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千金買骨展賢明,十年寒霜老臣心
- 三國:穿越漢靈帝,開局先政變
- 吾漣仰
- 2050字
- 2025-06-28 12:00:00
“諸位愛卿之中可有真正的直諫良臣?替朕好好安排這滿朝公卿的位分座次?”
待等王允退罷,劉宏再一次開口,望向滿朝公卿。
只是,有資格談及安排公卿座次的,再次也得是曾經位列公卿之人,卻也更清楚其中的利害關系,不會輕易做這種明面上得罪大多數人的舉動。
至于大批和王允一樣的六百石言官,即便抱有為靠山沖鋒陷陣的打算,可目睹王允的經歷之后,卻也全都打消了想法。
搏名和自絕仕途之間,還是有些區別的。
“既然無人答話,那看來朕的調配還算是有幾分可取之處,眼下先就按照如此施行吧。”
眼看鋪墊到位,劉宏也沒再拖延,直接拍案將這三份詔書敲定。
今日是他第一次親政,所準備的議題也遠不止這三份詔書,甚至可以說,這只是開胃小菜而已。
“先前竇氏篡權,惹得天怒人怨,甚至就連自高祖起便最為重視的軍功都成了他黨同伐異的手段,豈不令天下將士寒心?”
再次談及竇武,劉宏的神情不復平靜,反而是表現出了痛心疾首之態:
“過去兩年,大司農臨危受命,率領兵馬征討鮮卑、平定羌亂,前后歷經百戰,俘敵萬余,依功理應封侯,可卻只是賞錢二十萬。”
“依諸位愛卿之見,朕應當如何封賞大司農,才能適配其功績?”
劉宏話音才落,一直未曾開口的大司農張奐卻是立刻起身開口道:
“臣不過微末之功,能讓家人遷居內地安穩度日已是破例,如何能再接受陛下的封賞。”
而在說這番退讓之詞時,張奐神情誠懇,語氣嚴肅,似是當真準備推脫掉這來之不易的封賞。
劉宏不清楚張奐的內心想法,是為了合法保住家族遷居扶風的權力,還是單純為了恭謙的名聲。
但不管是哪種情況,自己都要在今日補上這份遲來的封賞。
既然向軍伍將領釋放善意,方便徹底掌控天下兵馬,同時更是為了自己的名聲,不被士人徹底冠以昏君之名。
畢竟,曹節、王甫、蹇碩、畢嵐等這些太監可都在幫助自己掌權的政變當中立下功勞,封賞也早已許下。
遲上一兩日尚可,可若是拖延太久,只怕難免寒了人心,今后無人肯真心為自己做事。
而對于大多數事情而言,第一次往往都有特別的意義,封賞這種政治舉動自然更是如此。
一位皇帝理政之后第一次就大肆封賞宦官,就足以讓天下人堅信這是一位無道昏君,哪怕他所封賞的是蔡倫、楊思勖、鄭和這樣的有為宦官。
可若是撥亂反正,首先封賞的是一位廣有善名、軍功卓著的賢臣良將,皇帝自然就成了天下人心中的賢明之君。
臉譜化雖然浮于表面,可卻最是簡單易懂,也最容易為普羅大眾所接受。
所以哪怕張奐在這段時間不幸染病亡故,劉宏也會對其進行追封,用千金買馬骨的戲碼展現自己的賢明。
“大司農不必謙虛,朕既然加元理政,自是應當賞罰分明,不讓奸人繼續為非作歹,同樣的,也不會讓功臣良將埋沒。”
剛剛所展現的痛心疾首瞬間收斂,劉宏面色和善,好言安撫張奐道:
“朕擬封大司農為槐里侯,食邑千戶,不知諸位愛卿可有異議?”
張奐鎮守邊關近二十載,又極少參與朝堂黨爭,無論是在軍中、百姓還是士人之中都是風評極好。
即便有些人因為其隱約參與了誅殺竇武的政變而對其心存芥蒂,可如今竇武徹底倒臺,卻也無人會自討沒趣出言反對。
就連太傅陳蕃都是罕見開口:“大司農勞苦功高,的確當受此功。”
太常陳球更是帶領群臣山呼‘陛下圣明’,徹底讓此事塵埃落定。
聽著一個個同僚不斷向自己恭賀道喜的聲音,縱是年過花甲已然兩鬢斑白,可張奐還是忍不住有種熱淚盈眶的沖動。
二十年苦守邊關,無數次瀕臨險境,最兇險的時候他身邊只有不到二百人,卻不僅要迎戰來犯的鮮卑、羌人,內附的南匈奴也在此時反叛,腹背受敵,當真可謂命懸一線,最終二百兵士十不存一,他也添了一道深可見骨的傷勢。
時至今日,張奐甚至已經記不清目睹過多少次生靈涂炭,經歷過多少次生離死別。
他只知道,自己已經徹底厭煩了這樣的日子。
所以,哪怕身為大司農卻還要領兵作戰,哪怕立下大功卻沒有封侯蔭蔽子孫,他也覺得無所謂,并未將其放在心上。
因為他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是卸甲歸田,是辭官歸隱頤養天年,是能夠陪伴在家人身邊,過上兒孫繞膝的平淡日子。
他曾經以為,功名利祿,不過是過眼云煙,自己毫不在乎。
可直到二十年的風霜雨雪、兵戎刀戈和舍生忘死凝聚、具象為了一枚小小的列侯金印,張奐才發現自己錯了。
自己所謂的豁然,實際上不過是對朝局、對前途無數次失落而凝結成的絕望。
以及……自我麻痹。
當努力、拼搏乃至犧牲都失去了意義之后,希望自然也不可能獨存于世。
而當曾經可望而不可得之物終于來到自己面前,張奐才記起年輕時的自己究竟是心懷著怎樣宏大的期待,流淌著如何激昂的熱血,毅然決然踏上去往邊關之路。
尤其是當劉宏離開御座,走下臺階,親手將列侯金印交到自己手中,所說的那句:
“漢室、百姓和朕,都離不開將軍。”
更是讓張奐再也抑制不住,淚珠自飽經風霜的臉龐一滴滴滾落,行過刀疤,流過箭傷,最終落于地面之上。
“臣,叩謝陛下隆恩!”
眼見老將落淚,劉宏竟也是不免有些傷感,急忙將張奐攙扶起的同時,心中也是明白了緣由,心中不免感慨萬千。
賞罰分明,自古無人不推崇,可真正能夠做到的,又能有幾人?
苦忍塞外酷暑寒冬、九死一生抵御外敵的張奐以及數以萬計的漢家男兒,他們的努力、拼搏乃至犧牲從來都不應該被漠視、遺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