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征
一九七〇年三月,黑惠江邊彝山還帶著冬末的寒意。段洋站在自家土屋前,望著遠處起伏的群山,手里緊攥著那封通知書。
“洋兒,真要走了?“母親撩起圍裙擦著手,從灶屋走出來,眼里滿是不舍。
段洋轉過身,看見母親花白的頭發和粗糙的雙手。
“阿媽,這是光榮任務。“段洋努力讓自己的聲音聽起來堅定,“美國人在老撾扔炸彈,我們的同志需要路運送物資。“
母親沒說話,只是從懷里掏出一個小布包:“拿著,廟里求的平安符。“
段洋接過還帶著母親體溫的布包,喉嚨發緊。布包里是一枚銅錢,用紅繩系著,簡單卻沉重。
三天后,段洋背著簡單的行囊,和全公社選拔的三十多名人員一起,踏上征程,母親的身影越來越小,最后消失在晨霧中。
抵達昆明后,隊伍進行了為期一周的集訓。主要學習老撾的基本情況、安全防護和簡單的老撾語。段洋學得認真,筆記本上密密麻麻記滿了“你好“、“謝謝“、“小心炸彈“之類的詞匯。
“聽說那邊蚊子比蒼蠅還大,一咬一個包,能讓人發高燒。“同屋的小張晚上躺在床上嘀咕,“還有螞蟥,能從鞋縫鉆進去吸血。“
段洋沒接話,只是翻了個身。他從小在山里長大,不怕蟲子,但聽說美軍經常轟炸筑路隊,這讓他心里發緊。
四月初的一個清晨,隊伍終于要出發了。所有人換上統一的藍色工裝,背著打包好的工具和行李,登上了解放牌卡車。
車隊沿著顛簸的土路向邊境駛去。越往南,植被越茂密,空氣也越發濕熱。段洋的工裝后背已經濕透,貼在身上很不舒服。
“前面就是磨憨口岸了!“領隊老王站在車頭喊道,“大家檢查一下證件!“
段洋摸了摸貼身口袋里的護照和介紹信,心跳加速。邊境檢查站很簡陋,一塊寫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磨憨口岸“的木牌,幾間平房,還有持槍站崗的士兵。
過關手續比想象中簡單。核對名單、檢查行李后,車隊緩緩駛過界碑。段洋回頭望了一眼身后的祖國,然后轉向眼前陌生的土地——老撾,他即將奮斗的地方。
二、原始森林
進入老撾境內,道路立刻變得崎嶇難行。卡車在泥濘的土路上顛簸,有時不得不停下來,等工兵在前面清理路障或填平彈坑。
“這些都是美國佬炸的,“老王指著路邊一個直徑近十米的彈坑說,“他們專門炸路,想切斷我們的運輸線。“
段洋看著那個深坑,想象炸彈落下時的場景,手心冒汗。車隊又行駛了幾個小時,天色漸暗時,他們終于抵達了第一個營地——位于老撾北部原始森林邊緣的一處臨時駐地。
“同志們,這就是我們未來幾個月要住的地方!“老王跳下車,指著幾排竹棚,“男同志住這邊,女同志住那邊,食堂在后面。明天開始分組,先修通到主工地的支線。“
營地簡陋但整齊。竹棚搭在離地一尺高的木架上,以防雨季洪水。每間棚子里擺著十幾張竹床,蚊帳整齊地掛在上面。
段洋放下行李,剛想躺下休息,突然聽到一陣騷動。
“蛇!有蛇!“有人驚呼。
一條近兩米長的綠色大蛇正從竹棚的橫梁上滑下來。段洋從小在山里長大,一眼認出這是條無毒的青蛇,但體型之大還是讓他吃了一驚。
“別動!“他抄起門邊的竹竿,輕輕挑住蛇身,迅速走到門外將蛇放生到遠處的草叢里。
