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騎奴亦可垂青史,廿載守孝非孝子
- 三國:穿越漢靈帝,開局先政變
- 吾漣仰
- 2114字
- 2025-07-04 19:00:00
“可如何才能得攬賢才?”
聽見劉宏所言,陳蕃卻是不由有些困惑。
分明正是劉宏自己授意司隸校尉袁逢大肆收捕太學生,攪得朝局不穩,令天下士子人心惶惶,才讓自己對朝局徹底失望,有了歸隱之心。
可現在為何當著自己的面談起招攬賢才的話題?
是為了留住自己的違心之言?
還是說終于意識到了暴政的后果,有了悔改之意?
但不管是哪種結果,陳蕃自己的答案卻都是異常清楚,自然不打算遮掩:
“自然是仁以待人,得民心所望。是時禮賢下士,朝堂自是鸞翔鳳集。”
對于這個過于籠統的答案,劉宏自然是很不滿意,不過既然是為了說服陳蕃繼續為自己效力,他自然不會缺乏這點耐心。
“老師的意思是,只要朝廷施行仁政,讓隱居名士不再因為畏懼朝局黑暗避世不出,朝廷自然不會缺乏人才?”
“正是此意,陳氏三君皆為賢良,可卻顧忌先帝黨錮久不出仕,天下士人自是不免效仿。即便被察舉為官,亦多辭官不受?!?
所謂陳氏三君,指的正是名士陳寔以及他的兩個兒子陳紀、陳諶。
不過陳寔這三人名氣雖大,但才學卻更偏重經學,而非務實的治國理政。
相比之下,劉宏卻對他的孫子陳群更感興趣。
陳群推廣的九品中正制雖然存在極大隱患,但此人在識人、律法上卻卓有學識,并且品行也還不錯,算是劉宏心目當中合格的賢才。
而陳蕃以陳寔三人舉例,自然無法說服自己。
不過好在話題終于涉及到了如今的選官察舉制,倒也不算枉費口舌。
“老師所言極是,可如今朝廷以察舉選官,多是世家高門互相舉薦。衛青不過騎奴出身,若非衛皇后得武帝看重,只怕如此大才終其一生也無緣入朝為官?!?
“陳寔雖廣收門徒,卻也怕不會與騎奴相識,更遑論舉薦了?!?
“如此,豈不是依舊在埋沒賢才?”
聽完劉宏所言,陳蕃也是不由沉默了片刻。
衛仲卿文韜武略,的確堪稱不世奇才,即便陳寔幾萬門徒相加,怕也比不上此一人。
至于察舉被世家高門把持這點,他也無從反駁。
不過,察舉也并非是當官的唯一方式,身份低微也不代表沒有入仕的機會。
稍加思索,陳蕃開口道:
“即便非是經學傳家,可若真有賢才,終會外顯。州郡長官、九卿五府,乃至于陛下,亦可直接征辟,收攬賢才。”
但他才剛說完,劉宏便搖頭道:
“可無論是五府九卿還是州郡牧守,無不是權高事繁,即便肯摒除私心征辟賢才,也只能依靠他人所言名聲而已?!?
“可名聲就做不得假嗎?”
“老師曾任樂安太守之時,有郡人趙宣葬親守孝長達二十年,因而名顯天下。州郡長官、當朝公卿,無不慕名征辟?!?
“可唯有老師一人選擇親自前去視察,卻發現此人守孝二十載,膝下卻有五個未及冠的子女?!?
“若是此人見好就收,應奉州郡長官征辟,如今只怕依舊欺瞞于世?!?
“當今天下,凡入仕之人,多有美談名聲,其中又有多少趙宣之流濫竽充數?”
聽完劉宏所說,陳蕃沉默的更久了。
趙宣之事,的確是他親身經歷,此事也著實過于荒唐。
可若是以此斷定天下士人美談名聲皆系偽造,他卻也覺得未免太過武斷,有因噎廢食之嫌。
但若說是天下獨趙宣一人欺世盜名,陳蕃也明白是在自欺欺人。
最終,思索良久,陳蕃方才再度開口,只是語氣卻遠不復此前堅定。
“雖難免有欺世惡徒,可人心畢竟向善,陛下要學會和光同塵?!?
“人心雖是向善,可無論察舉征辟,皆以優者為先,實言篤行又如何比得上欺世作假?”
“趙宣不過微末寒門,僅憑口舌欺名于世,所以能被老師輕易拆穿?!?
“可若是世家高門子弟標榜自己孝心感動上蒼,因而得以掘土涌泉,臥冰求鯉。門人子弟為其偽證,眾口鑠金,屆時誰又能夠拆穿呢?”
聽聞此言,陳蕃不由陷入長久的沉默之中。
掘土涌泉,臥冰求鯉這等離譜之事顯然是劉宏編造出來諷刺這些欺世盜名之輩,凡是正常人光聽就會不免產生質疑,做不得真。
可話中表達的意思卻是再清楚不過,天下想要入仕為官之人眾多,可弄虛作假之人卻能夠輕易凌駕眾人之上,得以入朝為官。
哪怕天下九成九皆是純良之輩,可朝中卻也只怕早已遍布奸佞。
而哪怕是陳蕃這些年在朝堂之中的所見所感,也在相當程度上印證這一說法。
一時之間,陳蕃竟是不知該怎么反駁,或是規勸,只得沉思,久久無言。
劉宏自然覺察到了陳蕃的態度變化,知道自己這番話已經成功讓其開始動搖。
而對方之所以還在苦思,多半還是下意識不想讓竇武之事重演。
人至暮年,本就戀舊趨穩,更何況是目睹老友自刎,自然更是不愿朝堂再興殺戮。
只是,陳蕃所不知道的是,為了避免提前引發黃巾之亂,劉宏眼下的一大重點就是安撫人心。
所以對于牽連到天下大半世家的太學,他本就打算用溫和的方式處理。
暗中逼迫袁逢大肆收捕太學生,實際上還是為了敲打汝南袁氏,以及找到一個正當的理由變革太學,掃除一些過于礙眼的弊害。
此刻眼看陳蕃已經陷入猶豫,劉宏自然不會再用言語相迫,而是重新換上了溫和的口吻,挑明了自己的打算:
“名滿天下之人,卻也可能是徹頭徹尾的騙子,看似嚴格的察舉選官,實際卻無一人親自過問。”
“若沒有老師,只怕趙宣如今依舊逍遙于世。朝堂積弊至今,更是藏污納垢,不知混入了多少欺世盜名之徒。為了天下百姓,為了漢室江山,還請老師繼續于朝中效力?!?
“當然,朕明白老師心善,不愿再興殺戮之事,有關太學一案朕也定會寬厚論處。但其中弊害,卻也不得不除。”
“朕打算效仿公府復試,改革太學,可否請老師兼任改革后的首任祭酒?以明辨賢才,窠除欺名之輩?!?
“這……”
陳蕃聞言,卻是不由有些犯難,一時呆愣在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