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96章 礪石開渠固田基

  • 古滇異世錄
  • 孑然一蓑煙雨
  • 5122字
  • 2025-08-18 07:30:00

勒勒的竹簍里開始裝得下整捆的龍竹枝時,蒼云山的晨霧已經(jīng)能分清新舊。新霧是青綠色的,裹著梯田里蒸騰的水汽;舊霧是銀灰色的,帶著山骨深處的涼。他蹲在最高層梯田的田埂上,看阿爸用竹繩將五根龍竹捆成一束,竹節(jié)相撞的脆響里,混著遠處導(dǎo)流渠改造的叮當(dāng)聲——那是阿黑叔帶著漢子們在給渠壁嵌青石,鏨子敲在石頭上,像在給大山叩門。

“勒勒,把這捆竹枝送到北坡去。“阿波爺爺?shù)穆曇魪撵F里鉆出來,老人手里捏著根測繩,繩頭系著塊紅布,正丈量著新規(guī)劃的截洪溝走向。勒勒注意到,爺爺?shù)哪_步比去年沉了些,竹杖點地的聲音也更響,杖頭的鐵皮包漿里,嵌著幾粒洗不掉的紅土。“北坡的土松,“爺爺順著他的目光看向坡底,那里去年雨季塌了半畝田,露出的山骨白森森的,“龍竹的根能像篾條似的纏牢土塊,比石頭管用。“

這年的雨水來得格外執(zhí)拗,端午過后就沒歇過。勒勒清晨去巡渠時,發(fā)現(xiàn)渠水的顏色一天比一天深,從清亮的翡翠色變成了褐紅色,像摻了寨心的紅土。“這是山在咳嗽呢。“阿皮奶奶正將曬干的“過江龍“草藥捆成束,掛在竹樓檐下,銀發(fā)上沾著的草籽像撒了把碎銀,“這種草藤最能纏石頭,等下讓阿黑他們鋪在渠底。“她指著遠處云霧翻涌的山口,“那里的水聲變了調(diào),往年是叮咚,今年是轟隆,得早作打算。“

最先出事的是西坡的三級田。那天勒勒正在給田埂補草,忽然聽見腳下傳來“咔嚓“一聲悶響,像有什么東西在土里斷裂。他慌忙后退時,整段田埂已經(jīng)開始往下滑,褐紅色的泥漿裹著碎石頭,像條發(fā)怒的小蛇,順著坡勢往二級田涌。“喊阿黑叔!“勒勒的喊聲剛起,就被驟密的雨聲吞了一半,他抓起身邊的竹耙往田埂缺口插,耙齒陷進泥土的瞬間,掌心里傳來一陣劇烈的震顫——那是山骨在松動的信號。

阿黑叔帶著人趕來時,雨已經(jīng)把梯田澆成了混湯。漢子們赤著腳跳進泥水里,用身體抵住竹編的擋泥簾,簾后的空隙里,婦女們正往里面塞預(yù)先備好的稻草捆和石塊。“勒勒,去拿'鎮(zhèn)渠石'!“阿黑叔的吼聲混著泥水濺起的聲響,他指的是去年冬至埋在渠口的那塊青石,石上刻著梯田的圖案,邊緣還纏著三圈銅絲。勒勒蹚著過膝的泥水往渠口跑,腳底的紅土像活了似的,一踩一滑間,竟能感覺到泥土深處細微的流動。

當(dāng)那塊鎮(zhèn)渠石被撬起來時,所有人都倒吸了口氣——石底的泥土已經(jīng)被泡成了漿,原本平整的石面,竟陷下去一個淺淺的窩。“山骨空了。“阿波爺爺用竹杖戳了戳石下的泥,杖頭沒入半尺深,“雨水順著石縫往深處滲,把底下的土淘空了。“他忽然轉(zhuǎn)向北坡,那里的霧氣正變得渾濁,“截洪溝得再加寬三尺,把水往山澗引,不能讓它再啃田埂的根。“

連夜趕工的截洪溝像條青灰色的帶子,纏繞在北坡的半山腰。溝壁是用“竹籠石“砌的——阿黑叔的新法子,將拳頭大的石塊裝進竹編的長籠里,再層層疊起,竹籠間用藤條拉緊。“竹會爛,但石頭不會跑。“阿黑叔抹了把臉上的泥,給勒勒看他手掌上的新繭,“等竹籠爛透時,石頭早被新長的草纏住了,就像給溝壁長了層筋骨。“勒勒湊近看,發(fā)現(xiàn)每個竹籠里都墊著層稻草,“這是阿皮奶奶說的,稻草能吸水,還能讓石頭咬得更緊。“

