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送命題
- 朱元璋的官,狗都不當
- 擺爛11
- 2235字
- 2025-07-15 19:19:45
洪武三年。
所謂新年新氣象,那是沒有的。
畢竟這一年,六部的官員還是湊不齊。
按理說,有著這么多的空位,應該大把人來搶著當官才是,可貌似,這元末明初的文人,都不太愛當官。
這不!
今年一上來,這第一道下的詔令,還是‘詔求賢才可任六部者’。
哎,這詔書發得多了,都感覺大明有點卑微了,像是求著別人來當官似的。
最近李可可太忙了,因為要培養銀行方面的人才。
不過……
這一個月的時間下來,朱元璋還是會特意抽兩三天下午的時間來,讓李可跟他一起聊聊天。
大善殿。
望江樓。
從望江樓朝著西邊看去,可以看到宮城里有一條河,自然景色,自是美不勝收。
朱元璋就很費解,問李可道:“李可,你說!為何朕表現得如此求賢若渴,可似乎,很多人還是寧愿隱居,也不愿意出來當官?”
李可想了想,便道:“陛下您是想聽真話,還是想聽假話?”
朱元璋不滿地看了他一眼,“那自然是要聽真話!”
李可回道:“有人曾說過,若是一個人不愿意在某個地方打工當值了,那要么是錢給少了,要么,就是心里受委屈了。”
“臣當初當翰林院典籍的時候,曾給自己算過一筆賬,以臣當初的俸祿,家里養十個人不成問題,但是超出十個人,那可能這飲食就有點拮據了。”
“而世人當官是為了什么?”
“肯定不可能是真的為了百姓,像宋朝范仲淹那樣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之人,肯定是少之又少。”
“像唐代杜甫那樣的喊出‘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的人,更是幾乎絕跡。”
“就算是臣,不也經常跟陛下您討要好處?”
“不過臣是個有良知的人,既然陛下給了臣好處,那臣一定為陛下盡心盡力地分憂。”
“所以陛下您問為何沒有人愿意來當官,那陛下您可以先從您給的俸祿高不高入手。”
朱元璋便道:“你當初一個從八品的小官,就能養活家里十個人,這還不夠?朕給你的,還是脫了殼的大米,而尋常百姓,要想得到你那俸祿,那得種多少畝地才夠?你怎么不念百姓有多艱辛?”
李可便回道:“我知道百姓有多艱辛啊,可問題是……陛下您不能要求所有人都像臣一樣,有著如此崇高的覺悟。這俸祿,能多增長點,還是得多增長點。”
朱元璋又問道:“你說的受委屈了,又是何意?”
李可便道:“受委屈了的意思就是,比如說干最多的活,拿最少的錢,別人都可以升官,就自己不能升,又或者是自己提的建議,陛下根本不聽。”
“只不過……如今天下賢才幾乎都極少有人在陛下您這干過活,所以以上這些,也無法成立,那就只有一個可能了!”
朱元璋:“是什么可能?”
李可道:“人家覺得陛下你過于殘暴,不是什么圣賢的君主,所以他們不愿意出仕。至于到底為何他們會視陛下為殘暴,為不圣賢的君主,那這個陛下你就得自己好好地反思反思了。”
“是不是給人加了重稅,是不是虐待文人,比如說臣曾去過蘇州,聽說那里的稅就挺重。并且還有一種可能!”
朱元璋:“什么可能?”
李可道:“就是他們上一任的君主太得人心了,然后他們十分忠心,你若是不給他們一個臺階下,他們為了自己的名聲,也不好意思來。”
“不然都是混一個圈子的,當初上一任的君主對你多好,結果你投了別人,那以后不得被人戳著脊梁骨罵?”
“而且……對于陛下你把人家上一任的君主給殺了,他們對陛下你肯定是心有怨恨的。”
“其實陛下不必在意這些,他們不來輔助陛下,那陛下你自己培養不就好了,興教育,行科舉,到時候,等過個十年八年,還是會有大把人才供陛下挑選。”
“而那些遺老遺少,就讓他們去吧,強扭的瓜不甜,別到時候給陛下你下套,把治國給搞黃了,那反倒是不好了。”
朱元璋白了李可一眼,“可朕如今正缺人才。”
李可只好道:“那就像臣一樣,找一些識字的出來,讓宋濂宋學士他們好好加以培養,先去入職翰林院,不給他們授官,只當個學徒,包吃住、多讀書,正式當官前,還要到各部去實習,再分配到各部,委以重任。”
“如此兩三年過后,即便不能說所有人都是治國的人才,但應付一般的日常事務,肯定沒什么問題。”
朱元璋又道:“朕欲設科取士,你怎么看?”
李可道:“取回來的,應該也不行,并不能解決燃眉之急,畢竟那些真正有治國才能的人,肯定還是不會愿意來。”
“陛下您就別急于求成了,正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人才的培養,又豈是一朝一夕,唯有腳踏實地,才是硬道理。”
說是那么說,可朱元璋不得不急啊。
尤其當那些遺老遺少不愿意出仕,他就很急。
恨不得把這些人全都殺光。
經過李可的一番寬慰,最后,朱元璋也只能是嘆了一口氣,“就按你說的去做吧,你來負責!”
“啊?”
“啊什么?”
“可我又不會教人,教人這種事,應該交給宋學士。”
“宋濂他們還有許多事要去做,脫不開身。”
“臣也有許多事要去做。”
“宋濂教宋濂的,你教你的,你們都教,那人才不就更多了。”
李可立馬道:“臣自己還需要別人教呢。”
朱元璋最后想了想,感覺也是。
爾后又道:“你方才說了朕給蘇州加了重稅?所以他們才不愿意來?”
李可:“對。”
朱元璋:“那你覺得,應不應該減一點?”
李可便道:“臣以為,幫助肯定是有一點,但是若是想徹底改變,變成蘇州士子無不簞食壺漿,以迎王師,那恐怕還是有一點困難。”
“主要是跟張士誠相比,陛下你能給的,實在是太少了。”
“就好比張士誠給他的人每個月一百兩俸祿,而陛下你只能給十兩,那能一樣嗎?”
“陛下你心里裝的是窮困百姓,而張士誠心里裝的是那些士子,陛下你希望士子能不要錢幫你治國,可士子覺得,唯有張士誠這樣的出手大方的君主,才是好的君主。”
“為何陛下攻打張士誠時那么難,很多人寧死也不降?無他,張士誠給的太多了,以至于他們真的覺得張士誠才是明君了。”
朱元璋便問道:“那你呢?你覺得誰才是明君?”
擦!
這算不算是一道送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