“小段,身手不錯啊!“老王拍拍他的肩膀,“以后你就是咱們棚子的'除蛇專員'了。“
當晚,段洋在油燈下寫下了第一封家書,告訴母親他已安全抵達,一切都好。他沒提蛇,也沒提路上看到的彈坑,更沒提營地周圍不時傳來的飛機轟鳴聲。
第二天天剛亮,刺耳的哨聲就把所有人叫醒。早餐是稀粥、咸菜和饅頭,然后立即開始分組。段洋被分到了勘測組,負責公路線路的測量和標記。
“同志們,今天我們的任務是勘測從營地到主工地的五公里支線。“勘測組組長是個五十多歲的老工程師,姓李,戴著厚厚的眼鏡,“段洋,你負責記錄數據。“
原始森林里的勘測工作異常艱苦。茂密的植被遮擋視線,濕熱的氣候讓人喘不過氣,各種昆蟲更是無孔不入。段洋的脖子上很快被蚊子叮滿了包,汗水一浸,又癢又痛。
“小心!別碰那棵樹!“當地向導突然用生硬的漢語喊道,“樹上有火蟻!“
段洋趕緊縮回正要扶樹干的手。向導是個瘦小的老撾青年,叫坎蘇,會說一些漢語。他指著樹干上幾乎看不見的小紅螞蟻:“這個,咬人很痛,會發燒。“
中午休息時,坎蘇教大家辨認哪些植物有毒,哪些可以食用,哪些能驅蟲。段洋學得認真,還特意記在筆記本上。
“你,好學。“坎蘇對段洋豎起大拇指。
下午的勘測更加艱難。有一段路必須穿過沼澤,李工程師的眼鏡被汗水模糊,差點跌進泥潭,幸好段洋眼疾手快拉住了他。
“謝謝小段,“老李驚魂未定,“我這把老骨頭要是掉進去,可就麻煩了。“
天黑前,勘測組終于完成了當天的任務。回到營地時,段洋的工裝已經濕透,手上被荊棘劃了好幾道口子,腳底也磨出了水泡。但看到記錄本上完整的數據,他心里涌起一股成就感。
晚飯后,營地組織了一場簡單的歡迎會。來自不同省份的技術員們表演節目,有唱樣板戲的,有說快板的,氣氛熱烈。輪到云南組的同志時,他們表演了一段彝族舞蹈,領舞的是個皮膚黝黑的年輕人,叫阿木呷。
“我是涼山彝族的,“表演結束后,阿木呷坐到段洋身邊,用帶著濃重口音的漢語說,“我們那里,山比這里還高。“
段洋把彝族阿木呷當做自家人,兩人聊到熄燈號響起。
三、轟炸
一個月后,支線公路修通了。段洋已經適應了老撾的氣候和工作節奏。他的皮膚被曬得黝黑,手上的繭子厚了一層,還學會了簡單的老撾語。
“阿木呷,'吃飯'涼山彝語怎么說?“休息時,段洋問。
“咋啦,你想去我們涼山找媳婦?“阿木呷打趣道,然后認真地教他,“'吃飯'說'措禮'。″
段洋記在筆記本上,旁邊還畫了個小人端碗吃飯的簡筆畫。他從小喜歡畫畫,雖然沒有專門學過,但能抓住特征。筆記本的空白處漸漸填滿了各種速寫——營地、工友、老撾的山水。
主線路的工程比支線艱難十倍。要穿過密林,跨越溪流,有時還要爆破山石。美國飛機的騷擾也越來越頻繁,幾乎每天都能聽到遠處傳來的爆炸聲。
“同志們,從今天開始,我們分成晝夜兩班倒!“一天早晨,老王嚴肅地宣布,“白天主要做準備工作,夜間施工,減少被轟炸的風險。“
段洋被分到了夜班組。夜間施工有特殊的困難——照明不足,視線受限,還要提防野獸和毒蟲。但至少,美國飛機晚上很少出現。
五月中旬的一個深夜,段洋正和組員們在一段陡坡上架設支撐架。突然,遠處傳來一陣轟鳴聲。
“飛機!隱蔽!“哨兵大喊。
