剿滅項羽后,漢軍凱旋,兵至定陶,劉邦又一次奪了韓信的軍隊。同時,劉邦還派人肅清了少數未降的楚軍,天下就此平定。
漢五年春正月,劉邦履行了對韓信和彭越的承諾。他說:“楚地已定,義帝無后,為了撫恤楚地百姓,應早點確立楚王。齊王韓信習慣楚國風俗,改立為楚王,封國為淮河以北,都城下邳。魏國相國建成侯彭越,愛軍愛民,經常以少勝多,屢次擊敗楚軍,封梁王,封國為魏國舊地,都城定陶”。同時,劉邦還追封長兄劉伯為武哀侯。最后,劉邦又向百姓宣布:八年戰爭,民不聊生,如今天下已定,除斬首極刑者,大赦天下!
此時,劉邦已經基本使秦末混亂的中華大地重歸一統,可以比肩秦始皇稱帝了。但中國人自古崇尚內斂,劉邦明知如此,但自己不能說,而是要等諸侯上疏。韓信、韓王信、英布、彭越、吳芮、張敖、臧荼等幾個諸侯王聯名上奏,美其名曰“冒死拜言”,大意是:秦朝失道,天下共誅,陛下率先攻克咸陽,穩定關中,在亂世中定天下、安萬民。諸侯皆得封地,無高下之分,而陛下在反秦力量中功最大,德最高,應傳于后世,所以請求尊陛下為皇帝。
劉邦冠冕堂皇的回應:“我聽說賢者才能做皇帝,徒有虛名不是我想要的,如今大家都推舉我,讓我可怎么辦”。諸侯再次請求說:“大王白手起家,誅滅暴秦,威震四海。您又從偏僻的漢中之地開始廣施德行,誅不義之賊,賞有功之人,功臣都得到了食邑。大王的功德遠超任何諸侯王,尊皇帝號是實至名歸,愿大王接受尊號以御天下”。
這時劉邦才說:“各位覺得有益于天下百姓就好,那我就接受皇帝尊號”。于是文武百官、諸侯與博士稷嗣君叔孫通選定了吉日。二月初三,劉邦于在汜水北岸正式登基,并定都洛陽,成為大漢開國皇帝。呂雉與劉盈自然的被尊為皇后與皇太子,劉邦已故的母親被尊為昭靈夫人。
劉邦同時下詔立吳芮為長沙王,亡諸為閩越王。兩人都是反秦有功而未被項羽分封,如今被劉邦封王復國。
完成稱帝,這是劉邦人生最高光的時刻,他在洛陽南宮擺下酒席,宴請諸侯部將。劉邦問群臣:“各位英雄好漢都不要瞞朕,一定要說實話。請大家說說看,我為什么能得天下,而項羽又為什么失去了天下呢?”
