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給書店把個脈
- 重回1998老街雜貨鋪
- 零天丶冷秋
- 2333字
- 2025-07-14 19:00:00
第二天下午,李墨如約來到了青葉書店。
他沒有帶任何東西,只是穿著一身干凈的便服,像一個普通的訪客。
書店里,王文林和周雅都在。
王晴的父親泡了一壺上好的鐵觀音,茶香裊裊,驅散了書店里幾分陳舊的氣息。
氣氛有些微妙。
王文林作為長輩,又是求助的一方,臉上帶著幾分不自然。
他想保持一家之主的威嚴,又不得不放下身段。
“小墨來了,快坐。”周雅熱情地招呼著,試圖緩和氣氛。
李墨沖他們笑了笑,沒有立刻坐下。
他先是繞著書店,不緊不慢地走了一圈。
他的腳步很輕,沒有發出什么聲音,但他的眼睛,像一臺精密的掃描儀,把書店的每一個角落都盡收眼底。
書架很高,一直頂到天花板,給人一種莊嚴肅穆的感覺,但也帶著壓迫感。
書的分類很專業,文學、歷史、哲學、社科……涇渭分明,但對于普通讀者來說,卻有些望而生畏。
整個書店,除了柜臺后面的一張椅子,再沒有一個可以讓人坐下來歇腳的地方。
光線很充足,但都是來自天花板上慘白的日光燈,缺少了一點溫度。
走完一圈,李墨心里大概有了數。
他在王文林對面的椅子上坐下,王晴則安靜地坐在他旁邊。
“叔叔,阿姨。”李墨先開了口,語氣十分謙遜,“我不是什么專家,就隨便聊聊我的看法,說得不對的地方,你們多指正。”
這個開場白,讓王文林的表情舒緩了不少。
他最怕的就是這個年輕人一上來就指點江山,那會讓他這個長輩的面子掛不住。
“你說,我們聽著。”王文林端起茶杯,示意他繼續。
“我覺得,青葉書店最大的優點,就是‘專業’和‘齊全’。”李墨先是給予了肯定,“整片附近的地方,想找一些冷門或者經典的書,第一個想到的肯定就是這里。這是咱們最大的招牌,絕對不能丟。”
王文林點了點頭,這話說到他心坎里去了。
“但是,”李墨話鋒一轉,“優點有時候也可能成為一種障礙。”
“現在的書店,面臨的競爭對手,不只是其他的書店,還有各種各樣能占據人們時間的東西。我們不能再像以前一樣,等著別人上門,而是要想辦法,把人拉進來,并且讓他們留下來。”
“拉進來?留下來?”周雅重復著這幾個詞,若有所思。
“對。”李墨解釋道,“首先是‘拉進來’。咱們書店給人的第一印象是‘高冷’,好像不是文化人都不好意思進來。我們能不能做一些改變,讓它變得更親切一點?”
他指了指門口的位置:“比如,我們可以把最下面一排書架撤掉,換成幾張舒服的沙發和一張小茶幾。再擺上一兩盆綠植,燈光換成暖色調的落地燈。”
“讓路過的人,能透過玻璃門,看到里面是一個可以舒服看書的地方,而不是一個嚴肅的知識殿堂。”
“把書架撤了?那要少放多少書啊!”王文林下意識地反駁。
“爸,”王晴輕聲說,“我們不是撤掉,是可以把書架往上延伸,或者把一些復本收到倉庫里。重點是,要先把人吸引進來。”
李墨沖王晴投去一個贊許的眼神,繼續說:“這就是‘留下來’。當一個人愿意走進來了,我們就要給他一個留下來的理由。”
“一個舒服的座位,一杯熱茶,一種不被打擾的氛圍。他可能本來只想買一本書,但因為在這里多待了一個小時,他可能會發現另一本他感興趣的書。”
“我們賣的,不應該只是書本身,還應該是一種‘閱讀的體驗’。”
“閱讀的體驗……”王文林咀嚼著這個陌生的詞匯,眉頭緊鎖。
“這不就成了茶館了嗎?”他還是有些抗拒,“我們是賣書的,不是賣環境的。”
李墨笑了笑,他知道這才是最核心的觀念沖突。
他沒有直接反駁,而是換了個角度。
“叔叔,您還記得王晴送我的那本《街道的美學》嗎?”
王文林一愣,點了點頭。
“那本書里說,街道的價值,在于它承載的故事密度。我覺得,書店也一樣。”
“書店的價值,不只在于它有多少藏書,更在于它能在這里,催生出多少關于書的故事。”
“一個讀者,在這里發現了一本改變他想法的書,這是一個故事。”
“兩個喜歡同一位作家的陌生人,在這里相遇,相談甚歡,這也是一個故事。”
“我們提供座位,提供茶水,不是為了降低格調,而是為了給這些故事的發生,提供一個舞臺。”
李墨的語速不快,但他的話打動了王文林。
他沒有談商業,沒有談利潤,他談的,是王文林最在乎的文化和故事。
王晴靜靜地聽著,她發現李墨有一種特殊的能力。
他總能把那些聽起來很功利的商業邏輯,包裝成一種溫暖的,有人情味兒的理想,讓人無法拒絕。
“那……具體要怎么做?”王文林的聲音,已經沒有了之前的強硬。
“我們可以先從一小步開始。”李墨看到對方態度軟化,立刻趁熱打鐵。
“第一,改造一個‘閱讀角’。就像我剛才說的,沙發,暖燈,綠植。投入不大,但能立刻改變書店的氣質。”
“第二,調整一部分圖書的陳列。把那些最經典,但也最‘勸退’的大部頭,往里放一放。在最顯眼的位置,放一些輕松的,有趣的,能引起大家好奇心的書。”
“比如一些設計精美的畫冊,有趣的科普讀物,甚至可以拿出專門一個區域,放一些像《灌籃高手》這樣,質量上乘,又能吸引年輕人的漫畫。”
“這……”王文林又想反對,但這次他忍住了。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我們要開始做活動。”李墨加重了語氣。
“像我們那個故事會一樣,書店也需要有自己的活動。不一定要多熱鬧,但要有持續性。”
“比如,我們可以搞一個‘周末讀書分享會’,或者‘舊書交換日’,讓書在讀者手里流動起來,也讓人與人之間,因為書,產生更多的連接。”
李墨說完,端起茶杯輕輕喝了一口,不再言語。
他把所有能說的都說了,剩下的需要王文林自己去消化。
書店里陷入了長久的沉默。
只有墻上的掛鐘,在滴答作響。
王晴有些緊張地看著自己的父親,她的手心都出汗了。
許久,王文林抬起頭,他沒有看李墨,而是看向了自己的女兒。
“晴晴,你覺得……他說的這些,靠譜嗎?”
王晴迎上父親的視線,用力地點了點頭。
“爸,我覺得,我們應該試一試。”
王文林長長地呼出了一口氣,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擔。
他轉向李墨,眼神復雜,但已經沒有了最初的審視和抗拒。
“好。”他只說了一個字。
“那就……從那個閱讀角開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