暴雨最猛的那夜,勒勒被山吼般的轟鳴驚醒。他爬起來扒著竹樓的縫隙往外看,只見北坡的截洪溝里,洪水裹著泥沙奔涌而下,青灰色的竹籠石在濁浪里時隱時現(xiàn),像一排不肯退讓的脊梁。忽然,最下端的幾個竹籠被沖得搖晃起來,阿波爺爺舉著松明火把站在溝邊,火光里,老人正指揮著漢子們往籠里塞新的石塊,火把的光在每個人的臉上跳,把汗珠照得像碎金。

“勒勒,拿麻繩來!“阿媽的聲音帶著急,她正和幾個婦女往溝邊遞石塊,銀鐲子在黑暗里劃出細亮的弧線。勒勒抱著麻繩跑過去時,腳下被什么東西絆了一下——是阿皮奶奶的藥簍,里面的“過江龍“草散了一地,草葉上的水珠在火光里滾落,像誰在掉眼淚。“這草能救命。“奶奶不知何時也來了,正將草葉塞進竹籠的縫隙,“它的根會順著石頭爬,過了這季雨,就能把溝壁纏成鐵打的。“

天快亮?xí)r,洪水終于瘦了下去。勒勒跟著阿波爺爺去檢查截洪溝,發(fā)現(xiàn)最險的那段果然塌了個缺口,但缺口前,幾棵被沖歪的龍竹竟形成了天然的屏障,竹枝纏繞著石塊,攔住了大半泥沙。“這就是為啥要在溝邊栽竹子,“爺爺摸著竹節(jié)上的傷痕,“它們比人懂怎么跟水較勁。“他忽然蹲下身,從泥里撿起塊東西——是去年埋在寨心的紅土塊,不知被洪水沖了多遠,此刻竟嵌在竹根縫里,紅得像塊凝固的血。

災(zāi)后清點時,西坡的三級田丟了兩丘,北坡的截洪溝塌了七丈,但最讓人揪心的是導(dǎo)流渠的總閘——那塊刻著分水刻度的青石被沖得偏移了半尺,原本精準的水流分配全亂了。阿黑叔蹲在閘邊唉聲嘆氣,手里的鏨子在石頭上劃出雜亂的痕。“別急。“阿波爺爺搬來塊新的紅土,捏碎了和成泥,一點點填補青石下的縫隙,“石頭歪了,人心不能歪。咱們哈尼人修渠,先修的是心里的準星。“

重新校準水閘那天,阿皮奶奶帶著婦女們做了件怪事——她們在閘口的石縫里塞進了七根不同的草藥根,有“穿石藤“、“鎖龍草“,還有能治跌打損傷的“血竭“。“石頭也會累,也會疼。“奶奶用銀簪把藥根往深處捅,“這些草能給石頭舒筋活血,讓它站得更穩(wěn)。“勒勒看著藥根在石縫里慢慢舒展,忽然想起阿波爺爺說過的話:“山和人一樣,你對它用心,它就對你留情。“

接下來的三個月,全寨人都在跟山骨較勁。阿波爺爺帶著勒勒他們在坡地挖“魚鱗坑“——半圓形的土坑像魚鱗似的排列,坑里栽上耐旱的果木,坑沿用石頭壘起,既能存雨水,又能擋泥沙。“每坑間距五尺,深三尺,“爺爺用測繩量給勒勒看,“這是祖上傳的'五三口訣',坑太小存不住水,太大又會傷著山的皮肉。“勒勒數(shù)著坑里栽下的果苗,有野核桃、酸木瓜,還有阿皮奶奶特意找來的“固土茶“,葉片揉碎了聞,有股淡淡的鐵銹香。

阿黑叔的竹籠石工藝越發(fā)精細了。他讓人把竹子劈成三指寬的篾條,先在火塘上熏出弧度,再編成上寬下窄的籠,這樣裝石頭時,底部能咬得更緊。“你看這籠口的花紋,“他給勒勒展示新編的竹籠,邊緣織著稻穗圖案,“這是給山神看的,告訴祂我們種稻子不容易,手下留情。“漢子們抬著竹籠往新修的攔沙壩去時,腳步踩在紅土上,踏出的腳印里很快滲出細水,像土地在回應(yīng)他們的重量。

勒勒在自己負責(zé)的那片坡地栽滿了“爬地松“。這樹種長得慢,枝條卻貼地蔓延,根系在土里織成密網(wǎng)。阿皮奶奶教他,栽苗時要在根須上裹層紅土泥,再摻把碎稻殼:“紅土能讓根認家,稻殼能讓土透氣,就像給松苗帶了包家鄉(xiāng)的干糧。“他看著松苗在風(fēng)中微微搖晃,忽然發(fā)現(xiàn)每棵苗的朝向都略有不同——阿波爺爺說過,要順著山勢的肌理栽,不能跟山較勁,要借山的力。

