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祜老人尼雅把最后一塊茶餅壓進竹簍時,火塘里的栗柴“噼啪”爆了個火星,濺在陶制茶罐上。木果蹲在旁邊添柴,看老人手腕上的銀鐲隨著動作輕晃,鐲子內(nèi)側(cè)刻著的小茶樹紋,被炭火映得像在發(fā)芽。
“咱拉祜人往南走的第三個年頭,”尼雅忽然開口,往罐里撒了把烤焦的糯米,“遇上了瘟疫。那時候你爺爺才十三,背著半簍茶籽走在隊伍最前頭。”
木果往火塘里塞了塊松明,火光突然亮起來,照見竹樓墻上掛著的舊蓑衣。那是用野麻和茶樹枝編的,邊角磨得發(fā)亮,據(jù)說跟著祖輩走過永德雪山的九十九道梁。
“瘟疫是從瀾滄江邊的寨子傳過來的,”尼雅的聲音慢下來,像在數(shù)火塘里的炭粒,“早上還跟咱換鹽巴的阿嫂,中午就倒在了竹樓里。你爺爺說,那病邪乎得很,人發(fā)著燒說胡話,嘴里凈念叨雪山的名字?!?
而噶嬸娘端著竹篩走進來,篩里曬著剛采的薄荷,綠得能掐出水?!袄陷厒飨聛淼姆ㄗ?,”她把薄荷葉撒進陶罐,“瘟疫時就用這蒼云山薄荷煮水,喝得人渾身冒熱汗,倒比啥藥都管用?!?
木果想起巖老爹說過,拉祜人從不釀酒,遷徙路上全靠山泉水和草藥茶解渴。那時其他寨子的人總笑他們“不懂滋味”,可瘟疫來的時候,偏偏是這清苦的茶水,讓拉祜人的隊伍少了許多病患。
“你奶奶是個厲害角色,”尼雅捻起片烤得卷曲的茶葉,“她把帶來的茶籽全泡進山泉里,讓娃娃們天天喝。說這是永德雪山的‘樹精水’,能擋災(zāi)。后來才知道,茶籽泡的水真能凈腸,那些喝了的娃,竟都躲過了瘟疫。”
阿黑扛著捆新砍的茶樹枝走進來,枝椏上還掛著片枯葉?!白蛱烊ドn云山西坡,見著塊老石碑,”他把樹枝靠在墻角,“上面刻著拉祜文,說‘火塘不熄,茶籽不落’。該是咱祖輩歇腳時立的?!?
尼雅的銀鐲輕輕撞在茶罐上,發(fā)出清脆的響。“過瘴氣谷那年更險,”她望著罐里翻騰的茶湯,霧氣把臉遮得朦朦朧朧,“谷里的樹長得跟鬼爪似的,瘴氣早上是白的,到了中午就變成青黑色,聞著像爛茶葉。”
木果想起勒勒昨天采來的毒蘑菇,菌蓋也是青黑色的,被尼雅用銀簪子一試,簪子立刻黑了半截。“那時候咋辨方向?”他追問,手里的火鉗不小心碰翻了炭灰,露出底下埋著的茶果。
“靠茶籽發(fā)芽?!蹦嵫判Φ醚劢嵌哑鸢櫦y,像曬干的茶葉紋路,“祖輩把茶籽撒在歇腳的地方,哪處的芽往南長,隊伍就往哪走。瘴氣谷里的土是紅的,茶芽卻長得格外直,像有人提著它們往上拔?!?
而噶嬸娘端來一碗酸筍湯,放在火塘邊的石板上。湯里飄著幾片茶葉,是去年秋天在瘴氣谷舊址采的,泡在湯里竟帶著股清甜味?!艾F(xiàn)在的娃子有福了,”她用筷子撥著茶葉,“當(dāng)年你奶奶在谷里生你姑婆,就靠嚼生茶葉止渴,說那樣生下來的娃,哭聲能穿透瘴氣。”
火塘邊的竹凳上,放著個裂了縫的陶罐。尼雅說這是洪水那年剩下的唯一物件,罐身上糊著的茶樹葉,至今還能看出當(dāng)年被水泡過的痕跡。“瀾滄江漲水那天,”老人的聲音低下去,“隊伍剛過吊橋,橋就被浪沖斷了。你爺爺抱著這罐子坐在樹杈上,罐里的茶籽泡了三天三夜,撈出來照樣能發(fā)芽?!?
