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澤壩子的春來得格外纏綿,夜雨打濕了庠序的窗欞,晨起時檐角還墜著晶瑩的水珠。學堂后院的桃樹下,幾個穿著粗布襕衫的少年正圍著石案臨摹字帖,其中兩個梳著夷族椎髻的孩童,握著毛筆的手雖仍有些僵硬,筆下的“仁義禮智“四字卻已初見筋骨。
“阿蠻這筆'禮'字,捺腳收得太急了。“穿青衫的漢儒輕輕敲了敲石案,握著夷童的手腕緩緩運力,“漢人寫字如行禮儀,該舒展時要如作揖,該收斂時當頷首,你看——“筆尖在宣紙上拖出沉穩的弧線,如長者躬身行禮,“這便是禮的氣度。“
那名叫阿蠻的哀牢夷少年似懂非懂,卻認真點頭,舔了舔唇角的墨痕。三年前他還是個跟著父輩在山林里追獵的野孩子,如今衣襟上雖還沾著泥點,眼神里卻多了幾分沉靜。這便是爨氏推行教化的第五個年頭,滇地的風里,已漸漸飄起墨香。
仲春上丁,是文廟釋奠先師的吉日。昆澤壩子新建的文廟雖不及中原規制恢宏,卻也朱漆大門、欞星高聳,泮池里的活水引自飲馬川,映得檐角銅鈴格外清亮。
辰時三刻,禮炮三聲轟鳴。爨琛身著玄端禮服,率領族中長老、漢儒學士與各族頭人緩步而入。令人矚目的是,隊列中竟有七位頭戴皮帽、腰懸彎刀的夷族首領,他們雖仍保留著本族的裝束,卻一絲不茍地跟著司儀的唱喏行跪拜禮。為首的正是哀牢山大酋長蒙勒,他去年將長子送入義學,今日特意換上了兒子縫制的漢式深衣,衣襟上還繡著本族的云紋圖騰。
“昔年在山中,只知祭山神、敬祖先。“蒙勒對著孔子神位深深叩首時,聲音帶著幾分敬畏,“如今才知,這世間還有教人種田讀書、知禮明義的圣人。“他身旁的儒生低聲解釋:“先師所教,便是讓蠻夷可變華夏,豺狼可化麟鳳。“蒙勒似懂非懂,卻將這話牢牢記在心里。
祭品中,除了太牢三牲,還擺著滇地特有的香糯、蜜果與銅鼓形的糕點。這是爨琛特意吩咐的——釋奠禮既要循漢家儀軌,亦要容夷地風情。當佽飛氏的樂工奏響《詩經》里的《關雎》,而伴奏的蘆笙卻吹出夷族古調的婉轉時,蒙勒忽然眼眶發熱:原來兩種截然不同的聲音,竟能這般和諧地纏繞在一起。
禮成之后,蒙勒主動向爨琛請教:“家主,我哀牢山也想建一座學堂,就叫'歸漢堂',可否請先生前去執教?“爨琛撫掌笑道:“大酋長有此心,乃是滇地之福。不僅要派先生,還要送你百卷典籍,再教山民燒制磚瓦,讓學堂比這文廟更結實。“
站在廊下的阿承看著這一幕,悄悄將蒙勒衣襟上的云紋畫在圖紙背面。他正在為哀牢山設計新的爨刃,想著要在劍鞘上刻上漢隸“歸仁“二字,再綴以夷族的銀飾,讓兵刃也透著幾分文氣。
文廟東側的惠民醫館,近來總是擠滿了人。館主是從蜀地逃難來的老醫師蘇慎,一手針灸出神入化,更難得的是他帶了三個徒弟:漢人少年書硯、白族少女阿月、彝族漢子木呷。
這日清晨,木呷背著一個昏迷的孩童沖進醫館,他褲腿沾滿泥漿,焦急地用生硬的漢話喊:“蘇先生!瘴氣......孩子快不行了!“阿月立刻端來清水,書硯鋪開診案,三人配合默契如多年老友。
蘇慎診脈后眉頭緊鎖:“是惡性瘧疾,需立刻施針放血,再灌湯藥。“木呷聞言就要按住孩子,卻被蘇慎攔住:“等等,他是僰人,體質與漢人不同,穴位需偏移半寸。“說著示意阿月:“你用白族的藥油先擦他涌泉穴,木呷按我說的位置取穴。“
原來這醫館不僅傳醫術,更在悄悄編纂《滇地藥志》。蘇慎帶著徒弟們走遍山林,將漢人的經絡學說與夷族的草藥知識熔于一爐:僰人的草藥“血見愁“配合漢人針灸,治跌打損傷效果奇佳;白族的“雪茶“加入中原的麥冬,更能解瘴毒。書硯負責用漢文記錄,阿月繪制草藥圖譜,木呷則標注各族方言的藥名,三人常為一味藥的用法爭得面紅耳赤,轉頭又湊在一起熬制新藥。
那孩童醒來時,看到木呷正用彝族的銀簪撬開他的嘴,阿月則端著冒著熱氣的藥碗,碗沿還畫著白族的蝴蝶紋。他母親趕來時,捧著一包曬干的野蜂蜜跪下道謝,蘇慎連忙扶起她:“醫者不分漢夷,就像這藥湯,需君臣佐使配伍,方能治病救人。“
