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罪犯改造!
- 阿斗掀桌:我劇透,丞相別北伐了
- 游子的鯨魚王
- 2086字
- 2025-08-22 23:40:25
劉禪微微頷首,看向黃皓道:
“那你認為,在如今百姓吃飯問題有望解決之時,朝廷是應當繼續專注于解決百姓‘衣食’之需,還是……應當更專注于朝廷自身的‘強健’與‘革新’?”
黃皓聞言,頓時心頭一緊。
他小心翼翼地窺探著劉禪的臉色,試圖從中讀出圣意。
他仔細琢磨了一下,結合自己平日侍奉左右所見所聞,謹慎的組織著語言:“陛下,奴婢愚鈍不堪,安邦定國的大道理是一點也不懂。”
“但以奴婢這點微末的見識……私底下覺著,或許……或許眼下還是當以整頓朝堂為重。”
說完,他忐忑地看向劉禪,見陛下并無不悅之色,才壯起膽子繼續:
“先帝當年入主益州,雖得地利,卻始終未能完全收服蜀中士人之心。”
“如今陛下即位,勵精圖治,威德日隆。”
“但觀譙周大夫等人過去在朝中的言行舉止,可知益州部分士族離心離德之態,并未根本扭轉。”
“民間百姓得了神稻、新犁,眼見著有了盼頭,人心已經從最初夷陵戰敗后的動蕩恐慌中安穩下來。”
“短時期內,只需按部就班推廣,倒也不必朝廷再投入過多精力安撫。”
“而朝廷中樞,才是國家的根本。”
“若中樞不能上下同心,政令出了宮門便處處受阻,相互掣肘。”
“即便如丞相這般經天緯地的人,有時也不得不耗費大量心力,在各方之間周旋調和,甚至……甚至偶爾也被那些陽奉陰違之事氣得無可奈何。”
他聲音壓得更低,小心翼翼地補充了一句。
劉禪聞言,不禁莞爾。
諸葛亮才能卓絕不假,但涉及切身利益,那些盤根錯節的官員們,自然不會輕易退讓。
也就是丞相極其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能以其人格魅力和道理說服許多人。
換個人,很多利于國計民生的政策,根本寸步難行。
“繼續。”劉禪道。
黃皓得到鼓勵,繼續道:“丞相如此大才,在如今的朝廷局面下,尚且常常感到束手束腳,難以全力施展。”
“故此,奴婢妄言,當前或許……仍當以整頓朝堂、革新積弊、凝聚人心為第一要務!”
“朝綱肅則天下安!”
黃皓這番話,雖出自一個宦官之口,帶著明顯揣測上意和傾向性,但也歪打正著。
劉禪也有此擔心。
百姓的承受能力和精力是有限的。
在剛剛經歷戰亂慘敗、元氣大傷的情況下,立刻又推出一種需要精心耕作的新作物,對百姓而言,未必是福音。
反而可能被視作,朝廷變相的攤派和徭役,容易引發抵觸情緒。
而教育革新則不同。
它初期只作用于一小部分人,影響相對可控,培養出來的受益者,會對朝廷心懷感激,忠誠度更高。
劉禪沉默了片刻,眼中最后一絲權衡猶豫漸漸散去。
“我,知道了。”他揮了揮手,語氣已然不同。
黃皓識趣地躬身,悄然退下。
空蕩的大殿內,劉禪的目光再次投向系統面板,心中已有了決斷。
“民以食為天,溫飽確是根基。”
“但教育,方能決定這根基之上,能建立起怎樣的大廈!”
“系統,若此次功成……”
“我選擇……教育革新大禮包!”
沉默。
系統沒有半點反應。
劉禪白了一眼,知道自己這番話,就是在給瞎子拋媚眼,毫無作用。
他也不在乎。
他需要的只是耐心等待。
等待新體制徹底落地運轉,到那時,獎勵自然會到位。
不過劉禪也清楚,宣布建立‘內閣六部’只是開始,接下來各個要害部門的主官人選,還有得爭。
這關乎各方勢力的重新洗牌和利益分配。
更何況,還有一位同樣身為托孤大臣、鎮守東部邊境、官迷心切的李嚴需要妥善安置。
關于具體人選,劉禪不打算插手。
他對百官的情況、能力,并不是太了解,這種事,只能讓丞相來,何況之前丞相只是沒辦法這么做。
如今……
他給了丞相這樣的機會,他相信丞相會人盡其用,人盡其才,將每個重要官職,都安排給合適的人。
等體制改動結束。
整個大漢都將煥然一新。
以后他再有什么新的規劃和發展任務,推行起來,想必也不會再遇到過去那般巨大的阻力。
除了……科舉!
不過科舉制現在還為時尚早。
這已經不是八字沒一撇的問題,而是連研墨的墨水都還沒準備齊全。
如今的大漢,讀書識字的人口基數太小了,根本不具備推行科舉的基礎。
甚至于……劉禪腦海里閃過一個更宏大的念頭。
全國掃盲!
但這個念頭也就想想。
完全沒實現的可能。
其所需耗費的人力、物力、財力,是現在的大漢完全承擔不起的。
即便是得到了系統承諾的‘教育大禮包’,也難以支撐。
他可不信系統會那么大方,直接憑空變出海量的紙張、成山的書籍以及全套的印刷雕版。
那明顯不現實。
依他對這個‘小氣’系統的了解,不給自己個圖紙都燒高香了。
剩下的全都得靠自己。
回過神來。
劉禪忽然想起另一件事。
楊洪從漢嘉押解回來了一萬多名正在服刑的勞役犯。
這些人中,三教九流,魚龍混雜,想必有一些人是具備特殊手藝的。
甚至能識字、算術。
讓這些人去服力役,有點屈才了,就算是現代,要是能搞出發明創造,罪犯都能減刑。
自己是不是可以效仿一下?
建立一個機制,將這些刑徒中的‘人才’篩選出來,將他們的利用價值最大化?
如此一來。
既能向天下展現朝廷‘求賢若渴’、‘不廢人才’的胸懷,也能真正做到‘人盡其才’,提高用人效率。
最關鍵的是,這也是向全天下傳遞一個強烈的信號。
只要你有真才實學,哪怕曾誤入歧途,只要誠心改過,朝廷依然愿意給你一個重新開始、甚至為國效力的機會。
這又何嘗不是為那些身處底層、卻懷有技藝的人們,額外提供了一條狹窄卻真實的上升通道?
想罷,劉禪不再猶豫,朝殿外揚聲道:“來人,傳我口諭,召楊洪即刻入宮覲見,我有要事相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