所有人立刻熄滅燈火,迅速躲進預先挖好的防空洞。段洋和阿木呷擠在一個狹小的洞內,能清晰地聽到飛機由遠及近的呼嘯聲。
“別怕,他們晚上看不清目標。“阿木呷低聲說,但段洋能感覺到他的身體在微微發抖。
飛機在頭頂盤旋了幾圈,投下幾顆照明彈。刺眼的白光透過防空洞的縫隙照進來,段洋屏住呼吸,心臟狂跳。幾分鐘后,飛機聲漸漸遠去,大家才松了一口氣。
“狗日的美國佬,“爬出防空洞后,一個老工人罵道,“有本事白天來,看老子不用步槍把你打下來!“
段洋沒說話,只是默默檢查工具和設備。照明彈沒有造成直接破壞,但耽誤了兩個小時的工作進度。
第二天晚上,同樣的情況又發生了。這次飛機飛得更低,甚至能看清機身上的標志。照明彈把整段工地照得如同白晝,緊接著是一連串的機槍掃射。
“所有人別動!別出聲!“老王的聲音從另一個防空洞傳來。
子彈打在巖石和樹木上,發出可怕的聲響。段洋緊緊貼著洞壁,手里攥著母親給的平安符。突然,一聲巨響,大地震動,塵土從防空洞頂簌簌落下。
“炸彈!“有人驚呼。
等飛機離開后,大家爬出來查看損失。一顆炸彈落在了剛修好的路基上,炸出一個大坑,幸好沒有人員傷亡。
“今晚收工,“老王臉色陰沉,“明天白天再修。“
回營地的路上,段洋發現阿木呷走路一瘸一拐。
“怎么了?“他問。
“沒事,可能扭到腳了。“阿木呷勉強笑了笑。
但第二天早上,阿木呷沒來吃早飯。段洋去竹棚找他,發現他發著高燒,右腳腫得像饅頭。
“昨晚被彈片擦到了,“阿木呷虛弱地說,“不想讓大家擔心,就沒說。“
軍醫檢查后,發現傷口已經感染,必須立即處理。段洋主動請纓照顧阿木呷,每天給他送飯換藥。
“段哥,你人真好,“一天晚上,阿木呷感激地說,“等打完仗,你一定要來我們涼山玩,我讓我妹妹給你做苦蕎餅。“
段洋笑著答應,心里卻想,等打完仗,誰知道是什么時候呢?
四、傷痕
六月底,工程進入最艱難的階段——必須在一處懸崖邊開鑿路基。這里地勢險要,一邊是陡峭的山壁,一邊是幾十米深的懸崖,作業面狹窄,機械施展不開,大部分工作要靠人力完成。
更危險的是,這段路正好在一個戰略要地附近,美軍飛機幾乎每天都會來轟炸。為了趕進度,工程隊不得不冒險在白天施工,只是加派了更多的瞭望哨。
“同志們,這段路必須在一周內打通!“動員會上,老王的聲音嘶啞,“前線急需物資,我們沒有退路!“
段洋被分到了爆破組,負責打炮眼、裝炸藥。這是最危險的工作之一,需要精準計算藥量,既要炸開巖石,又不能破壞整體結構。
七月三日,一個悶熱的上午,段洋正和兩名工友在崖壁上打炮眼。突然,瞭望哨的哨聲尖銳地響起。
“飛機!東北方向!隱蔽!“
所有人立刻放下工具,向預先挖好的掩體跑去。段洋回頭看了一眼,發現阿木呷還在崖壁上方收拾測量儀器。
“阿木呷!快下來!“他大喊。
阿木呷似乎沒聽見,仍在專注地收拾設備。飛機的轟鳴聲越來越近,段洋顧不上多想,轉身往回跑。
“小段!你干什么!回來!“老王在身后怒吼。
段洋充耳不聞,幾步沖到崖壁下:“阿木呷!飛機來了!“
阿木呷這才抬頭,驚恐地發現飛機已經近在咫尺。他慌忙往下爬,但慌亂中一腳踩空,儀器箱從手中脫落,重重砸在下面的巖石上。
段洋沖上前想接應他,就在這時,第一顆炸彈落了下來。