此事傳到爨琛耳中,他特意送來一塊“仁心普濟“的匾額,還讓人將醫館的藥方抄錄成冊,分發到各部落塢壁。不久后,有夷族巫醫帶著祖傳的毒經來醫館交流,說要“用殺人的藥救人“,蘇慎竟欣然與之對坐論醫,讓書硯在一旁仔細記錄。
昆澤壩子的每月大集,如今成了漢夷交融的萬花筒。昔日以物易物的混亂場面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整齊的貨攤,每個攤位前都立著木牌,用漢文和夷文寫著價格。更奇的是,市集中央搭起了“評理臺“,由一位老儒和兩位夷族頭人輪流坐臺,專門調解買賣糾紛。
這日,漢商張老三與彝族攤主阿朵因一匹麻布的價格爭執起來。張老三說阿朵用彝尺量布,比漢尺短了三寸,阿朵卻委屈地辯解:“我們祖祖輩輩都這么量,不是故意短你的。“圍觀者漸漸分成兩派,眼看就要起沖突,坐臺的老儒王夫子連忙擺手:“莫急,且聽我說。“
他讓人取來兩把尺子,當眾比對:“漢尺一尺合十寸,彝尺一尺合八寸,本是計量不同,并非誰欺誰。“說著提筆在木板上寫下:“從今往后,市集中凡量物,皆以漢尺為準,但需在彝文價目后注明'漢尺'二字。“又對張老三笑道:“你是老商戶,當多讓三分;阿朵妹子,也該學認漢尺,往后去其他壩子趕集才不吃虧。“
兩人都消了氣,張老三主動多付了兩個銅錢,阿朵則塞給張老三一把自家曬的核桃。周圍的人都笑起來,有人喊:“王夫子,不如教我們認漢尺吧!“王夫子欣然應允,當即在臺上演算起來,漢商與夷人擠在一起聽講,有人用樹枝在地上畫,有人用獸骨刻記,倒比學堂里還熱鬧。
市集角落的酒肆里,爨勇正與蒙勒的兒子蒙戈拼酒。蒙戈如今是義學里的優等生,卻仍改不了豪爽本性,一碗酒下肚便紅著臉喊:“爨勇大哥,前日你教我的《孫子兵法》,我用在圍獵上,竟困住了三只野豬!“爨勇大笑:“那算什么,下次教你'不戰而屈人之兵',讓山雞自己飛進你的竹簍!“兩人說的雖是玩笑,卻不知這酒桌上的歡洽,早已勝過千軍萬馬的征伐。
滇南第一義學的課堂上,近來多了些新奇的課本。有《滇地農書》,里面既講中原的壟作技術,也畫著夷族的梯田灌溉;有《算學啟蒙》,不僅教加減乘除,還標注著各族交易常用的換算比例;甚至還有《歌謠匯編》,左邊是“關關雎鳩“的漢文,右邊是用漢字音譯的夷族情歌。
教書先生李若水原是中原的太學生,初到滇地時總覺得夷族孩童“頑劣難教“,如今卻常對著學生的作業感嘆。他拿起一份僰人少年阿竹的《農書》批注,只見上面用歪扭的漢字寫著:“先生說的曲轅犁雖好,但我們山地太陡,不如將犁頭改小,再安上夷族的鐵尖——明日我就去試做。“李若水在旁批了個“善“字,還畫了個小小的犁形。
更讓他驚訝的是,這些夷族孩子竟能將漢文化的智慧與本族的傳統結合。講《論語》“己所不欲“時,白族少女阿秀站起來說:“就像我們本主節,不能把自己不喜歡的祭品獻給神靈。“講《詩經》“七月流火“時,彝族少年阿木則補充:“這說的是火星西沉,我們彝歷里也有'火塘星落,該收玉米'的說法。“
李若水將這些發現寫信告訴遠方的友人:“昔謂南蠻鄙陋,今方知天地之大,殊俗亦有至理。所謂教化,非是將中原之學強塞于夷,而是如昆澤之水,容百溪而匯成江海。“
放學后,孩子們并不急著回家,而是聚在學堂后的空地上“比武“。不過比的不是拳腳,而是“背經“與“算數“。蒙戈總愛挑戰書讀得最好的漢人少年,兩人背《孝經》到臉紅脖子粗,最后卻一起趴在地上演算田畝多少。夕陽將他們的影子拉得很長,漢裝與夷飾的衣角交疊在一起,分不清彼此。
暮春時節,爨氏莊園張燈結彩,爨勇要娶蒙勒的女兒阿依為妻。這場婚禮成了滇地的盛事,漢夷各族頭人都來觀禮,人們好奇的是:這場婚事究竟按漢禮還是夷俗?
