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優勢和職業發展的關系
正確的方法可以讓我們做到行業“優秀”;
而天賦決定我們能否成為行業“頂尖”。
我經常收到類似的求助。對很多人來說,與其花費那么長時間尋找發揮個人優勢的工作,不如思考如何抓緊時間先跑通一條路。有人可能會說,我之前每份工作的路都跑不通,正是因為我還沒有找到發揮自己優勢的工作,找到了自然就跑通了。
個人優勢與后續努力
比如,平時對數字比較敏感,記賬很快,從小到大數學成績都很好的人,他就有優勢應聘數據分析崗位了嗎?不一定。很多數據分析崗位還要求你能看懂業務邏輯搭建分析框架,與技術團隊同事有效配合、分析結論,將數據分析的結果做成可視化圖表,向上級匯報你的數據結果,等等。可見,職場對“優勢”的定義是綜合性的。更何況,日常能感知到自己對數據敏感,與在職場的實際應用中真的“敏感”也不是一回事。
有人可能會說,就算我的“優勢”在職場要求面前還比較初級,是不是也應該先選擇能發揮優勢的崗位作為起點,這樣個人的努力才能事半功倍呢?其實不然。后續正確方式下的努力,幾乎能讓我們在很多崗位上取得不錯的成績。縱觀我帶過的10多萬學員,以及我自己的多段跨行經歷,我發現,大部分人并不是沒有選對符合自己優勢的職業賽道,而是后續的努力方式不對。
開頭提到的那位學員,在最初做財務工作的時候,基本就是按照公司布置的任務埋頭苦干,還經常因為做出來的內容不符合領導預期挨批。她沒有去了解整個求職市場中財務崗的“優秀標準”在哪里;初級財務、高級財務、財務管理,每個職位級別的晉升通道在哪里;財務人員如何積累行業經驗,如何做向上管理才能滿足領導預期;等等。所以4年下來,她的個人能力沒有得到提升,也沒有晉升過。
如果努力的方式正確,4年的從業經驗是有機會做到主管以上級別的,從而有更多跨部門溝通的可能性,有機會以項目制的形式開展工作,這樣她喜歡的“與人打交道”,可能就會得到滿足。后來,她轉去做電商、做銷售,始終沒有突破工作方式的瓶頸,故事的走勢總是類似。
不同崗位,如何積累能力、積累經驗,順利晉升,方法大多是相似的。很多人只是沒有用對努力的方法,就簡單認為“我不適合”這份工作。如果掌握職業發展的正確方法,就可能在很多崗位上拿到不錯的成績;如果一直沒有掌握正確的方法,哪怕最初帶著一定的個人優勢入職,到后面優勢也會越來越小。
職業規劃可以不斷調整,放大個人優勢
想要在工作崗位上脫穎而出,每個人的方法不一樣,因為他們的優勢不同。比如同樣做運營崗,有些人擅長做數據,有些人擅長寫內容;有些人擅長主導,有些人擅長配合……雖然每個人的優勢不同,但都能把同一個崗位做得很好,因為工作崗位的內部有可調節的空間。
除了可以在崗位內部“揚長避短”,還可以通過調整職業路徑,放大個人的優勢。我有一個好友,曾經在大廠做產品經理,做得很好,后來發現在產品經理和項目經理兩個崗位之間,自己的能力更偏向項目統籌與協調匯報方面,于是逐步做了職業路徑的調整,把自己的優勢不斷放大。
所以,職業規劃很重要,職業并非一經選擇就固定了的,后續還有很多調節空間,沒必要在一開始選擇的時候過于糾結,錯過機會,浪費寶貴的時間。

天賦金字塔
有些朋友可能會說,既然天賦是“優秀”和“頂尖”的分水嶺,那為何不在求職的一開始就定位清楚?答案是,初入職場的人,很難在一開始就找到非常清晰的定位。
舉個例子,我的一位合伙人,他曾經是國內最早的一批麥肯錫咨詢顧問,跟他比較,我發現我距離成為頂尖咨詢顧問還有著無法突破的瓶頸,但這是我做了多年咨詢顧問后才判斷出來的。我有個舞蹈老師,在業內屬于出類拔萃者,但跳到第8年她才發現自己在“進入音樂的能力”上有無法突破的瓶頸。
很多職場的瓶頸,在職業規劃的初期是無法識別的,因為職業發展是一個實踐的過程,只有走了1、2、3、4、5、6、7、8、9步,才能驗證自己最終能不能走到第10步。
而事實上,我們沒有那么多時間去逐一驗證,畢竟在職業發展的道路上還有運氣成分。拋開運氣因素的影響,如何提高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業的概率?
1. 選擇職業時,先努力拿到一些好的offer,結合自身優勢等因素綜合判斷,做出最佳選擇。
2. 一旦做出選擇后,用正確的方法加上努力,在崗位上積累更扎實的職業優勢,逐步達到“優秀”。
3. 保持對自己優勢的探索,隨著對自我了解逐步加深,不斷微調職業路徑,放大自己的優勢。
4. 如果精力富余,多開拓一條副業,讓好運加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