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朝局清明人心附,賢良陰陽開特科
- 三國:穿越漢靈帝,開局先政變
- 吾漣仰
- 2072字
- 2025-06-28 19:00:00
朝堂之上,群臣目睹如此君臣相和的一幕,無論政見、朋黨如何,都難免有些感觸。
位列三公九卿的王暢、胡廣、杜密、陳球等人無不暗自驚嘆于皇帝的御人之道,竟是能讓一位上書多次請求辭官歸隱的老臣如此感動。
深感今后朝堂上只怕是多了一位對皇帝死心塌地的絕對忠臣。
而對于朝局黨爭所知未深的尋常官員而言,基本都是不免有些感動。
原本還因為被誤會成諂媚暗中投靠皇帝而受到其他官員排擠并為此傷神的王允更是覺得自己的處境似乎也沒有這么糟糕,即便失了士人聲望,但只要皇帝能夠看重自己,依然能夠實現胸中理想抱負。
畢竟,他年幼天真之時,耳聞皆是名士推舉賢才的佳話,可等他真正到了出仕的年紀、正式進入官場之后,方才發現官場的黑暗之處。
舉孝廉、父別居。
舉茂才,不知書。
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
這等童謠絕非空穴來風,沒有好出身,即便三禮四經翻得再爛,品行再是孝順廉潔,也根本毫無出頭的機會。
不少看似體面的世家大族,所行勾當之齷齪、黑暗,更是令得王允深感恥與其同列為伍。
甚至就連張奐這等出身官宦世家,文武雙全,軍功更是卓著之人,不站隊討好當權者,也無法得到應有的賞賜。
甚至,這種風氣正是源自皇帝本人。
順帝、桓帝無不重用宦官,行事作風遠比這些士人當中的敗類更加肆無忌憚,所行黨錮本質也不過是打擊異己而已,功將不得封,宦者皆列侯。
朝局黑暗,絕非只是虛言修飾。
直到……眼下這位年僅十二歲的皇帝即位親政,一切似乎都變得不同了,黨錮不復,良將得封,朝局似乎當真有了幾分好轉、清明的跡象。
而在滿朝官員之中,唯獨一人的目光顯得與眾不同,非但沒有深受感觸,眼神甚至都可以用嫉恨、惡毒來形容。
此人正是剛剛由長樂少府調任廷尉的李膺。
原本,由于那份任命的詔書當中直接點明李膺上任廷尉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徹查竇武的罪責,讓李膺陷入了一個兩難的抉擇之中,內心天人交戰,久久無法下定決心。
但就在剛剛,他竟然聽見劉宏將張奐立功不得封侯的罪責也推到了竇武身上。
作為竇武的絕對心腹,李膺自然清楚的了解,由于張奐多次上書請求告老還鄉,毫無拉攏的可能,竇武雖未批復對張奐得勝的封賞,但卻也并未下令禁止對張奐封侯,而是將此事當作一件不起眼的小事交給了尚書臺自行決斷。
印象當中,此事最終似乎是在中常侍曹節的影響下拍板落定。
也就是說,是曹節不讓張奐封侯,而非大將軍竇武。
這根本就是在往大將軍身上潑臟水,欺負死人不會說話。
至于此事真正的始作俑者曹節,此刻更是身處御座下,表現得人畜無害一般置身事外。
而在短短兩天之中經歷了如此多事情,李膺早已確認高居御座之上的少年雖然年幼,可卻心智成熟甚至遠超成人,是一位真正掌握帝王之術的皇帝,絕不可用單純幼稚的孩童看待。
更別提,過去半年時間當中,此人還表現得和尋常孩童無異,心思深沉的堪稱可怕。
李膺不相信曹節這等喜怒形于色的短視之徒能夠將此事隱瞞過皇帝,更不愿意相信劉宏對此完全一無所知。
瞬間,原本因為忠義無法兩全而犯難,甚至打算以死明志的李膺徹底改變了想法。
他不能死,更不能辭官不做,坐視皇帝和宦黨繼續往大將軍身上潑臟水,污蔑大將軍的名聲。
而主管司法審判的廷尉,更無疑是揭露真相,打擊宦豎閹黨,還大將軍清白的絕佳官職。
他要用皇帝的小心思,對自己所設計的陽謀,反過來化作一柄利劍,戳破其偽善的面目,將其真正面目昭告天下,印刻青史!
恍惚間,李膺甚至感覺自己已經看到了自己成功將真相昭告天下,皇帝和曹節等人氣急敗壞的樣子。
當真暢快!
念及此,李膺也不再著急,反而是逐漸冷靜下來,打算靜待一場好戲的上演。
……
以誠摯姿態補上張奐原本應得的封賞,劉宏重新回到了御座之上。
盡管他已經提前準備好了列侯金印,但畢竟此舉本質上還是為了拉攏人心,封侯所需要的流程自然是不能省,甚至還要大操大辦,好讓此事傳揚更為廣遠。
簡單商議完封侯儀式的具體細節之后,此事也算是塵埃落定。
接下來只需要交給尚書臺草擬詔書、太尉太常等人籌劃、舉行儀式,自己則只需要到時候露個面就行。
當然,除此之外,劉宏還準備一件事要在此次朝堂之上商議。
那就是,再有幾個月就要舉行今年的察舉選官,雖然不可能直接用科舉取代,但這并不意味著他就要無動于衷。
正相反,他今年打算在常設的孝廉、茂才、廉吏、光祿四行這四科之外,另外再開一科,也就是所謂的特科。
而當他將自己的打算說出之后,頓時吸引了滿朝官員的注意力。
開特科是常有之事,并且每次開特科就意味著各州各郡以及三公九卿們當年能夠提拔安排更多人手,能賣/還人情的同時,也能增加自己在朝堂之中的影響力,自然是樂得如此。
就連原本覺得一日朝會商議決斷如此多大事未免有些操之過急,想要勸諫劉宏的太傅陳蕃在聽到是此事之后,都是放棄了這個打算。
反倒是主動開口詢問:“不知陛下此開特科,是取賢良方正、直言極諫、還是明經、孝悌亦或是力田、勇猛?”
由于歷任皇帝面對的情況不同,自然需要選拔不同的人才,因而在每年都選拔的四科常科之外,還有許多只有在特殊情況下開設的特科。
時日今日,累積下來的科目也足以基本涵蓋絕大多數人才需求,倒是不必再費神去編寫新的察舉科目名稱。
只是,劉宏的答復卻讓他愣在了原地。
“朕想開設的,名為賢良陰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