清晨,阿依的嫁妝先抬進了莊園。既有漢人看重的綢緞布匹、金銀首飾,也有哀牢山的特產:二十匹織著漢詩的夷錦、三十壇陳年米酒、五十根用來制作爨刃的精鐵——蒙勒說這是“用我們山里的硬骨頭,給女兒做靠山“。
吉時一到,婚禮開始。先是漢家的“親迎“禮,爨勇身著大紅喜服,騎著白馬去迎親,卻被阿依的姐妹們攔住,要他對夷族的山歌。爨勇雖唱得生硬,卻也有模有樣,引得眾人哄笑。到了莊園,又行夷族的“跨火盆“禮,爨琛親自點燃火把,笑著說:“漢家的禮是敬天地,夷家的禮是驅邪祟,都是盼著新人好。“
最讓人動容的是“合巹“環節。新人并未用漢家的葫蘆杯,而是用了一對特制的銅碗:碗沿是漢式的回紋,碗底卻刻著夷族的太陽圖騰。兩人各執一碗,先飲漢家的合巹酒,再喝夷族的同心茶,最后將碗對扣,由爨琛和蒙勒共同揭開——這是阿承的主意,寓意“漢夷相扣,永不分離“。
席間,蒙勒端著酒碗走到李若水面前,用剛學會的漢話敬酒:“李先生,我女兒嫁給爨勇,既是他的妻子,也是你的學生。往后要教她讀《女誡》,也請你學我們夷族的織布,好不好?“李若水笑著應允,還即興用夷族曲調唱了一段《詩經》,引得滿座喝彩。
深夜,爨琛獨自站在望樓上,望著莊園里散落的燈火。他想起父親臨終前說的話:“滇地要穩,需讓漢人像夷人一樣懂山林,夷人像漢人一樣知禮儀。“如今看來,這條路雖漫長,卻已處處可見萌芽。
遠處的驚蟄谷傳來隱隱雷聲,阿承正在那里鍛造新的爨刃。這次的劍銘不再是“斷雷“、“驚塵“,而是“和光“——取自《老子》“和其光,同其塵“,劍身上既鍛有中原的云紋,也嵌著夷族的銅飾。雷聲落下時,劍坯在淬火液中發出清越的鳴響,仿佛在應和著這片土地上正在生長的新的文明。
昆澤壩子的夏日常遇干旱,今年尤其烈,飲馬川的水位落了半尺,沿岸稻田裂開細密的口子。這日清晨,爨琛剛登上望樓,就見西南方向揚起煙塵——不是匪患,是各族百姓扛著鋤頭、背著竹簍,朝著壩子邊緣的荒灘走去。
領頭的是漢人水利技師周明,他手里捧著一卷《水經注》,卻不時停下來跟身旁的哀牢夷長老阿巖比劃。周明原是蜀地的河工,去年被爨氏請來改良灌溉,此刻正指著荒灘上的溝壑:“此處地勢低洼,若依中原法子筑堤引水,再借夷家梯田的暗渠排水,可灌千畝良田。“阿巖摸著胡須笑:“周先生說的'堤壩',我們叫'擋水墻',只是你們用夯土,我們用竹石,不如摻著來?“
施工時的景象格外動人。漢人青壯掄著中原的夯錘,夷族漢子則用竹編的筐子運石,夯土層里混著夷地特有的黏性紅土,堤壩斜坡上鋪著漢人教的草皮,又按阿巖說的,每隔三尺插一根當地的硬木,防雨水沖刷。周明教眾人用“水準“測坡度,阿巖的孫子就用夷族的竹尺跟著量,嘴里念叨著剛學會的“丈、尺、寸“,惹得眾人笑。
最妙的是修暗渠。漢人擅長鑿石開槽,夷人卻懂“穿石引泉“的古法——用酸漿草汁浸泡巖石,再以木楔撐開裂縫。周明起初不信,看阿巖的兒子只用三日就鑿通了丈許山石,當即蹲在渠邊記筆記:“此法可補《水經注》之缺,當記為'滇南鑿石術'。“
半月后,水渠成了。當第一股清水順著堤壩漫進稻田時,各族人都歡呼起來。僰人女子唱起祈雨的古歌,漢人農夫則念起“坎坎伐檀“的詩句,歌聲與吟誦混在一起,竟比任何禮樂都動聽。周明望著渠邊新立的石碑,上面用漢文刻著“共濟渠“,下方卻用夷文刻著“同心水“,忍不住對阿巖嘆:“原以為治水靠技術,如今才知,靠的是人心齊。“
爨琛站在田埂上,看著漢夷孩童在渠邊追逐,手里的風箏既有漢家的蝴蝶,也有夷族的鷹隼,飛得一般高。他想起年初釋奠禮上蒙勒說的“圣人教人種田讀書“,此刻才算真正懂了——所謂漢風化雨,從不是讓夷人變成漢人,而是讓漢與夷在這片土地上,像渠水與稻田那樣,彼此滋養,共成豐饒。
晚風拂過稻浪,帶著新抽的穗香。遠處的學堂里,又傳出“四海之內皆兄弟“的吟誦,與渠水潺潺的聲息,和著天邊漸沉的晚霞,在滇地的暮色里,釀成一壇名為“交融“的酒,正待歲月慢慢發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