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假期里的耕耘:研究生時光里的實踐答卷
- 徐曉的人生故事
- 餉音
- 3128字
- 2025-08-17 15:17:56
假期里的耕耘:研究生時光里的實踐答卷
研究生的第一個暑假,徐曉沒有像同學們那樣規劃旅行或回家休養。他撥通了曾經任職的教培機構負責人的電話,語氣誠懇:“張總,暑假忙的話,我想回來幫幫忙,不圖薪資,就想多些實踐機會。”電話那頭的張總笑了:“你這大忙人肯來,我求之不得!正好新推出的資格證沖刺班缺個統籌的人,非你莫屬。”
掛了電話,徐曉望著宿舍窗外的梧桐樹,心里踏實。他知道,課本上的管理學理論再精妙,也需要在實際場景里打磨。就像當年在行政助理崗位上,他正是通過整理檔案、協調課程,才真正理解了“流程優化”四個字的分量。
回到熟悉的機構,徐曉發現這里添了不少新面孔,前臺的小姑娘看到他,怯生生地喊“徐老師”——當年他離開時,這姑娘還是個剛入職的實習生。辦公室的格局沒變,只是墻角多了臺自動咖啡機,取代了以前那臺老舊的飲水機。張總把他領到新開辟的“沖刺班”辦公室,桌上堆著厚厚一疊學員資料:“這批學員都是在職考生,白天要上班,只能晚上和周末上課,基礎參差不齊,不少人都考了兩三次了,你得想個法子讓他們穩過。”
徐曉翻著資料,眉頭漸漸皺起。學員里有程序員、護士、會計,甚至還有兩位退休阿姨,報考的都是同一本“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師”證書。他注意到,多數人在“薄弱環節”一欄里填了“勞動關系協調”和“薪酬設計”,這兩塊恰好是他研究生課程里剛學過的重點。
當晚,徐曉就熬了個通宵。他沒有沿用機構慣用的“題海戰術”,而是打開電腦,把學員按職業分類,針對不同崗位設計了“場景化講義”。給程序員講“薪酬設計”時,他引入互聯網公司的股權激勵案例;給護士分析“勞動關系”時,結合醫療機構的排班制度和加班補償標準;連給退休阿姨講解的部分,他都加了社區志愿服務中的用工風險案例——那些阿姨報考證書,是想在社區做公益管理。
第二天一早,他把裝訂好的講義放在學員桌上。有個做會計的學員翻了兩頁,驚訝地抬頭:“徐老師,這案例是照著我們公司寫的吧?”徐曉笑了:“我查了你們行業的典型案例,換了家公司名字而已。”
光有講義還不夠。徐曉發現,晚間課堂上,總有學員對著PPT打瞌睡。他想起研究生課程里學到的“成人學習理論”——成年人的注意力集中時長比學生短,但更擅長結合經驗思考。于是他把兩小時的課拆成四段,每段結束后插入“實戰模擬”:讓學員分組扮演HR和員工,現場演練“辭退談判”“薪酬爭議調解”,他則在一旁記錄問題,最后點評時,順手把《勞動合同法》的相關條款揉進去。
有次模擬“加班費糾紛”,做護士的學員小李紅著臉說:“徐老師,我上次夜班加班費算少了,但護士長說‘大家都這樣’,我就沒敢提。”徐曉沒直接回答,而是讓扮演HR的學員用剛學的公式重新計算,算出的結果比機構給的標準高出不少。“法律條文不是死的,”他指著黑板上的公式,“你們記住,維權的前提是先懂法,就像解數學題,公式對了,答案才不會錯。”那天課后,小李悄悄告訴他,她按課上學的方法和護士長溝通,不僅補回了加班費,科室還調整了排班表。
周末的答疑時間,徐曉又出了新招。他在教室后排設了個“案例角”,擺上白板和便簽紙,讓學員把工作中遇到的難題寫在紙上貼上去,誰能解決就撕下便簽,上臺講解。有位開小超市的學員貼了張“員工經常遲到怎么辦”,立刻被做行政的學員揭了下來:“我用‘彈性考勤+全勤獎’的辦法,我們公司遲到率降了一半,我給你算算成本……”兩人越聊越投機,最后竟約著課后詳談。徐曉看著這一幕,想起導師說過的“知識共享網絡”,原來理論落地時,就是這樣生動的模樣。
