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男生女相小黃門,十辭不受恪本分
- 三國:穿越漢靈帝,開局先政變
- 吾漣仰
- 2133字
- 2025-07-04 12:00:00
尚書臺。
劉宏翻看著已經堆積如小山一般的奏折,不由滿意的點點頭。
嗯,袁隗果然是個聰明人。
而就在此時,小黃門趙忠趨步前來稟報:
“陛下,太傅陳蕃求見。”
“哦?可知他是為何而來?”聞言,劉宏放下手中的奏折,語氣似是不解問道。
趙忠下意識看了一眼桌案上堆積的奏折,方才謹慎道:
“想必也是為了太學之事。”
劉宏聞言,抬頭看向趙忠,點點頭道:
“你倒是聰明。”
果然,能夠權傾一時的就沒有笨人。
別看這家伙有幾分男生女相之感,看著像是個忠厚人,可心機卻未必會遜色曹節、張讓多少。
“陛下謬贊,只是太傅那里……”趙忠滿臉堆笑,盡力表現得像個本分之人。
“朕欽點的幾位羽林郎們好像也快到雒陽了……”
有關太學的計劃才推進到一半,劉宏實在不想平白聽人嘮叨,本想直接拒絕,但想了想后卻還是改口道:
“算了,領太傅來見朕便是,朕正好也有些問題想要向他請教。”
“是,陛下。”趙忠倒退而出。
很快,陳蕃就出現在了劉宏面前,依舊是發須皆白的蒼老之態,但卻未著官服,只穿著白衣。
雖然劉宏已經猜到了陳蕃如此打扮的目的,但卻還是笑著迎上前去:
“朕素聞太傅清廉,被天下士人視為準則,未曾想即便身居上公之位亦是未改,就連備用的官服都沒有。”
“傳令少府,立刻用中帑禁錢為太傅做幾身官服。”
陳蕃又怎會看不出劉宏轉移話題的打算,對此并未做理會,依舊開門見山表明自己的來意:
“敢問陛下,司隸校尉大肆搜捕太學生可是您的意思?”
“是,卻也不是。”
雖然的確都是在自己謀劃掌控之中,但劉宏自然不會傻到貿然誠然,授人話柄。
“朕只讓他查明真相,務必依照律法行事。”
“怎么?莫非太傅覺得袁逢此人太過武斷,還是當今律法太過嚴苛,需要召集有司商議修葺?”
聽聞此言,陳蕃自然明白袁逢此舉只怕必然是得到了皇帝的授意,乃至于恐嚇、脅迫。
無奈長嘆,陳蕃躬身下禮:“恕臣老邁,跟不上陛下的雄心壯志,懇請陛下準許臣告老還鄉。”
眼見陳蕃語氣誠懇,不似作假,劉宏也是不禁有些意外。
而在將其攙起后,即便劉宏做出震驚之態極力挽留,陳蕃卻依舊還是堅辭不受,似乎此次入宮并非是打算以辭官為要挾來為太學生求情,而是真心已經對朝局絕望,一心想要辭官歸隱。
這不禁讓劉宏有些意外,畢竟被抓的聶珍等太學生既是士人,更是竇武門生。
不論是從哪方面來看,陳蕃都有充分援救他們的理由。
但稍一細想,劉宏就改變了想法。
或許是最近操弄人心的手段使多了,身邊需要防備的人也太多了,導致對于每個人都會下意識去基于利益、權謀的角度去審視。
可卻反倒亦是誤入了歧途,將許多真正純良、單純之人誤解,反倒容易損失人才。
陳蕃此刻的決絕,倒也不失為一個恰到好處的提醒。
畢竟似乎從始至終,陳蕃為人處事的準則都沒有改變過。
回想竇氏當權之時,用大肆封賞來拉攏名士助其掌控朝局,王暢、杜密、荀羿等人也都是這樣才得以重新入朝為官。
而對于天下聞名、當世大儒的陳蕃,竇氏父女更是顯得殷切至極,先是拜為上公太傅,教授天子。
隨后更是打算為其封侯,好將陳蕃徹底拉攏到自己陣營之中。
可面對太后竇妙封賞的詔令,陳蕃卻是盡數回絕。
前前后后,竟是多達十三次!
遠遠超過了營造謙讓名聲所需的三辭三讓。
劉宏原本對于史書所記載的此事有些懷疑,覺得這只是士人慣常的互相吹捧罷了。
畢竟對于所有人而言,出將入相,爵封列侯都是人生最高理想。
但在政變之后,劉宏卻當真在尚書臺找到了前后十三次的詔令以及陳蕃的婉拒信。
言辭懇切,無功不受祿,并且還反過來規勸竇武。
雖然未見成效,但卻是有一顆赤誠之心。
也正因此,劉宏才會決定給這位竇武親信盟友留一條活路。
此刻陳蕃執意要走,雖然談不上感傷,但劉宏并不喜歡自己的計劃當中出現意外因素。
若有可能,他還是希望能夠將此人留在朝堂之中。
當然,以陳蕃之穩重,既然已經正式提出辭官,自然不是單憑幾句聞言軟語能夠打動回心轉意的。
除非是能夠讓其改觀,不再對朝局徹底失望。
略一沉吟,劉宏嘆了口氣,像是難得卸下了防備,開口道:
“辭官之事,可否容后再議。太傅如今雖不再每日為朕教書授課,可畢竟是朕的老師。”
“現在朕雖是天子,可卻也有一些困惑難解。不知老師是否還愿意為學生答疑解惑?”
從劉宏口中聽到‘老師’‘學生’的稱呼時,原本心如死灰的陳蕃內心之中也是不免有些觸動。
可短短兩日之間,太學生便被搜捕足足數百人,朝局之亂象、黑暗,比之先帝所行黨錮亦是不遑多讓。
再加上所耳聞目睹天子操弄權術的陰謀手段,著實讓陳蕃實在對如今的朝局有些絕望了。
讀了一輩子圣賢經書,給人講了一輩子大道理,可對于如今的局面他實在是看不清,更不清楚自己這位學生真正的意圖。
此刻劉宏的表現雖然看上去像是真情流露,可想起對方此前種種背后必有深意的舉動,陳蕃也不敢確定,仍舊是當成了劉宏想要打感情牌挽留自己的舉動。
心中雖是有了防備,可終歸是君臣師徒一場,只是聽聽倒也不礙事。
也因此,陳蕃并沒有拒絕,只是有些無奈道:“陛下但講無妨。”
對于陳蕃的反應,劉宏自然早有預料,當即便開口道:
“這段時日我常在蘭臺觀史,發現自古帝王武功無過武帝者,可在任用衛青、霍去病前,卻也有馬邑謀泄、邊郡四敗這等損兵折將之事。”
“而待衛霍亡故,武帝所用將領,結果卻是燕然、余吾數敗,以致士兵多死傷,樓蘭叛反,西羌作亂,國力可謂是急轉而下。”
“似乎治理國家,既需君主賢明,亦要得賢才相助。”
“可如何才能得攬賢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