秋雨再來時,勒勒已經(jīng)能分辨出安全的雨聲和危險的雨聲了。安全的雨是“沙沙“的,像阿皮奶奶紡麻線;危險的雨是“咚咚“的,像阿黑叔鏨石頭。這夜下的是“沙沙“雨,他披著蓑衣去巡田,發(fā)現(xiàn)新修的截洪溝里,水流正順著竹籠石的縫隙均勻地淌,溝邊的龍竹已經(jīng)抽出新枝,竹影投在水里,像給水流搭了座綠橋。

走到西坡時,勒勒看見阿波爺爺正蹲在修復(fù)好的田埂上,用手捧起田水嘗了嘗。老人的動作很慢,水流從指縫漏下去,在紅土上洇出小小的圓暈。“今年的水甜了些,“爺爺轉(zhuǎn)頭對他笑,皺紋里還沾著白天修渠的泥,“因為它知道,咱們不是來搶山的,是來給山添筋骨的。“他指著田埂內(nèi)側(cè)新鋪的“草毯“——那是用曬干的“過江龍“和稻草混合鋪成的,草間已經(jīng)冒出了細碎的綠芽,“你看,草都愿意留下來幫忙了。“

截洪溝邊的“魚鱗坑“里,野核桃苗已經(jīng)長到勒勒膝蓋高。他數(shù)了數(shù),一共三百六十五個坑,每個坑里都積著淺淺的雨水,水面上漂著片落葉,像給山神留的便簽。阿黑叔新做的分水竹管就架在坑邊,竹管上的孔比去年多了三個,分別對應(yīng)著高、中、低三檔梯田的用水量。“這是看蜂箱學(xué)的,“阿黑叔調(diào)試著竹管角度,“蜂群會根據(jù)蜜源多少調(diào)整進出的洞口,咱也得讓水知道,哪塊田急著喝水。“

勒勒的小陶罐里,現(xiàn)在分層裝著三樣?xùn)|西:最底層是北坡的紅土,中間是截洪溝的青石碎,最上面鋪著層“固土茶“的種子。他把陶罐放在寨心那棵老茶樹下,樹是當(dāng)年從蒼云山帶來的,如今枝椏已經(jīng)能遮住半片曬谷場,根系在土里蔓延的范圍,比阿波爺爺用測繩量過的還要廣。“樹知道哪里的土結(jié)實,“爺爺曾摸著樹干說,“它的根會跟著穩(wěn)當(dāng)?shù)牡胤阶撸艘苍撨@樣。“

一場初冬的晴日里,全寨人聚在新修的攔沙壩上。壩體用竹籠石砌成,頂端種著排柳樹,柳枝已經(jīng)開始扎根,有些根須甚至穿出竹籠,扎進了旁邊的紅土里。阿波爺爺讓人在壩中央立了塊石碑,碑上沒刻字,只嵌著塊從蒼云山帶來的紅土塊,土塊周圍,用七色彩石拼出了梯田的形狀。“字刻在石頭上會風(fēng)化,“老人撫摸著紅土塊,“但種在心里的規(guī)矩不會。“

勒勒蹲在石碑旁,看陽光透過柳樹枝,在紅土塊上投下晃動的光斑。他忽然明白,哈尼人對抗的從來不是山,而是山的脾氣;守護的也從來不是田,而是和土地說話的方式。就像這紅土,從蒼云山到新家園,變的是地方,不變的是把他鄉(xiāng)認作故鄉(xiāng)的勇氣。

遠處的導(dǎo)流渠里,清水正順著新嵌的青石壁流淌,叮咚聲比去年清亮了許多。勒勒知道,明年雨季還會來,山骨里的土還會松動,但他不再害怕——竹籠石會攔住泥沙,截洪溝會引走激流,“過江龍“的根會纏牢石頭,而哈尼人的腳印,會像鏨子一樣,在這片土地上刻下越來越深的痕跡。

他摸了摸懷里的小陶罐,紅土的溫?zé)釓墓薇跐B出來,像握著一團不會熄滅的火。風(fēng)從梯田上吹過,帶著稻茬和新草的氣息,勒勒仿佛聽見無數(shù)祖先的聲音在風(fēng)里說:穩(wěn)住了,孩子,咱們的根,已經(jīng)扎進這山的骨頭里了。

晨霧還沒散時,勒勒已經(jīng)背著竹簍在截洪溝邊轉(zhuǎn)了三圈。簍里裝著阿皮奶奶昨晚炒好的茶籽,每顆籽上都劃了道小口——這是催芽的法子,奶奶說劃破殼的籽,根會扎得更急。溝里的水退了些,青灰色的竹籠石露出大半,石縫里卡著的枯樹枝被沖刷得干干凈凈,倒讓新抽出的竹枝顯得更綠了。