機構的老員工王姐路過教室,探頭看了看,笑著對徐曉說:“你這法子真靈,以前學員總說‘學了用不上’,現在下課了都舍不得走。”徐曉心里一動,他翻出學員的報名信息,發現有三十多人來自同一片寫字樓,便聯系物業,在寫字樓的會議室辦了場“午間微課堂”,用半小時講一個實用技巧,比如“如何用Excel快速統計考勤”“寫工作總結時的三個加分句式”。消息一傳出去,不僅學員來了,連寫字樓里其他公司的人都來旁聽,機構的咨詢電話那段時間多了一倍。
張總看著沖刺班的模擬考通過率從60%漲到85%,樂得合不攏嘴,硬要給徐曉加獎金,被他婉拒了:“我拿這些案例回學校當論文素材,已經是最大的收獲了。”他確實沒說謊,每晚回到租住的小公寓,他都要打開電腦,把當天的課堂記錄整理成“成人教育實踐筆記”,里面記著學員的口頭禪、爭論的焦點、甚至打瞌睡的時間點——這些細碎的細節,比任何文獻都更能說明“成人學習的痛點”。
第二個暑假,徐曉又接到了新任務:機構要拓展線上課程,卻總遇到“學員報名后不聽課”的問題,轉化率低得讓張總頭疼。徐曉想起研究生課上討論過的“線上社群運營”,便申請負責這個項目。
他沒有急著上架課程,而是先建了個“預備群”,每天在群里發“知識點卡片”,不是干巴巴的定義,而是像聊天一樣分享“今日一個有用的小知識”。比如講“績效考核”時,他發:“你知道嗎?有些公司給員工發‘委屈獎’,其實這也是績效考核的一種補充——情感激勵有時比獎金更管用。”群里立刻炸開了鍋,有人分享自己公司的奇葩福利,有人吐槽績效考核的不合理,原本冷清的群漸漸熱鬧起來。
正式開課那天,徐曉搞了個“線上誓師會”。他讓學員拍一段15秒的視頻,說說自己為什么考證,然后剪輯成短片在開課前播放。有個外賣小哥對著鏡頭說:“我想考個證,以后能進公司當后勤,不用再風吹日曬了。”視頻放完,彈幕里刷滿了“加油”。徐曉趁機推出“打卡機制”:學員每天聽完課,在群里發一句“今日收獲”,連續打卡21天,送一本他手寫的《考點速記手冊》。
為了防止學員“掛課刷時長”,他還在課程里埋了“互動陷阱”:講到某個重點時,視頻會突然暫停,彈出一道“即時問答”,答案就藏在剛講過的內容里,答錯了就得倒回去重看。有學員在群里哀嚎:“徐老師太狠了,剛走神就被抓包!”但吐槽歸吐槽,課程的完課率卻從30%飆升到了78%。
那年暑假結束,徐曉帶著一硬盤的運營數據回到學校。導師翻看他的筆記,看到里面記著“第17分鐘是線上課堂的注意力低谷”“用‘隔壁公司的案例’比‘上市公司案例’更能引起共鳴”,忍不住拍著他的肩膀:“這些都是真金白銀的研究啊!”后來,他的碩士論文里專門加了一章“線上成人教育的參與度提升策略”,那些來自實踐的數字和案例,讓論文答辯時獲得了全票優秀。
研究生最后一個暑假,徐曉已經收到了一家知名管理咨詢公司的offer。但他還是回了趟教培機構,這次是幫張總做“人才儲備方案”。他結合自己這幾年的觀察,寫了份《員工成長手冊》,從新入職的行政助理到資深講師,每個崗位都有清晰的能力模型和晉升路徑,甚至連“如何給學員回投訴郵件”都附了模板和話術。
離開機構那天,張總非要請他吃飯,席間喝了點酒,紅著眼圈說:“你走之后,我們這才叫真正的‘管理’,以前那叫‘瞎忙’。”徐曉舉起杯子,望著窗外熟悉的街景,忽然想起十年前那個在這里整理檔案的下午,陽光也是這樣斜斜地照進來,落在他正在分類的文件上。那時他絕不會想到,自己有一天能在這里,用學到的知識,給這片承載了他青春的地方,留下一點什么。
回到學校,離畢業典禮還有一周。徐曉坐在圖書館里,翻看著那三本厚厚的“實踐筆記”,紙頁邊緣已經磨得起了毛。暑假里的那些事像電影一樣在眼前閃過:學員拿到證書時發來的感謝短信,同事們圍著他改方案時的爭論聲,甚至那個被他揪著補筆記的打瞌睡學員,最后考了全班第二……這些帶著煙火氣的片段,比任何獎狀都更讓他確信:這三年的寒暑假,他沒有浪費。
窗外的蟬鳴聒噪,陽光透過樹葉灑下斑駁的光影。徐曉合上筆記本,心里清楚,這些在實踐里淬煉出的經驗,終將和課本上的理論一起,成為他走向未來的底氣。而那些在假期里流過的汗、解決的難題、收獲的笑容,早已悄悄融進他的成長里,成了比文憑更珍貴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