八百新兵蛋子。
在神機營如今最大的千戶去組織集結眾人的時候,朱祁鈺饒有興致的打量著這里的一切。
這個時代的槍:火銃,還是最為原始的狀態,甚至按照后世的定義,這口徑應該算炮了。
這銅制的火銃長約三十五六厘米,口徑高達三厘米,其中三分之二是用來裝填彈藥的前膛,而尾銎(銃柄接口)末端中空,可以插入木制手柄,外沿加鑄了鐵箍加固,防止開裂。
朱祁鈺上手掂量了一下,感覺這個火銃重量不輕,約莫有個五六斤的樣子,在手中并不能如臂使指。
但畢竟是兩世為人第一次摸到這類東西,朱祁鈺心中還是難免有些激動的,況且日后抵御也先還得依靠火銃呢。
只是與沈川溝通一番后才得知,如今這火銃的威力與射程還是甚至都還達不到朱祁鈺心中的猜測,若是平射射程只有兩三百步,大約400米左右。如果選用仰射的方法或許能勉強達到600米的水平。
朱祁鈺很想改進一下這些神兵利器,只是實在是超出了他的知識范圍之外。
不似其他的的穿越者精通這類知識,他唯一能想到增強火銃威力的只有那一硝二磺三木炭的口訣。
如今即便是傳授給匠人讓其研發新的火藥,時間上恐怕也是來不及的。
所幸在他的設想之中就沒打算出城作戰,既然打不到對面,那就等對面自己靠近城墻!
況且這不是還有口徑更大,射程更遠的重器嗎!
朱祁鈺看向放置在更深處,炮膛那能裝下一個冬瓜的碗口銃。
作為紅衣大炮的前身,雖然還遠不能將其拉到開闊戰場上使用,但是在京城彈藥充足的情況下,絕對能讓瓦剌損傷慘重,若是能復刻當年釣魚城的神奇,一炮把也先給崩了那更是再好不過了。
只是不論大炮還是火銃,戰爭的關鍵依舊是人。
便是刀劍再利,將其給予一稚嫩小兒,非但不能斬將立功,反而容易劃傷己身。
如今便是需要那兩百老兵發揮作用的時候了,盡可能快的將新兵從懵懂的兒童成長為雖然青澀但能有所作為的少年。
只是當他看到沈川帶來的一眾老兵,不禁暗自瞠目結舌。
雖然常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
可是他要的老兵,也不能這么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