“看這青苔。”阿波爺爺不知何時站在身后,老人用竹杖輕點溝壁,石面上剛長出的青苔毛茸茸的,像給石頭裹了層綠絨布。“青苔肯長,說明水穩(wěn)了,沒再亂啃石頭。”他彎腰撿起塊被水流磨圓的卵石,遞給勒勒,“你摸,這石頭邊緣是暖的。要是涼颼颼的,就說明水還在往深處鉆。”

勒勒的指尖剛碰到卵石,就聽見北坡傳來吆喝聲。阿黑叔正指揮著幾個后生往“魚鱗坑”里填新土,坑沿的石頭被雨水泡得發(fā)亮,坑里的野核桃苗卻比上周躥高了半指。“阿波爺爺說的‘三填兩踩’,”阿黑叔隔著霧氣喊,他正用腳把坑邊的土踩實,“填一層土踩兩下,根才肯往深處扎,不然風(fēng)一吹就倒。”勒勒注意到,每個坑邊都擺著塊巴掌大的石板,石板上還留著阿黑叔用鏨子刻的小槽,“下雨時,雨水順著槽往坑里流,不會漫到外面沖土。”

近午時分,霧氣散成了輕紗,勒勒跟著阿皮奶奶去檢查田埂上的“草毯”。那些混合著“過江龍”和稻草的鋪層,已經(jīng)和紅土長在了一起,草間冒出的新綠里,還藏著幾顆野豌豆——是奶奶特意撒的,“豌豆根會結(jié)瘤,能給土添力氣,來年翻耕時,就是最好的肥。”她蹲下身,用銀簪挑起一縷草,“你看這根須,已經(jīng)纏上田埂的土了,就像給田埂系了根腰帶。”

忽然,西坡傳來一陣驚呼。勒勒和奶奶跑過去,只見剛修復(fù)的二級田埂上,裂開了道指寬的縫,縫里正往外滲泥水,像傷口在淌血。阿爸和幾個漢子已經(jīng)跪在埂上,用手往縫里塞稻草,可泥水總把稻草沖出來。“拿‘血泥’來!”阿波爺爺?shù)穆曇魪墓∧穷^傳來,他說的是用紅土、桐油和糯米漿和成的泥,是哈尼人補田埂的“特效藥”。

勒勒抱著裝血泥的陶罐跑過去時,阿皮奶奶正往縫里撒“穿石藤”的粉末。“這草粉遇水會發(fā)黏,能讓泥抓得更牢。”奶奶的銀鐲子在泥里蹭得發(fā)亮,“就像給傷口敷藥前,先撒層消炎的粉。”阿爸接過血泥,像揉面團似的捏成團,再順著裂縫往里塞,每塞一把,就用木槌敲三下,“敲出聲,是告訴山骨,咱們在補它的傷呢。”

裂縫補好時,太陽已經(jīng)斜過山頭。勒勒坐在田埂上喘氣,看阿波爺爺用竹杖沿著裂縫劃了個圈,圈外又栽了三棵爬地松。“這圈是記號,松是哨兵,”老人拍著松苗,“它們的根會順著裂縫長,明年再來時,這縫就成了松根的家,再也裂不開了。”風(fēng)從梯田上吹過,松苗輕輕搖晃,倒像在點頭應(yīng)著。

暮色漫上來時,勒勒最后看了眼西坡的田埂。那道補好的裂縫上,新鋪的草毯已經(jīng)蓋嚴實了,草間還插著根系紅布的竹枝,在晚風(fēng)里輕輕飄。遠處的截洪溝里,水流叮咚,像在哼支平緩的調(diào)子,竹籠石在暮色里泛著青灰的光,像一排守著家的老人。

他摸了摸懷里的小陶罐,茶籽已經(jīng)吸了潮氣,殼上的小口處,隱約能看見點嫩白的芽。勒勒忽然懂了,哈尼人對抗的從不是山,是山的急脾氣;守護的也不是田,是和山好好過日子的法子。就像這茶籽,破了殼才肯扎根,人也得熬過風(fēng)雨,才能在土里長出新的希望。

夜風(fēng)帶著泥土的暖香,勒勒往回走時,聽見田埂下的泥土里,傳來細微的聲響——是松根在往深處鉆,是草籽在破土,是山骨和新土,正慢慢長成一家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乌拉特前旗| 寿宁县| 读书| 巴林左旗| 炉霍县| 石城县| 合山市| 楚雄市| 深水埗区| 克什克腾旗| 普定县| 淮南市| 兴安县| 南郑县| 神池县| 蛟河市| 兰考县| 安丘市| 新竹市| 文昌市| 龙川县| 长沙市| 丰顺县| 闻喜县| 柯坪县| 清涧县| 襄城县| 金平| 镇坪县| 桐庐县| 九龙城区| 邵东县| 普兰店市| 普定县| 抚顺县| 绿春县| 扎鲁特旗| 荣成市| 南木林县| 洞头县| 平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