高起、王陵率先奏對,說道:“陛下傲慢且喜歡侮辱人,但令人攻城略地,對有功者慷慨封賞,共享勝利。項羽雖然寬仁并尊重人,但妒能嫉賢,殺害功臣,懷疑賢能,取勝后不獎勵,得地后不封邑。這就是項羽失去天下的原因。”
在沛縣時,王陵就劉邦的兄長,劉邦曾以兄事之,項羽兵敗后,王陵帶兵歸漢,其地位自不用說,但這個高起是何許人也?《漢書》對他的記載僅有這一處,根據其他史料推測,高起應該是一名武將,但卻憑借首先奏對劉邦的問題而青史留名,可見他的戰功很是有限的。
劉邦聽了似乎并不滿意,他說道:“你們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我不如子房;鎮守后方,安撫百姓,籌集糧餉,保持糧道,我不如蕭何;率軍百萬,戰必勝,功必取,我不如韓信。我能用好這三位人杰,所以才能取得天下。項羽身邊有范增,但卻沒用好他,所以才被我消滅。”眾人聽了都是心悅誠服。
“漢初三杰”就是這樣被劉邦欽定的,蕭何管后勤,張良主謀略,韓信善征戰,都是頂級將才,而劉邦是當時獨一無二的帥才,能讓他們甘心為自己工作。當然項羽也不是一無所有,范增之才,不輸三杰,為項羽出了很多謀國之策,比如擁立熊心為義帝、鴻門宴上殺劉邦、不接受劉邦的求合等等,最終項羽卻中了陳平的反間計,導致范增憤憤離開,急火攻心,發瘡而死。從此,項羽陣營中再無頂級謀士。
劉邦平時大大咧咧,但卻粗中有細,知道第一時間總結勝敗原因,這是成功者的基本素養,值得我們學習。兩千多年來,楚漢相爭的勝敗因素至今仍被人們廣泛的討論,每個人或許都有自己的觀點,但我認為,出自當事人的總結才是最有說服力的,漢滅楚的根本原因就是人才優勢。時至今日,科學技術水平遠超古人,但人才是仍然最寶貴的資源,可見這個觀點永不過時。
定都洛陽不久后,一個叫婁敬的士兵求見劉邦并對他說:“陛下奪得天下的方式與周王不同,定都洛陽多有不便,不如利用舊秦的堅固工事,西入函谷關定都。”劉邦馬上就問張良的意見,張良表示贊同,于是劉邦當日就起駕西去,定都長安。婁敬因此被拜為奉春君,賜姓劉,所以后面他也叫劉敬。《漢書·劉敬傳》詳細記錄了這件事。
婁敬本是齊國人,當時正在前往隴西戍邊,路過洛陽時求見劉邦。婁敬先問劉邦說:“陛下定都洛陽,是要與周王朝比肩嗎?”
劉邦說:“是的。”
婁敬說:“陛下奪取天下的方式與周朝不同。周朝自后稷起,經過唐堯、公劉、太王、文王、武王、成王等多代帝王勵精圖治逐漸強盛,百姓擁護,四海賓服,定都洛陽是因為這里是天下的中心,諸侯納貢的路程遠近基本相同。君王有德便容易以此治理天下,無德則反而就此自取滅亡。定都于此的帝王,必須要以德治天下,而不是憑借地形的險要,致使后代驕奢而生靈涂炭。周朝分裂后,諸侯都不來朝貢了,周王室也沒有辦法,不是因為他們德行不夠,而是形勢所致。如今陛下起兵與豐沛,以三千兵士席卷蜀漢,還定三秦,與項羽拉鋸滎陽,大戰七十場,小站四十場,給天下百姓造成了深重的苦難。陛下若想就此比肩成康,臣認為不可。而且秦地背山面水,四面都有穩固的要塞,就算是有外敵來犯,也可抵御百萬兵馬。同時,這里土地肥沃、物產豐富,可謂是天府之國。陛下西入函谷關定都,即使東邊發生叛亂,只要守住這天下的咽喉,便可高枕無憂。”
于是劉邦詢問群臣的意見,因為大家都來自崤山以東,爭著說周朝享國數百年,秦朝則是二世而亡,不如就定都洛陽。劉邦一時無法決定,就征求張良的意見。張良支持定都長安,劉邦當即決定定都長安,并立刻就駕車西行。婁敬因進諫有功,賜姓劉,封郎中,號奉春君。
在定都這件事上,劉邦可謂力排眾議,中國第二個統一王朝繼續以長安為國都。當年項羽進入咸陽,韓生也曾勸他都關中以霸天下,但卻被項羽以衣錦還鄉之辭拒絕。這再次印證了劉邦的“人才取勝論”,項羽能成一時之霸業,麾下必然也是人才濟濟,但他卻不能充分予以信任和接受建議,最終導致攻守易形,身敗名裂。
而歷史也證明劉邦的選擇是正確的,西漢享國210年,成為中國歷史上少有的200年以上的朝代,對中華民族和世界歷史都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至此,漢朝有了開國之君、皇太子和國都,大漢帝國正式登上歷史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