震耳欲聾的爆炸聲中,段洋感到一股熱浪襲來,接著是尖銳的疼痛。他下意識撲向阿木呷,兩人一起滾進旁邊的巖縫中。更多的炸彈落下,大地劇烈震動,碎石和塵土四處飛濺。
不知過了多久,轟炸停止了。段洋從昏迷中醒來,發現自己的右手鮮血淋漓,一塊彈片深深嵌在手背上。阿木呷在他身邊,滿臉是血,但看起來傷得不重。
“段哥!你的手!“阿木呷驚呼。
段洋想說話,卻感到一陣眩暈。再次醒來時,他已經躺在營地的醫務室里,右手纏著厚厚的繃帶。
“彈片取出來了,沒傷到骨頭,但會留疤。“軍醫說,“你很幸運,再偏一點,這只手就廢了。“
阿木呷站在床邊,眼里含著淚水:“段哥,謝謝你...要不是你...“
“別說這些,“段洋勉強笑了笑,“我們是同志,是兄弟。“
因為手傷,段洋被暫時調離爆破組,改做相對輕松的物資管理工作。這讓他有時間整理之前的筆記和素描。他畫下了被炸毀的路基,畫下了受傷的右手,也畫下了阿木呷照顧他的樣子。
阿木呷則每天都來看他,教他更多的彝語,還給他唱彝族民歌。段洋發現彝語和老撾語有些發音相似,學起來很快。
“等路修好了,我一定要去你們涼山看看。“一天晚上,段洋對阿木呷說。
“一定來!“阿木呷興奮地說,“我家的苦蕎酒,管夠!“
五、歸途
十月底,經過七個月的艱苦奮戰,公路終于全線貫通。竣工典禮上,老撾方面的代表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感謝中國同志的國際主義援助。
“這條公路,將永遠見證中老兩國人民的友誼!“翻譯將老撾代表的話轉述給大家。
段洋站在人群中,右手上的傷疤已經愈合,但留下了一道明顯的痕跡。他看著眼前蜿蜒伸向遠方的公路,想起這半年多來的點點滴滴——蚊蟲叮咬、炸彈威脅、阿木呷的歌聲、坎蘇教他認的草藥...這一切都將成為他生命中不可磨滅的記憶。
“同志們,我們完成了黨和國家交給的任務!“老王的聲音因激動而顫抖,“明天,我們就要啟程回國了!“
歡呼聲中,段洋看到阿木呷在偷偷抹眼淚。他們來自不同的省份,回國后很可能再也見不到了。
當晚,營地舉行了盛大的歡送會。老撾村民送來了自釀的米酒和新鮮水果,大家唱歌跳舞,直到深夜。段洋和阿木呷坐在角落,共飲一壺酒。
“段哥,這個給你。“阿木呷從懷里掏出一個小木雕,是一只展翅的雄鷹,“我們彝族的吉祥物,保佑你平安。“
段洋接過木雕,感動得說不出話來。他翻遍行李,最后把那本畫滿素描的筆記本送給了阿木呷。
“這里面有我們在一起的每一天,“段洋說,“你留著,別忘了我。“
第二天清晨,車隊緩緩駛離營地。段洋從車窗望出去,看到坎蘇和阿木呷站在路邊揮手,直到他們的身影消失在塵土中。
回國后,段洋被分配到云南邊疆的公路建設部門。他沒有回貴州老家,而是選擇繼續在邊疆工作。援老經歷讓他成長了許多,也讓他對邊疆少數民族有了特殊的感情。
每當夜深人靜,他都會看著右手上的疤痕,想起老撾的原始森林,想起阿木呷教他的彝語,想起那些在炸彈威脅下并肩作戰的日子。這些記憶,就像母親給他的那枚銅錢一樣,被他珍藏在心底最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