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新增 佳作95—96
- 讓你的記敘生花:時師教你記敘
- 時師
- 3356字
- 2025-06-19 14:27:27
第98章 佳作95—96
【典題74】
“得與失”(2021年高考浙江卷作文題)
有人把得與失看成終點,有人把得與失看成起點,有人把得與失看成過程。
對此,你有怎樣的體驗與思考?寫一篇文章,談談自己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選,立意自定,題目自擬。②明確文體,不得寫成詩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襲、套作。
【文題點撥】
價值觀影響“得”與“失”的價值判斷,“得與失”觀決定“階段”論;“起點”“終點”“過程”之間呈錯綜復雜的關系。考生既要省察過去,還要關注當下,更要憧憬未來。
這道題目表面上看依然是常規的對立型思維,但實質上二者的關系更開放,需要考生在具體語境中進行分析研討,要把握好“得與失”和“終點”“起點”“過程”這兩組概念、三對關系,僅僅抓住“得與失”是不夠的。“把得與失看成終點”“把得與失看成起點”,這二者明顯應該加以辨析并以批駁為主,而立論主要是“把得與失看成過程”,圍繞為什么要“把得與失看成過程”,為什么不能單單“把得與失看成起點或終點”來展開論述。
材料中對待“得與失”的三種態度,其實就是三種人生態度。把得與失看成是終點的人,其實是“唯結果論”;把得與失看成是起點的人,其實是“唯動機論”。這兩者都是“把人生的得與失當成了人生”。人生有起點有終點,終點就是死亡——這是人生最后的結果。起點與終點之間,就是人生。只有把得與失看成一個過程,才有可能看到更多的風景。在寫作時要從行為動機、原因、價值及解決問題的途徑等方面,上升到生活、人生、社會的價值意義的高度去談論,道他人不能道之言,以展現思想的深度,否則單一討論“得與失”的辯證關系,容易偏離主題,寫成“失敗乃成功之母”“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之類的雞湯文。
平心而論,這道題目的邏輯和我們生活的邏輯并不是完全吻合的。事實上,在最講究得與失的高考場上,讓考生去談論“得與失”的問題本身就有點荒謬的美感。“起點”“過程”“終點”在生活邏輯之中,永遠是相對的、連續的,很難強行地割裂開來。題目里的三種觀點看上去邏輯界定是很清晰的,但是實際上在生活之中是很難成立的。且“得與失”作為寫作話題有點陳舊,不易引起考生寫作上的新鮮感與興奮感。
佳作95
歷得失為階,閱人生盛景
【整飭的語句,鮮明的態度。】
命運的骰子在棋盤里跳動,生活的天平在刀尖上搖擺。【連喻開篇,文字脫俗!】在這個社會大潮澎湃洶涌的時代,悲喜得失乃是常景。若以此為終點便是畫地為牢,自囚于繭房。依愚之見,應當以得失為邁向遠方的階石,方能在此處攀高的過程中閱得人生盛景。【點題。亮出觀點。】
行走于人生亙古的旅途之中,我們每一個人都是與時代共呼吸的螻蟻,起伏顛簸于歷史之浪尖,更別說人生之陰晴圓缺,得失乃家常之事。將短暫的“得”作為終點,不思進取,終有樓臺倒塌之日;將一時的“失”視為結束,就地“躺平”,就會陷人自怨自艾的窠臼之中。【具體地分析視“得”“失”為終點之弊。】得失并不是一曲終焉,而是樂章音符的起落,唯有將其看作人生征途中的一處小景,方不至于落入熊培云所言的“提取意義時存在的視覺盲區”,【“不是……而是……唯有……方……”,其間是嚴謹的邏輯。】驅散冷氣,繼續手擎炬火,向前行進。
然而,將得失看作過程,并不等同于列車窗旁的過眼云煙。【讓“將得失看作過程”觀走向縱深。】
雖有社會之穹頂在上,歷史之戰車碾來,我們依舊能迎來人類群星閃耀的夜空,這便是人生而為靈、生而有力的意義所在。我們不愿做生命的看客,而要著手繪制新章,那么就要從得失之中提取經驗。沈復于風雨飄搖之中洞悉百態,提筆寫下《浮生六記》;韓退之以儒教百年之淪喪為旨,著《原道》立人生信碑;蘭德茍縮于極權統治陰影之下潛心研究,終發現客觀主義之坦途;埃德蒙以過往冤屈為養分,終開出最靡麗的“復仇之花”。【一組典例,鋪排而出。博涉古今中外,可見視野之闊。】不以得失為下山捷徑,而是以之為階。不寄望于“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云”的幸事,而是明得失、知其理,以過往的自己為階,扶搖而上理想國。
