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找一段關于歷史的故事,我四處尋找,找不到,因為那些能給我講故事的人都被埋藏在了歲月的風沙中,或是在哪位運籌帷幄的君王腳下,亦或是在奔向前線的步伐中消散了,我只有翻開那一張張發黃的書卷。
戰國忠情
自古戰事,興百姓苦;衰百姓苦,他們也只是想吃上一口飯,而想讓他們吃上飯菜的人又有誰能幫他分擔亡國的仇恨呢?“豈余身之殫殃兮,恐皇輿之敗績”他們那一群人怕的是自己生死嗎?不!怕的是種族滅亡,國破家亡,他們難道不在乎百姓嗎?怎能不,“民離散而相失兮。”他們有些流放了三年,仍心系祖國,“信非吾罪而棄逐兮,何日夜而忘之”可是他們之中只有高官民閥士族嗎?可能是一個士卒,“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一兵一卒,他們不皆有超世之才,但都有忠貞報國之志。
漢晉忠搖
漢朝冠軍侯霍去病,把愛國刻到了骨子里,達成了歷史上武將的最高成就,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
到了漢朝末年,哪怕朝廷的根基已經腐朽不堪,如同一塊朽木,仍有部分愛國之人,把生命捐獻到了挽救這腐朽根基的事業當中,漢末三杰,一生忠于漢室,三人同協力一年平叛黃巾亂軍,可惜三人年歲已高,又慘遭賊子暗算。再說那青年曹操,可謂是把“精忠報國”紋在了身上,可惜到了后期之際,昔日的志向轉變,而另一位忠臣荀令君,看見與自己志向不同的曹操,并且所有漢臣都在擁立曹操封自己為魏王加九錫,荀彧發出質問:“爾等漢臣骨節何在?”又告誡曹操:“秉忠貞之志,守謙退之節。”最后也落得一個盒中無果,請君自裁的下場。而剩下的那些漢臣有些為漢室付出了一生,面對專權的李傕,郭汜,董卓,楊彪無奈發出嘆息:“先有董賊現一人劫天子,一人制公卿,此可行也?”,而另一批忠于漢室的人已經用生命付出了行動,董承,王子服,吉平等紛紛想要行刺曹操,可惜最后都落得一個死無全尸的下場。
紛紛世世無窮盡,天數茫茫不可逃,三國都有各路的忠誠,蜀漢有獨屬蜀漢的浪漫,諸葛亮窮極一生匡扶漢室,可惜魂靈隨著五丈元的秋風歸去故里,子諸葛瞻在國破家亡之時未說出一個降字,將自己的姓氏在歷史上抬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大將軍姜維在蜀漢后主宣布投降后仍試圖挽救局勢。曹魏,在高平陵之變后,余下的忠臣試圖反抗司馬家的統治,發動淮南三叛……
鼎足三分已成夢,后人憑吊空牢騷,三國最后歸于一統,可是八皇之亂,五胡亂華,再一次將這個新建立的中原王朝推向了四分五裂,可是人有不少忠臣想要竭力挽狂瀾。“王與馬,共天下”王導代表的穎川王氏以及司馬氏,“承藉猛政,故可以和靜致治”。但當兄長王敦兵臨城下時,將士們的戰衣映射著寒光冰冷入骨,他知道那一段快樂的穎川生活再也回不去了……
唐宋忠骨
唐宋元又是多少忠骨埋葬異鄉,他們是戰士,是父親,也是孩子,“精衛羌笛出塞聲,使我三軍淚如雨。”“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他們來不及做休整便又要重返沙場,或許昨日還在與你談笑風生的戰友,已經喪命于此……其中最令人動容的便是岳飛的《滿江紅》“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可惜奸邪當道,只有一身忠骨是不夠的。
明今忠魂
明清時期,有人或說“我自橫刀向天笑,便有肝膽兩昆侖。”“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帶著這些語言間的碎片走進了現代史……
從鴉片戰爭到洋務運動,從甲午中日戰爭到辛亥革命,再到五四運動,至中國共產黨成立,從紅軍長征到918事變,至抗日戰爭勝利,緊接著便是內戰的全面爆發,至1949年,一個偉大的聲音響徹全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他們打贏了內戰。但這一段艱辛扭曲的近代史,在史冊上不過百年多……但又有多少人知道這是中國最黑暗辛勞的時刻:是井岡山上的煎熬?“早已森嚴壁壘,更加眾志成城。”;是蔣桂戰爭的驚險?“灑向人間都是怨,一枕黃粱再現。”;是長征路上的艱險?“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高山仰止,激情燃燒,一道崢嶸的風景刻進古往今來的記憶。”;是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的興奮?“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他們的事跡道也道不完,講也講不夠,他們的名字會永遠在青石碑上,史冊上,家鄉上鐫刻著,永垂不朽。他們當時或許與我們相仿的年紀,如今已身披紅旗……他們無不富有家國情懷,不求有功于社稷,但求無過于本心……
如今家國情懷已經刻入每個人的骨子里,他不一定要上戰場沖鋒陷陣,也不需要拿著炸彈去炸向敵方陣營,朋友如今家國情懷這個詞已經落到我們身上,請你記住毛主席曾說“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歸根結底是你們的,你們青年人朝氣蓬勃,正在興旺時期,好像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世界是屬于你們的,中國的前途是屬于你們的。