木果伸手摸了摸陶罐的裂縫,邊緣被摩挲得光滑。聽巖老爹說,拉祜人記不清先輩是從哪支分出來的,只知道每次遷徙,必帶三樣?xùn)|西:能發(fā)芽的茶籽,能生火的火石,還有這裝茶籽的陶罐。
“洪水退了之后,”尼雅往火里添了把茶籽殼,“咱在蒼云山扎營。你太奶奶把泡脹的茶籽埋在帳篷周圍,說要是能長出苗,咱就不走了。第二年春天,帳篷四周冒出一圈綠芽,像給營地扎了道籬笆。”
阿黑突然想起什么,從懷里掏出片干枯的樹皮?!斑@是在老茶園發(fā)現(xiàn)的,”他把樹皮湊近火塘,上面隱約有刻痕,“像不像拉祜文的‘家’字?”尼雅瞇眼瞅了瞅,突然紅了眼眶:“是你爺爺刻的。他說茶樹種在哪,火塘支在哪,哪里就是家。”
暮色漫進竹樓時,尼雅開始烤茶。她的手抖得厲害,卻在數(shù)到第七十三下時突然穩(wěn)住——那是拉祜人遷徙途中走過的七十七個村寨里,唯一沒遭過災(zāi)的寨子。木果看著茶葉在罐里翻滾,突然明白老人說的“火塘映史”:那些沒寫進書本的苦難,都藏在茶罐的焦香里,藏在銀鐲的刻紋里,藏在代代相傳的抖罐聲里。
“咱拉祜人忘了從哪來,”尼雅把烤好的茶倒進粗陶碗,茶湯紅得像瀾滄江的落日,“卻記著往哪去。你看這茶,在永德雪山是苦的,到了蒼云山就帶了點甜,就像咱的日子。”
木果喝了口茶,舌尖先苦后甘,像把祖輩走過的路嘗了個遍。火塘邊的人們漸漸散去,阿黑扛著茶樹枝去補籬笆,而噶嬸娘帶著勒勒去收晾在竹架上的茶籽。尼雅把那塊刻著“家”字的樹皮,輕輕放進裝茶餅的竹簍里,旁邊挨著那只裂了縫的陶罐。
夜風(fēng)吹進竹樓,火塘里的余燼忽然亮了亮,照見墻上蓑衣的影子,像個彎腰前行的人,背著茶籽,向著南方的燈火慢慢走。木果往火塘里添了最后一塊柴,心想明天要把這些故事刻在新做的茶罐上——拉祜人的歷史不用紙筆,只消一罐茶、一塘火,就能在蒼云山的風(fēng)里,傳得很遠很遠。
天剛蒙蒙亮,勒勒就踩著露水鉆進茶林。他懷里揣著個小陶罐,是尼雅奶奶給的,罐底還留著當(dāng)年洪水泡過的淺痕。小家伙學(xué)著大人的樣子,把剛冒頭的春茶芽掐下來,放進罐里,手指被晨露浸得通紅,倒比茶芽還鮮亮。
“慢點掐,”木果的聲音從茶叢后鉆出來,他背著竹簍,簍里裝著新采的茶果,“老輩說,茶芽得順著陽光的方向摘,不然會哭的?!崩绽昭銎鹉槪羌庹粗枞~末:“哭了會咋樣?”木果笑著捏捏他的臉:“會讓你烤茶時總數(shù)錯數(shù),像當(dāng)年你阿黑叔似的。”
遠處傳來尼雅奶奶的咳嗽聲,她正坐在茶林邊的青石板上,教幾個姑娘辨認茶樹上的寄生草?!斑@草叫‘螃蟹腳’,”老人摘下片葉片,放在手心里揉碎,“當(dāng)年過瘴氣谷,就靠它泡水,能清眼里的霧。”姑娘們學(xué)得認真,把草葉夾進繡著茶花紋的帕子里,像藏了片小小的茶林。
火塘邊的陶罐里,茶籽正在炭火上慢慢烤著。尼雅用拐杖撥了撥炭火,火星子濺起來,落在旁邊的茶餅上,留下幾個淺褐的印子。“你爺爺當(dāng)年在雪山腳下,”她望著罐口升起的白汽,“就是這樣烤茶籽給娃娃們暖手。那時候雪下得齊腰深,茶籽烤熱了揣在懷里,比啥都管用?!?
勒勒跑回來,把小陶罐往火塘邊一擱,里面的春芽帶著露水氣,遇熱發(fā)出“滋滋”的響。“奶奶你聞,”他舉著陶罐湊過去,“像不像當(dāng)年爺爺在瘴氣谷里采的茶?”尼雅閉上眼睛,深深吸了口氣,眼角的皺紋慢慢舒展開:“像,像極了。那時候的茶氣里,也帶著這股子不肯服軟的勁?!?
阿黑扛著鋤頭從茶園回來,褲腳沾著泥,手里攥著株野茶苗?!霸谙叞l(fā)現(xiàn)的,”他把茶苗往火塘邊的土里一插,“根須長得老長,像在往咱茶林里跑呢。”木果趕緊找來石塊圍在四周,勒勒跑去舀了罐“茶泉”澆上,水珠順著茶苗的莖稈往下淌,像串透明的珠子。
日頭爬到竹樓頂上時,火塘邊的茶罐已經(jīng)烤得發(fā)燙。尼雅讓勒勒試著抖罐,小家伙攥著罐沿,手腕歪歪扭扭,數(shù)到二十就忘了數(shù),引得姑娘們笑個不停?!爱?dāng)年你爺爺?shù)谝淮螌W(xué)烤茶,”老人慢悠悠開口,銀鐲在晨光里閃著光,“數(shù)到五十,把茶罐摔進了火塘,結(jié)果烤出的茶焦香里帶著點煙火氣,倒成了那年最好的茶。”
勒勒聽了,突然把罐往火上湊得近些,茶葉在罐里“嘩啦”響,像在跟他鬧著玩。木果看著這場景,突然想起尼雅說的“忘了從哪來,記著往哪去”——或許拉祜人的根,從來就不在遙遠的過去里,而在這茶林的晨露里,在火塘的暖光里,在勒勒這雙學(xué)著抖罐的小手里。
風(fēng)穿過茶林,帶著新茶的清香,吹得竹樓頂上的茅草沙沙響。尼雅把烤好的茶倒進粗陶碗,茶湯在碗里晃出細碎的光,像把蒼云山的晨光都盛了進來。勒勒捧著小碗,小口小口地嘬,眉頭皺成小核桃,卻舍不得放下——這滋味里,有茶的苦,有火的暖,還有祖輩走過的路,在舌尖上慢慢舒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