人之如此,國亦如此。五千年弦歌不輟,我們有“天朝上國”的大得之時;半世紀煙焰張天,我們有血染沃土的大失之時;一百載歷久彌新,我們有得失之后以此為鑒的復興長征;九萬里風鵬正舉,我們是現在與歷史共同孕養出的“平視世界”的后浪。【“五千年”“半世紀”“一百載”“九萬里”,一組數字,讓讀者領略到作者全局在胸的氣派。】凜冬之時,波譎云詭,權力政治正在回頭,世界的秩序隱隱崩解。荒原與叢林之中,我們只需沉潛得失之中,提取意義,武裝自己,便可俯身瞠水,提起破局的投槍。【形象性的文字,提升了議論文的境界。“提取意義”,乃對前文引用熊培云文字的呼應。】
“冀以塵霧之微補益山海,熒燭末光增輝日月。”以得失為階,我們不做順流而下的烏合之眾,不做固步自封的囚徒,把得失作為人生旅途的過程,也作為沉潛自我的借鑒。【對上文作歸結,要言不煩。】拾階而上,閱人生盛景;奮進昂揚,“青年定當不負你望”。【豪情滿懷的結尾!】
【簡評】
這是力主“把得與失看成過程”的一篇佳作。
文章能生發出“應當以得失為邁向遠方的階石”的觀念,且全文圍繞這各觀念展開論證,見解不俗;第二段論述非常巧妙,屬于全文的點睛之筆;文章論證富有層次感。
最為吸睛的是文章語言,典雅,生動,自然,大氣,很有特色,。
佳作96
淡得失,精自己,悟生命
塞翁失馬之典流傳甚久,得失之理也甚分明,那么得與失究竟是起點,還是終點,抑或是過程呢?筆者以為,這因人而異。然吾輩當向淡得失、精自己、悟生命之方向趨近。【不糾纏于“得與失究竟是起點,還是終點,抑或是過程”,宕開一筆,確立了“淡得失、精自己、悟生命”的中心。】
視得失為終點的,多為功利喧囂、格局狹小之人。得失結局牽動著他們躁動不安的內心。他們為蝸角虛名、蠅頭微利而疲于跋涉卻不知止息,患得患失是他們的人生寫照。【剖析“視得失為終點的”心態。】
而將得失看成起點的,于個人而言,是精進自己的積極姿態。儒家以積極姿態人世,“正其義不謀其利”,是因為他們將自我精進看得比得失更重。葉嘉瑩以詩詞養性,棄擲金錢名利之得失,是將對詩詞人生的精進置于得失高標之上。【剖析“將得失看成起點的”心態。佐以儒家持論,葉嘉瑩典例,可謂有理有據。】
于民族、國家而言,將得失視為起點的,則是敢于直視時代、以駝負歷史之姿展望未來的上進姿態。施塔姆言:“我和許多同時代的人都背負著天生口齒不清的重負。”而面對現代化語境下個體發聲的無力,中國給予自媒體以權限與自由,人們在這里共勉奮進,攜手而前。
除了起點的功利、終點的精進,得失其實更是一種生命的過程。【一個“其實”,讓作者的“過程論”凸顯出高度。】朱光潛有言:“每個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將得失看作一種過程,消解了得失原有的拘固與局限,而將得失內化為生命的一部分。“是誰走過山川湖海,卻囿于廚房和愛?”以宏大復歸渺小,視得失為生命過程,使得失復歸生命本真的內核。梭羅的瓦爾登湖、高更的塔希提島、陶淵明的南山菊畔,又何嘗不是將世間的得失化作一泓湖水,靜靜地蕩漾于人間心田呢?【因為梭羅、高更、陶淵明,結句的發問想來會激起讀者的共鳴。】
但消解得失,全然無為卻又過于異化得失這一過程,已然成為現代犬儒主義的借口與“喪文化”的避風港。面對得失,最好的姿態當是棄其終點之功利,持其起點之精進,以昂揚之姿復歸過程之本真。【深入一層,闡釋“復歸過程之本真”的認知。】
余光中在《寫給未來的你》中諄諄告誡孩子“要有勇氣正視自己的缺點”,從自我面對落差時的失落轉至向上追趕的姿態。但他更贊賞理想主義者,認為理想主義者的人生才是有色彩的人生,將亙古不斷的得失轉化為生命過程。這種精進后復歸人生過程的本真,才是面對得失的最佳姿態。【承上,闡釋“面對得失的最佳姿態”。】
傅雷言,人生的關是過不完的,等到過得差不多的時候,又要離開這個世界了。得失也是如此。淡得失,方撇功利;精自己,方昂揚,終至悟生命之姿。【回扣文章的標題,也是重申文章的中心論點。】
【簡評】
文章以別致的標題統領全篇,綱舉目張;開篇直接點題,過渡自然;主體部分內容豐富,所舉事例、名句折射出作者日常閱讀之豐,結合論點進行的分析很貼切,有深度,有些句子堪稱金句,具有振聾發聵的效果。全篇首尾呼應,始終緊扣“得失乃生命過程”展開論述,要言不煩且切中肯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